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5 18: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林奇葩——自然门
作者:晓悟(真名吴学光) (一)自然门与学问
自万籁声先生《武术汇宗》一书问世以来,武林中人方知有“自然门”一门武学,笔者经过多年探索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自然门人物之所以如此杰出,除了其本身武功独到精纯外,很大程度可能取决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三杰都是高级的知识分子,《四书五经》徐矮师是无所不精,并能通晓老庄学说,其汉学程度之深是可想而知的。至于杜心五与万籁声那就更为奇巧了,杜早年入东京农业大学,万则投学北京农业大学,而且由于好武而喜山,都是学森林系,都受过科学的程序训练。由于徐矮师有学问,才能在浩瀚而繁杂的武学中通过不断地筛选,熔练,并以古道家学说为依据,创此自然门武功。由于此门的哲理很深,而后学欲练成功,同样非得有大学问不可,这也许是自然门百十年来不能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吧!因为有学问,头脑思维才能广博,才能悟得深,悟得透,而悟性恰恰是练好自然门的关键。自然门总诀曰:“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初从文字看,似乎也不难理解,但细而嚼之则又不尽然。杜在题赠万的条幅上有这样的话:“矮师每于教授时,必喃喃念此数语,数十年来身手似有变化,而年之哀,始悉矮师之神入鬼出俱在此数语中”。大师通过数十年的磨练思索,方始领悟个中三味,可见其中奥妙无穷,哲理颇深了。
(二)自然门源流
自然门由徐矮师单传杜心五,再传万籁声,至今不过三代三人,未能广为传世,此实阳春之曲和者寡,究其原因,除需要很深的文学修养外,即是自然门本身的独特型式与训练程序。因为它与人们的习惯视野所见实在大不相同,很难为人所接受,而学好自然门非得有四年以上的少林武功基础,再练十年纯功方可成功。也就是说在练此门之时,其以前所学全皆废弃,以就纯守,就此一点亦使人畏而却步了,故很多武术名家虽拜其自然门下,仅求其名,未符其实而已,此类之人实不胜枚举。 而心五公长子杜修嗣,其女杜玉莹、女婿陶良鹤,虽能禀呈家传,惜未窥全豹。 另外,郭君风、李丽久、彭玉麟等人,仅知一二。 今人后学之士,能禀受自然门一脉衣钵而领衔诸同学者,武林同仁将拭目以待。
(三)自然门特点
自然门是一种由博而匀而精的上乘内家功夫,也可以说是技击格斗的精华。它的整个内容与训练程序看来虽然只有些许,然而我国各族武术、气功,拳术的精华,无一不包罗、无一不备载,自然门剔除了多余的程式,牺牲了花俏的表演,整个真旨都是实实在在地为着技击服务,它不在一招一式上刻意追求,更不讲究死练一拳一脚的绝招,因为这样虽有一技之长,但无形中就把自己局限在招式之中而难以解脱,在瞬息万变的临敌之际,被束缚的大脑与肢体是不能应变自如的,因此,决不可能成为上乘的武术技击家,只可抵笨汉、打俗人,不足与高手敌。自然门避免了这些弊病,注重内在的精、气、神、实质的锻炼,正如拳诀所言:“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顶鄂胸腰背”,全面施以利用,动哪有哪,无中生有,任意所为。既有长腿出击,又寓短手自保,无一处不可击打,无一处不可防守,正是“浑身都是机关枪”之谓。而在平时练习时只操功夫,不问打法,任其水到渠成,自悟自明,不失自然本质。 另外,自然门精义,简而言之即是“寓警意于打”,所以从最初的基本功开始,老师无刻不与学生对击演手,随着功夫的长进,这种形势就越激烈越实在,长此以往,无论临敌经验与击打意识均可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由于自然门极重内外兼修,动静相宜,故暗合金丹大道,而一招一式无不在自然之中,决不勉强逆行。所以修练此门越练身体越健,越老身体越强,功夫随之亦臻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上乘境地。
(四)自然门气功
整个自然门不妨用“气功”二字概况,它不论从基本功,或是自然拳套路,各种手法腿法,以至最后之归根,无不讲究练气,而练气的要诀则为“以意导气、以气为归、意到气到、意止手上”。在练自然门功夫时,应严守“不固执以求气,不着意以用力”的法则,一任自然。自外功入气功后,两年半歇火性,在此期中,觉胸际气闭,时上时下,久之渐下,但一大臻,即又浮起;目光渐清,而睡时或醒后,时有虚惊,此乃气元归根未固之故。继则神志安定,自横膈膜以上,五脏均感清凉,极为愉快,似觉别有天地,而眼帘亦陡然卷起,有如猛虎,目现琥珀光,可以不瞬,此后只一动手,目即圆起,炯炯有神,是后始算气功入门。再则渐臻佳境,渐练身体渐轻,但轻而有根,软而有硬,随意所如,无往不适,此即为自然之境,而自然门气功最大之归根,即“气归丹田,勿忘勿助,似有似无”。一洗少林刚毅,一改武当柔弱,而成一有刚有柔,亦刚亦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内家武功,应于技击,倾刻可制敌于死地;施于健身,耄耋之年可保不衰,此即谓自然门之气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