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38
787
4612
论坛元老
感谢大家这一个月来对我的期望,我已于四月十三日返回平顶山,这一月来在陈炳老师家里学拳,收获确实不小,但由于在那上网不方便,所以一直无法及时向各位老师和网友们汇报和交流,回来后,我把在那里碰到和感受到的一些事情整理了一篇记实,题目叫:跟陈炳老师学拳记实,写了几个小故事。主要事情有:1、报 到第一天。2、从预备式说起。3、正单鞭。4、幸遇。5、夜练。6、‘马别腿’解迷,7、快乐的太极大家庭。8、参加温县第十四届太极拳剑比赛。9 、 收获。10、对太极拳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供各位老师雅正。详文见《跟陈炳老师学拳记实》,有不正之处敬请指正。
使用道具 举报
20
753
5135
在陈家沟有幸见到了万水千山,一个很有特点的大哥。回来再重读你的学拳日记,真的佩服。尤其是整理了陈网二期的重要讲课内容,给拳友们创造了又一个学习机会,非常好!
看了这篇,我还要去看你的学拳纪实,看看网上的你,就当是再回味一回陈家沟的日子。
611
5064
2万
版主
19
273
1900
金牌会员
元月17日 星期四 天气:又下雪了
对不起,昨天作业交的晚了,今天得积极点!因此回来就坐在了作业桌上。可惜没上去网。 今天起床一看,天又下雪了,不过下的是小雪,没有前天大。但刚露出马路的地面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雪。对我来讲这又是一个户外活动的好天气!所以,就马上带上我的“小博美”下楼了。去品赏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下楼到了文化宫后,“小博美”比我还高兴,在雪地里蹦来蹦去,尽情地玩耍!我也开始了今天的晨练。 不过,今天一开始没有进行往常的热身。而是学习“进退有度”老师的日记中有关陈炳大师的‘三五’要求,先练十五分钟站桩(5分钟入静,5分钟调整、5分钟感受),方法还是按昨天的样子背向文化宫的中心路,以导引“耳听背后”开始两分钟还可以,后来就不行了,没有办法就按自己以前的老办法闭上眼睛练放松,不追求架子,吸气时意想气从下肢内侧进小腹,一部分经胸部沿上肢内侧到手掌;呼气时意想气从手背沿上肢外侧、后背、腰和下肢外侧下降到脚。有了舒适的感觉后,再慢慢睁开眼睛,按要求调整调整架子,这样练了有20来分钟,感到再练坚持不住时,就提前停了下来。 练完站桩后,又按我以前的老办法,在练习套路前,先把太极拳八大特点中提到的32项拳谱默诵一遍,边背边结合有关式子体会一下,找找感觉。我自已把它作为练习套路前的必备步骤。叫“复习要领找感觉,找到感觉才练拳”其目的是尽量全面学习,防止顾此失彼。经过一段实践觉得确实有点好处。但也确实很难贯穿到套路中去!今天练到第五式单鞭时,感觉就觉得“跑”差不多了。这时心想,得换个办法,改成单式练习。于是就停了下来,专门练习起式和金刚捣碓! 方法还是按“复习要领找感觉”老办法,笨办法:八个特点中的三十二个主要拳谱规定,要在一个式子中全部体现出来对我来讲比登天还难。只能分开,一个要领一个要领地在“起式和金刚捣碓”式子中检查一遍,结果发现很多问题,觉得没有一遍符合规定。以前总觉得起式和金刚捣碓自已做的还不错,从来还没有认真扣过,这一扣真觉得万事开头难了!由于自已立身始终不够中正,一动就偏,因此按某个拳谱过一下后,中间就来一个“中宫直透”以找回脊椎中正时的感觉。练到第三个特点“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的拳谱时,不自觉地就想接下面的动作,我想这可能是个好现象。于是兴趣有提高了一步。但一看时间已八点多了。本想“打住”算了,但又一想,反正自己是个“二线”,班上可去不可去都行,上面给自己的优惠政策为什么不把它用够?于是就接着“似对似错”地串了下来······。串到第六个特点“往复要有折叠”时,觉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唤起来,身体的本能好像在告诉我:有点饿了,该吃饭啦!一看时间已经九点正了。心想打住吧,“还是吃饭重要啊”! 今天已经是腊月初十了,雪还在小小地、慢慢地下着,好像很不情愿停下来一样!
快过年了事情很多,所以今天一整天都怪忙的。
楼主是个写散文的好手!您老是老年作协的吧?
0
67
848
高级会员
好帖,支持!经常写练拳笔记对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是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希望大家也能够象万水千山这样每天都把自己的练拳心得和体悟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5
90
1320
35
519
4945
17
341
中级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用微信扫一扫互动赢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