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功保
2008年4月6日上午9:30,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塑像在董海川墓地原址朝阳区西坝河路柳芳南里落成。 塑像坐东朝西位于花丛之中,整个塑像庄严肃穆。塑像高1.8米,底部基座高2 米,由花岗岩大理石雕塑而成。董海川神情迥然,眺望远方……

名手出冀中 嘉庆二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后分化成很多支系,其中一支迁至现在的河北雄县开口村。数代后,到了董继德这一辈,董氏家族再度迁居文安县富管营村,后因屡遭水灾,移居朱家务,从此安定下来,繁衍生息。 董继德有两个儿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亲董守业。董守业务农为生,也有人说他担任乡间的私塾先生,还有传言说他潜心研习少林武术。如今,各种传闻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父亲在武术上的造诣绝没有儿子董海川大。董守业有三个儿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小武魁。 明魁自幼聪颖,记忆力很强,到了6岁的时候,就已经识得很多字了。 用现在的说法,董明魁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不喜欢的东西他碰也不碰,喜欢的就疯狂喜欢。无论寒暑晨昏,他始终坚持白天学文、夜晚习武,他嗜好武术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时时刻刻脑子里都在琢磨着武术,只要跟武术有关的道理,他一点即通,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小时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宪周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向堂兄学习武技,二人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 董明魁身体健壮,力量惊人,两只胳膊长得也比一般人长,很多古书记载他的双臂“下垂过膝”。 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明魁无法继续深造学业,他于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对武功的钻研上,功夫不负苦心人,明魁打下了深厚坚实功底。 明魁生活得很是写意,他不工作、不生产,终日练功、访友。父亲务农养活全家,生活并不富裕,而明魁嗜武成性,终日流连在外,练武、交友,经常是一早出门,直到夜里才翻墙回家,父母常暗自慨叹这孩子不懂事。嘉庆十五年,文安县遭灾,颗粒不收,生活的压力更加剧了父母对明魁的不满。 明魁爱恨分明,秉性率直,嫉恶如仇。当时社会动荡,山东河北一带常有强盗出没,明魁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的名声传播四野,不仅在本村名号响亮,即使是周围的村庄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无法应付的强盗土匪或者是麻烦,人们常请明魁出面帮助解决。 明魁早就听说,在大城县王家口驻扎着一股强盗,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机会,想要为民除害,好好收拾这帮强盗。 一天,明魁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强盗头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明魁心想,这个强盗头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门来叫板。“我倒要会一会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明魁艺高人胆大,只身赴约。 令明魁没想到的是,胡九奎对他非常客气,见面行李后,毕恭毕敬地说:“久闻先生行侠仗义,见义勇为,非常佩服。”九奎对明魁说,自己做强盗也是为生活所迫,“我知道我们做的是不光彩的事,但是这么多兄弟跟着我,我也不能不管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没饭吃。咳,我也是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了,请先生为我们想条出路……” 明魁深深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年景不好,生存困难,他深知自己也没有帮助这些强盗的能力,亦无法让他们走上正路,所以婉言谢绝了九奎的饭局,告辞回家。 此后,远近还是经常有人请明魁出面帮忙剿匪,但明魁从此避而不出门。 这边是相邻请求帮助,那边强盗也是为生活所迫,明魁左右为难;加上父母的不满和压力,明魁决心以武艺考取功名,离家出走,发誓不取得功名,绝不回家。 出外谋生、求取功名,除了这些原因外,历史上关于明魁离开家的原因还有案件牵连、爱情波折……无论古书上有多少记载和分析,游历四海、遍访名师、学习武艺一定是吸引明魁离开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行走江湖的明魁,喜欢与人比手,他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为了不给家中招惹麻烦,他决定隐去父母所取“明魁”之名,起字号为“海川”,即容纳百川之义。

龙形游天下 26岁的董海川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游历生活。 他游吴越,过江皖,走巴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处,访一处,学一处,常与人比手,验证所学。 走过寒暑秋冬,气候在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的武术注重细节。 能够在路上感受季节、岁月、人间和自己身上的变化,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董海川觉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 最喜欢安静的黄昏时分,周围的夜色弥漫浓重,天空中有大片褐色的鸟群。远方有落日,坠落之前的太阳负重却从容,因为结局已经在眼前,夜色总会降临。 夜里,他就在高山上露宿,贴近星辰。看着山脚下隐约的光亮,那光亮一定来自寂静遥远的山村,他会想到家,故乡,似乎成了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此时的董海川,已经是一位帅气的男子,脸上有一种傲然的神情。 桃花开了又谢了,山中的小溪水冻了又融了……董海川已经数不清走了多少个年头。那是一个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地飘着小雪的阴冷冬天,天色从早晨一直昏昏沉沉的,辨识不出究竟是什么时辰。董海川走了大半天也没有路过一个村落、见到一个人影。他走得有点儿累了,坐在树下休息。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他起身循着声音寻去。苍茫天色中,有两个小孩正在习武,这几年走了这么地方,也见了不少武功,眼前这两个孩子的动作招式,董海川却看不出一点儿门道来。他躲在大树后仔细端详,只见这二位少年双腿走圆形,一掌稍前,一掌环抱,在轻盈潇洒的走步中,翩然穿掌。腿与手的动作相映成趣,招式层出不穷,步步有法,手手得势,似蝴蝶起舞,又像风吹杨柳,令人眼花缭乱。再仔细琢磨两人技法,手法和步法常常出乎董海川的意料,董海川看得出了神。 在两个孩童的引领下,董海川见到了他们的师傅盘山道长。 先翻过一座桥,古老的石板有些湿滑了,董海川扶着桥梁,从手上传来一股幽凉。 祖师说:“吾道以转掌为体,以拳械为用,学而习之,功造其极,可以无敌于天下,可以独善其体。” 应该有人在点香,空气里有好闻的味道。 在盘山道长的传授下,董海川学会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单练及徒手器械。 这几年的时间,他始终在山中,他渐渐习惯了这座山,习惯了葱郁的树木、习惯了嶙峋的怪石,习惯了太阳从山的这头升起,再从另一边落下,甚至习惯了山里独特的泥土和树木的气息。他有时候想,会一直住在这里,自己并没有什么时间概念,长期远离故乡和父母,在陌生的地方生活。在董海川心中,只要是可以自由自在地习武,心就是平静的,他就会把这里当作家。 山上的日子过得很快,董海川用所有的时间和道长学习武术。每天凌晨,当鸟群开始发出此起彼伏清脆声音的时候,董海川便开始练功了,天空蒙着一层灰色的蓝,然后逐渐地清晰透亮起来。冬天,太早起床,山路都是黑的,树枝上会有冰冷的露水滴下来,寒风刺骨凛冽,冻得浑身都在发抖,似乎能听见自己牙齿和骨头撞击的声音。 练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即使闭着双眼,他依然可以感觉到穿梭在身边的午后的光线,听到清凉的风声,还有树叶落地唰唰声。 董海川接触到了《易经》,以阳驳和阴驳相配合而成八个符号,分别是乾、坤、坎、艮、震,代表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卦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认识现象,八易寒暑法则是把八卦中的八个符号,作为八个方位用于武术技击。 八年后,董海川艺成下山。 从雄县开口的翻子门拳到南方道教的转天尊、八易寒暑掌法,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创编八卦掌的基础。他在游历大山名川,遍访各派隐士高手过程中,通过学习、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艺、招法,都成为之后八卦掌生动素材。
大隐隐于宫 董海川告别道人师父艺成下山之后,虽然经过岁月磨练个性收敛成熟了许多,但是嫉恶如仇的脾气还是没有改。 这一天来到苏州。正在欣赏小桥流水的董海川恰巧目睹了苏州知府强抢民女的恶行,为搭救民女,董海川夜闯府衙,一掌结束了苏州知县的命。杀害朝廷命官,董海川一夜之间成了被朝廷追捕的亲犯,好不容易逃出苏州城后,董海川从此过上了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 流亡到河南后,董海川受农民起义军之托,身负重任奔京都而来。 路过霸州的时候正赶上这里一年一度的庙会,街市上人头攒动,人群熙熙攘攘。董海川见一伙混混正与一位卖白蜡杆的老人争吵。见这伙人欺负老人,围观的人怒不敢言,董海川一打听才知道,这伙人是当地有名的恶霸,他心怀不平,上前劝解,歹徒不但不听劝阻而且突然出手。董海川一挫步,轻轻闪过,对方扑了个空,恼羞成怒中爬起来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对方脚脖子,往前轻轻一送,那人仰面朝天摔倒在地。踉踉跄跄爬起来转身就跑,不一会儿功夫就找来二十多人,个个手持兵器,一拥而上。董海川大喝一声,舞动白蜡杆四面迎击,打死、打伤多人。这拨儿恶霸与官府勾结,早有人报知霸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狱。当天晚上,董海川抖动双臂将镣铐泵段,越狱潜逃。为避风头,他来到塞外张家口董玉家避难。 据记载,清朝当太监的大都是出自两个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贫寒,以太监做为谋生之路。二是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于一死。 几年后,董玉托在清廷总管内务府当差的朋友保举,董海川到王府当太监,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购销,同时也是因为,董海川始终没有忘记义军派他混入京城的重托。 董海川入京后,先是在地安门附近的四王府当一名散差小太监,当时清廷中太监有五个等级,总管、首领、掌按、回事、小太监。董海川是最低一级,备受欺凌,除了担负很重的杂役外,还得伺候其他太监。 有一次,董海川得罪了首领太监,被告到总管内务府主管民政的肃亲王那里,肃亲王见董海川相貌不凡,器宇轩昂,将他留在自己府中,从此董海川便在肃王府当差。 连年的流亡生活使董海川的性情比以前温和忍让了许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原计划付之东流,董海川更加随遇而安,忍辱生活。 在肃王府当差多年,没有人知道董海川是武术大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露出马脚。 这天,肃王大宴宾客,肃王府高鹏满坐,肃王心情非常好,叫来护院总管沙回回为大家演武助兴。肃王命董海川上茶,当时,人们都在围观看沙回回表演,茶送不过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盘,纵身跃上大殿,自殿前宾客桌前飘落,静无声息,茶水竟然一滴未洒,肃王及宾客大吃一惊,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端茶送水的太监有如此好身手,于是都吵着让董海川表演,盛情难却,董海川练起了转掌之术,似行云如流云,脚步生风,时而翻身如雄鹰,时而转身如泼猴,时而跃起如小燕,变化万端……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正在此时,董海川一个提气腾空,轻灵跃起数尺之高,如旋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 观者纷纷叫好,肃王当下赐他七品首领太监,取代沙回回护院总管。
拳掌动京华 永年县南关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投师陈长兴,经十八年练成太极拳,战胜了很多京城武林高手,杨露禅名声大噪,人称“杨无敌”。 董海川早已听说了这个“杨无敌”,便派徒弟到瑞王府登门请杨露禅一聚。 等了一上午也没见杨露禅来,午休醒来的董海川见桌上摆着个花篮,内装糕点和白酒,缎带上写着“杨露禅拜上”。 第二天一早,杨露禅便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街上却悄无一人。忽见觉门前大树摇动了一下,心中暗想,来无踪去无迹,真是上乘之轻功啊。回到房间,见桌上放着昨日送给董海川的花篮。 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不高兴了:“好个八卦董,太狂妄了!爹,八卦董用心不善,让孩儿去治治他!” 说完抄起花篮直奔董海川家。 杨班侯初生牛犊不怕虎,风风火火来到董府门外大声吼道:“董老拳师,接礼来呀!”隔着门楼便把花篮向院里投去。花篮刚飞上门楼,便被董海川一个“燕子抄水”轻轻接住。董海川大声道:“班侯来送,我定收下。” 杨班侯打算飞腿上房,谁料到脚未贴瓦垅,便被董海川轻轻用手一托,隔着一层院落推坐到客厅的太师椅上。 董海川取出一个羊皮匣子,客气地说:“请你带回一件薄礼给令尊大人。 杨露禅打开匣子,里面竟然装着一件薄如蝉翼的杭纺真丝大衫,上有纸条写道: “送此应时衣,请君莫嫌弃!” 此时京城,正值三九隆冬,董海川送来这薄薄的衣服,明摆着要检视杨露禅的内功。杨露禅脱掉皮袍换上真丝衫,前门城楼、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专找人多的地方去。北风凛冽,可杨露禅头顶热气蒸腾。据说这件真丝大衫他直穿了二十七天才换下来。 到了下一年的三伏天里,董海川收到了杨露禅捎来的一个羊皮匣子,装着一件关东二寸厚的白板老羊皮袄,纸条上写着:“隆冬送衣人情重,三夏还裘意更浓。想见庐山真面目,冷暖相宜各不同!” 董海川自然不甘认输,当下就穿上这老羊皮袄,整整过了一个三伏。 三伏过后,董海川给杨露禅捎去一封信,相约见面,杨露禅在心里早已认定这董海川是难得的知己,欣然赴约。 二人来到一个开阔的院落。二人飞身窜上梅花桩,身轻如燕。 一个是太极高手,一个是八卦宗师,在桩上你来我去,如蝴蝶翻飞,似流星划过,看得众人如醉如痴。两人交手,时而疾风骤雨,令人眼花缭乱;时而风吹麦浪,招式变化层层叠叠;难分胜负。 杨露禅在与董海川先生比武后感叹: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董海川先生很难。 从此,太极、八卦这两大内家拳派的鼻祖级人物结为好友,也促进了太极八卦两大门派的交流沟通。
掌中乾坤大 肃王府有个全凯亭,满族人,掌握一些武术皮毛,他住的房间和董海川的房间紧挨着,经常偷偷关注着董海川的一举一动,得知董海川身怀绝技后,决心拜董海川为师,他跪在董海川门前一昼夜,董海川感动了,收他为徒,从全凯亭开始,董海川广收门徒。 同治十三年,董海川以老辞退肃王府的职务,专门从事武术教学。他先后住在北京北新桥船板胡同梁振蒲处、朝阳门大街天丰木厂,三年后又迁至崇文门外马维骐处,最后迁至东四牌楼义顺木厂弟子兼干女婿史纪栋处供养。他的家中经常聚集很多习武之人,前来慕名向他学习的有平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 董海川拥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教拳过程中,他以绕圆走圈为基本功,他常对徒弟说:“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他用操练单式与基本掌法相组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动制静动、避正打斜、以正驱斜的技击原则。他还注意利用实战培养弟子的应变能力。 随着董海川的技艺不断提高,他也在不断丰富技术体系,他不断地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潜心研习,奠定了八卦掌的理论基础,逐步形成武林的又一大流派。八卦掌的特点是:以掌为主要技击手段,行掌、走势,拧、裹、钻、翻,势势相承,连绵不断;以沿圈走转为主要运动形式,掰、扣、走、转,行步如趟泥,迈步形如剪;劲力刚柔相济,如浪之起伏,沉厚连绵,内外兼修。 董海川传授武技,一丝不苟,先是基本功,再根据每个弟子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培养了以号称镯子尹——尹福、眼镜程——程庭华、贼腿史六——史计栋、煤马——马维祺估衣梁——梁振圃、樊疯子——樊志勇、大枪刘——刘德宽、花杆宋——宋永祥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著名弟子逐渐名扬京城及全国。 董海川在传拳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特点的掌法。 上盘掌,也叫牛舌掌。要求四指并拢,拇指内扣,其掌横,以虎口一侧为上方,掌与顶齐。基本步法是鹤行步,窜蹦挑跃似仙鹤飞腾。 尹福所学的就是这种掌法。他原来以罗汉拳和潭腿见长,董海川根据他的基础,把他武技中的窜蹦改为走圈,把罗汉拳和潭腿融汇于八卦掌中,形成了上盘掌这一特点,尹福数年后,成了八卦掌名家。 尹福和董海川学拳还有一段故事。尹福幼年好武,习练弹腿,在清军善扑营任武术教师,有学生五十多人。尹福听说在肃王府有个名叫董海川的人擅长一种叫做八卦的拳法,于是到肃王府拜见。当时董海川五十多岁,正盘腿坐在炕上。尹福报上姓名后,董海川说:“你练练吧。”尹福练完,董海川说:“练的不错,就是护不住脸。”尹福想,自己练了这么多年,又是堂堂善扑营的老师,能连自己的脸都护不住?尹福不服气。“你不服气,咱俩试试。”董海川依然坐在炕上,说:“你随便出招吧。”尹福竭尽全力,董海川只是以两手接招,而尹福始终不能近身。董海川说了一声:“小心你的两颗门牙。”话音未落,董海川便以二指往前一点,尹福的两颗门牙已被打掉了。尹福心服口服,从此跟随董海川学习八卦掌, 第二种掌法为中盘掌,也成龙舌掌,要求拇指翘起四勾,虎口撑圆,四指有不同程度的松并分合,掌立与眉齐,基本步法为鸡行步。董海川的著名弟子程廷华便是学习的这种掌法。 程廷华,人称“眼镜程”,帮助老师传艺影响很大,比如著名的“翠花刘”刘风春就是由程廷华带入的八卦掌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程廷华无法忍受帝国主义的暴行,凭借一身八卦掌绝艺以一当十,献出了生命。 第三种掌法是下盘掌,掌形握力,亦称驼行步,要求前脚拥,后脚蹬。人称“飞腿宋”、十二岁便跟随董海川学艺的宋长荣便是擅长这种掌法,并以下盘功夫见长。 董海川的另一得以弟子刘德宽,人称“大枪刘”,与李存义、刘风春一道习形意、八卦,兼得武当少林两派精华,一杆大枪纵横南北,太极拳、岳氏连拳也是出神入化。看了刘扎枪,董海川说:“不错,就是扎不着人,不信你跟我试试。”于是空手任刘德宽扎,二人在屋内摆开架势,刘德宽闪展拧枪一进,董海川用二指捏住枪尖。 八卦掌逐渐从京都传到给全国各地,弟子又传弟子,高徒辈出。比如程廷华的弟子孙禄堂、张占奎的弟子韩慕侠、梁振圃的弟子李子鸣都是八卦掌高手。 八卦掌各支系练法不尽相同,因为董海川所收弟子,大多数都是带艺拜师,本来就精于某种拳术。董海川收了这些弟子后,“量材施教”,把他们原习拳术,按八卦掌的理论和技击加以改编,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董海川多用口授,让不同弟子各自感悟和理解,使弟子各有所得,各有所长。弟子们理解道理后,自己演示动作。这种“纯以口授”的方法也奠定了八卦掌风格不同的基础。 八卦掌各支系传人用“易理”解释八卦掌,在董海川传播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各支系的动作和技击方法,故此出现理同而练法不尽相同的现象。 正因为以上三个原因,使八卦掌逐渐形成了尹式、程式、梁式、樊氏等不同风格。 光绪八年(1882年)冬天,董海川于室中盘腿而坐,驾鹤西归,享年八十三岁。尹福等弟子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南,先后共建碑四座,记载回顾了董海川不平凡的一生。 董先生志铭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县城南牛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驰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易中年蹈司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会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风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茔葬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志,以伸响往之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