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06|回复: 5

[转帖]周伟良谈传统武德

[复制链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发表于 2008-4-5 08: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163网易]

周伟良:各位网友大家好!这一讲我想给大家谈谈有关传统武德的问题,传统武德也是传统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伦理传统,在这一个传统影响滋养下形成的传统武德,作为武术文化事业中的又一景观,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有它自身的特点。而相对于习武者而言,传统武德又差不多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
  周伟良:我们首先对什么是传统武德做一个概念的说明。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在历史资料中首先记有“武德”一词的首见于先秦时期的一些资料,比如《国语》中记载着有“武德以修为正庆”,《尉缭子》(音)也有讲到“武德,不过,《国语》中讲到的武德和《尉缭子》中讲到的武德,都是指军队开疆拓土,稳定江山的政治功能而言。
  周伟良:真正对武术意义上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较早见于《史记》一书中。《史记》在太史公自序中是这么记载的: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可见司马迁已经把良好的道德品质看成是习武者传兵论剑的首要条件。传统武德这个提法是很广泛的,然而,传统武德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有着自己的实际内容,由此构成一个有结构的文化存在,在我看来,传统武德由三重结构所组成:
  周伟良:第一个方面,师门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伦理纲常支配或影响着任何一个文化领域,在武术的传承中,所有的拳种也基本上把种种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习武者入门后的第一个教习内容,著名的梅花拳传人杨秉在乾隆年间所写的《习武序》中就规定“凡立教之师,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师开始传授武技时,这个“他”指习武者,我们看到在习武过程中,已经明显把反映习武特点的有关道德伦理要求。我们把这些基本内容称为武德的伦理规范。
  周伟良:这种武德的伦理规范,从它的源头看,很大程度上是对一般日常道德伦理的继承,它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孝和悌,孝,原指服从血亲长辈的家长权力,由于师徒传承,我们上次说过,师徒传承的特点就是以模拟血缘关系为特点,因此,血亲之孝也就自然转换成服从以师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与要求。有一部拳谱中这么说“父母面前他不孝,师徒情场焉孝言?”也就是说,一个习武者如果在父母面前都不孝顺,怎么能够在师徒之间凝结成一种情义呢?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对于父母之孝转换为师父情场。
  周伟良:在一个缺乏经济保障体系的社会环境中,师父一旦有事,当然分幼敬孝是徒辈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对一些孑然一身或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这种孝道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因为为师者一旦西去,徒弟还有披麻带孝,安排后事的义务。如同《论语》中说的:死,葬之以礼。
  周伟良:悌,反映的是师门中的横向关系,敬爱兄弟。反映在师门中,这种悌就是指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要求师兄弟之间敦厚和睦,这种要求在很多武术史料中是可以看到的。比如河北八极拳门中就明确要求,同门之间要以和为贵,不可逞自己之刚强,灭他人之志气,不可以比试之胜负,随引为呼朋,同室操戈。这种规定反映的是家门和睦,万事兴旺的观念。
  周伟良:除了我们刚才说的伦理的内容,首先是孝和悌以外。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敬与诚,这原来是宋人礼学中为人达胜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工夫,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们没有把敬与诚仅仅作为一种理论说教,而是力图通过一种日常行为灌输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去。传统武术中也非常强调敬诚二字,并赋予了它自己的内容,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周伟良:第一必须为伦理意义上的恭敬谦和,在康熙时期,学习梅花拳的人务要知安详恭敬。梅花拳有一个习俗,每到年节的时候要设炉焚香,也需要以敬诚为主,少林拳学要求平时对师长不能有违抗以及傲慢之行为,至今不少拳门中依然把师视为三纲之一,恪守着尊敬师长之礼。这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来说的。
  周伟良:当这种道德伦理被赋予了武术文化意味以后,它同时也具有了训练学上的意义。比如明代的内家拳中有五字决:“敬、紧、静、劲、切”。这五个字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可见这个东西非同一般。这五个字自从明代以后,历来都有人对它进行解释,万历年间有一个大臣叫沈一观(音),宁波人,包括以后的黄百家等一些研究者,都对这五个字进行过解释,从材料来看,许多人的解释往往是用于道德伦理层面,但我们可以看到,黄百家曾经提出,这五个字是由七十二叠,三十五掌,十八发总结出来的东西,因此这五个字也带有训练学上的意义,对此,黄百家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而清末的程新在他的程式太极拳图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重视,他说“打拳之道,至始至终不离一个静字,能静则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有利于初学者在练拳时洗涤种种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这样就可以开始学拳了。程新还有一个注解,打拳时直视敬,自然能够中规中距。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练拳的原则中规中距地进行练习。
  周伟良:从这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敬和武术的训练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中国武术研究院里面藏有一本武术抄本,这个武术抄本的谱名叫做《软门拳精华录》,在这个拳谱中有这么一句话总结得非常好,他说,“静有敬德,敬崇动剑,得敬于静,其静乃真,真静学记,记子得也。”(音)什么意思呢?一个人能静下心来学拳,是由敬诚而来的,静了以后就能够认真地学习。从安静到恭敬,当然说,是对传统武技的恭敬,这种敬是真的,达到了这种层面,那么学习武术的技能就有了保障。这种交叉着道德里学与静的要求的敬,就成为了武术训练中的一大内容和特色。
  周伟良:我们可以看到,武德的伦理规范构成了传统武德的重要基础,也同样成为了各个拳种重要的门规要求,在许多民间各自编印的一些拳谱中,这方面的反映就非常丰富了。1998年我得到的一本《大鸿拳三晃宝拳谱》(音)中,在沛县得到了。这本拳谱中列有“五学十规”,其中的规矩有“立志气,正心术,胜威仪,寡言笑……”基本上把对习武者的道德要求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另外还有些没有通过自己门规加以表述的,而是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拳言口诀提出要求,比如“操练工夫不可贪赢,不可妄为,师父告诫谨记在心,有法传授终身在恩。”等等。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让习武弟子从中牢记一个习武者日常的伦理规范要求。
  周伟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结构的调整,传统的武德伦理规范在各个拳门中有着不同的变化,有的相对淡化了,但有的依然恪守,比如一本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编印的六部架拳谱中,订立了十三条拳门弟子礼仪,分别对习武弟子从站相、坐相、语言、应对、进退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通过以孝悌、敬诚为主体内容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许多习武实践中的教学手段,力求把这些内容灌输到习武弟子的心目中去,使得传统武德的这些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习武者内心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为,应该说这方面传统武德的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到今天依然有着它的时代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时代意义。这是第一层结构,指日常的道德伦理。
  周伟良:武德的第二个结构是什么呢?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我们谈一个人有坚韧不拔的信心,一个人有道德品质等等,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意志品质是指个人在具体实践中自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与道德实践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们习惯上也经常把意志品质归入到道德途径中去,称为道德意志品质,作为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一。
  周伟良:如果说意志品质在当代竞技体育中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赞美的是一种力的伟大,那么在传统武术中强调的这种意志品质是习武者通过体肤磨砺而达到的人格完善,是一种对德的颂扬,两者之间并不完全一样。在五代时有一本书叫《角力记》,作者叫调露子,调露子在阐发两两相当的角力活动价值时说过,这种角力活动具有“先勇气,亮智巧,提胆量……”的作用,通过角力这种活动使人提高自己的勇气,比较双方斗巧斗智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胆量,成为一个有胆气的人物,通过这类活动,显然包括了勇能达德的内容。德,有的时候要通过勇来加以表达。
  周伟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对道德法则和道德内容的理解,继而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加以体现,对习武者而言,从拜师学武到学有所成,既是武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逐步升华对武德理解的过程。一部书中说过“苦练工夫,体得先言”,在你刻苦的训练过程中,体会前人的东西,体会前人的文化成果。所谓体练工夫,事实上就带有这样一种道德指向。
  周伟良:另一个方面,传统武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认识,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能够习得武技真谛的保障,五言中有一句话“德薄艺难高”,道德低劣的话,那么你的技术水平就很难有所提高。表述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这一种意志品质,本身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构成,哪三个方面呢?简单说来,主要是由习武者心无旁骛的专心,刻苦磨砺的苦心和以生死相许的恒心三个方面的内容,专心、苦心、恒心来体现。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心。
  周伟良:一般来讲,习武都处于一个习武者的黄金年龄段,一个人五六十岁了去习武,不能说没有用,但相对如果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价值取向,必然有一个生理年龄的要求,而在这期间,每个人都会遇到实实在在的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一位有志于攀登崎岖习武之道的人来说,就要有一股异乎寻常的品质要求,当有外来影响时不介于意,身专于心,当有外面的物质引诱,必须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抗衡,百折不回,这种就是讲的意志品质中的专心,所谓专心就是用心专一。如果习武者能够身专志一,心无旁骛,那么历史上许多卓有成就的大家,以他们的实践效果在给我们讲述着这个简单的道理,比如清代的太极拳宗师伍易相(音),文化修养很高,但不以功名为念,毕生研究太极拳术,随时手录,贴于墙上,反复体会,最终使自己的技术达到了化境的地步,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文章。据说伍易相在临终之前还给他的弟子讲解有关太极拳的东西,娓娓不倦。
  周伟良:拳不在多而在精,专心的内容还有一个意思,要求习武者每练习一个技法就要精熟一个技法,武术中有一句话“宁学得多而生疏,不如少而熟。”您在熟的基础上不断刻苦训练,不断体悟,才能使自己的技术以臻神化,所以在训练中有个主张,传一法,弟子如果没有练熟的话不教第二,第二如果没有练熟的话不教第三。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所谓行役拳的著名拳家郭云深(音),他有一句话“半步奔拳打天下”。说郭云深在相当长时间内只练奔拳,大家知道行役拳五拳动作并不复杂,而郭云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练这一拳,最后使这一拳出神入化,打到最后,半步奔拳打天下。他的老师叫李非与(音),李非与在早年学习行役拳的时候,也只练批拳和半套连环拳,日日练习,从不间断,被他的老师认为是忠诚朴实,用心传授,最后学乃大成。
  周伟良:技艺工夫的点滴进步无一不是刻苦磨砺的结果,传统武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一个练武的人必须要经过三膘三瘦,膘就是胖,瘦就是一个人瘦了,膘和瘦是相对而言的,三膘三瘦之又必须经过三伏三九的训练,这个过程在习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酸筋同骨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此称为苦心。
  周伟良:关于这种苦心,前代的史料中也有记载,比如《手备录》的作者吴舒在他的书中提出,枪法历来注重“出格”二字。这种训练过程每一次练习就要求以力竭为度,这样的练习,尽管在他的每一个杆子上,他是把枪头去掉的,用了棉絮,又加了很多厚纸把它包起来,以防受伤,但尽管如此,每次练完以后,“然,左腕右臂,青紫流血,恒不见竭。”也表现出了练武是非常辛苦的。包括站桩之内的桩功,更是传统武术中的重要训练内容,也最为枯燥,非得苦难,难得其功。武术中有一句话,非为习打先练桩,很多武术拳种莫不以站桩为习拳开始的不二法门。站桩以少致多,当你站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稍稍歇一会儿,通过这种枯燥的,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艰苦训练,慢慢地可以把浮躁之气换去,有人把站桩称为换境,也称为“磨性”,这需要习武者有足够的苦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马步蹲在那儿,你试试看,能够蹲多久?按照规矩,按照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练武者就在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如果没有艰辛苦志之势,没有一个不是半途而废的,这种基本功训练实在非常人所能忍受。
  周伟良:接下来看看意志品质中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恒心,所谓恒心就是指持久不变的意志。功夫的“功”,一个工,一个力,有的时候就写成工夫,功夫一词不仅仅是武术的一种别称,大家知道,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后,功夫作为武术的别称,现在是比较流行的,特别是在海外,这是和六十年代李小龙在海外的传播有关系,现在也有一些人把少林武术改称为少林功夫,这是功夫,它成为了武术的别称,但功夫又指时间。我们常说,你有功夫没功夫啊?就是指你有时间没时间。语言学上的这两重含义,正好反映了习武练功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习武是一个漫长的锻炼过程,不可能一下就成功。传统武术理论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因此,练武者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也是反映一个人这种意志品质的重要方面。
  周伟良:《少林拳术秘诀》中就讲得很清楚,其中写道,既得方术,要以恒心付之,不可中道停止。一定要有恒心坚持下去。技以积练而有益,功以勤勉而终成。清代的程新也说过“人自用功,为恒最贵,能恒则成,不恒则败。”要有志气,也要有恒心,这两个是最基本的,作为一个练武者,你不能不知。同时程新又批评了当时一些未有功而先其效,稍用力则其成的慵懒者。还没有开始练就先希望达到什么效果,稍稍练了一下就觉得自己功夫已经练成了,这是一种慵懒者,因此程式太极拳中有一句话,以七言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说到“人言此艺有必决,往往不肯对人表。我说此艺无甚奇,自有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观神秘妙。”难在什么呢?难在从小练到老,历史上也有不少习武者尽管有着较好的自身条件,但由于未能持之以恒,中度停止,因此也就难以登堂入室。比如清代的黄百家,也就是黄宗羲的儿子,他原来师从著名内家拳传人黄镇南习武,而且有一定的体会,但由于后来他弃武从文,所以,他到后来很后悔,武也没有练成,引以为终身之憾。
  周伟良:中国传统武术一向推崇运到有形归无极的神明脱化之境,但这个境界是抒情的,神明脱化之境具有多意性和不可重性,无法肯定地达到,只能不断地逼近,是不可穷尽的。因此,许多人就把习武看成以生死相许的终身不尽之学。孙禄堂就这一点指出“习拳勿求速效,勿要有恒。”在这点上,传统武术与有运动寿命的竞技体育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的是习武者用整个生命锲而不舍地训练,在其中,专心、苦心、恒心三心互用。这是习武者关于意志品质的三个有机构成,你有没有这三个方面的准备,有没有专心、苦心、恒心,也是对每一位希望在武功上登堂入室者的考验与要求。其中投射除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不断进取精神。传统武术从志技的角度,体现出了这样一种传统。
  周伟良:这是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内容,也是传统武德的第二个结构。
  周伟良:传统武术的第三重结构是什么呢?就是内胜外亡的侠义精神。在传统内胜外亡的结构图景上,武德伦理规范是基础,意志品质是武德的实践,而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内胜外亡的侠义精神,则是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千百年来,侠义精神的神空浩气,渗透了广大人民的心灵,成为人们判断某种事物的价值尺度。这种价值尺度、价值取向,也是传统武德为习武者所设计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
  周伟良:什么叫侠义精神呢?要对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侠义精神作出一个简明的概念表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论著中都谈到这个词“侠义精神”,为了便于讲述,我们这里把侠义精神的概念理解为所谓侠义精神是指历史上习武者以武技为手段,以道义为规范,在社会活动中显示出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
  周伟良:其中强调了几点,第一,武术中的侠义精神一定是以武技为手段,第二,肯定是以道义为规范,一个习武者如果没有了道义规范可能成为江湖上一霸,或者成为统治阶级的鹰犬,在社会实践中显示他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常年寒来暑往的种种体肤磨砺,习武者不但把道德伦理的要求深深地印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而且锤炼出了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原来抽象的道德概念已经转化为一种内心的价值认同,这样就初步完成了对一个习武者的道德教育过程。紧接着的是对习武者一种侠义精神的主动选择和不懈追求。从这个意义上,从道德规范到师门伦理道德规范,到意志品质,到侠义精神,是三个有机的实践过程,从师门伦理到意志品质,这是在习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当你完成了这两个教学过程以后,初步完成了对一个习武者的道德教育过程,紧接着的就是在实践中实现或体现这种侠义精神。
  周伟良:我们看看侠是怎么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指那些凭仗自己的技艺行侠仗义者,当时的侠又称为武侠,这和当时的社会动荡,人群迅速分化,阶级制度变革有关系。在这种变动中出现了一种具有一定武技能力的人,这种人并不依仗于某种,或者说完全被牢笼于某种政治势力,他有独立的自我行动的自由。由于侠被称为武侠,因此武是侠义精神中最基本的特质,武也是在传统社会中匡复正义,实践书剑恩仇的物质力量,或者说,也只有具备了武这样一种物质力量,才可能使得道义的行为变得更具可能性、现实性。因为在冷兵器时期,这种具有武术技能的人当然比一般普通人士更具有社会活动能力。
  周伟良:关于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的《五读》,其中说道,“侠以武犯禁……”为什么?我们刚才说了,侠有自己独立的行为空间,并不完全依附于统治阶级,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具有武技的人,手里拿着自己的武器,很容易构成对统治阶级的威胁。所以作为法家的韩非看到了这一点,他建议统治阶级要把它禁止,而且判罪,诛之。尽管历史上有人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但事实上我们反问一下,如果我们把武从侠的内容中剥离出去的话,我想这样的侠不仅会变得毫无滋味,而且在实践中也难有作为。试想,一个人去匡复正义,按照我们说的一句话“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力量,你怎么去实现你的侠义精神,匡复正义呢?所以只有具备了超人的胆识和武功,才能成为传统社会民众心目中所渴望的英雄,才能够去实践武术的终极目标,内胜外亡。
  周伟良: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拥有的价值理想或者是最优化社会价值进行期望、选择和评价的,人们在欣赏侠的高超武功,更崇尚侠的人格魅力,在道德本位的规定下,艰苦的体肤磨砺是一个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武也只是捍卫道义的手段,否则习武就会陷于无穷的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孔子说过,“好勇而不好学,其必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必也狂”。我们这里如果把勇和刚比作武技或功夫,就需要习武者的学,这个学也就是习武者本人的秉性修为,和对道义的认识和把握,这就是内胜。如果没有这种内胜,没有道德的自我规范,在以后社会实践行侠仗义的外亡中,英雄可能成为霸道江湖的枭雄。
  周伟良:我们看到在《史记》这部书中,司马迁首次对侠的道德概念作出了归纳,他是怎么说的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成……”所以说,从司马迁对侠的这种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侠的认识更多是侧重在对侠那种重诺敢为,不望图报的特点上。但以后对侠的道德要求则明显集中于对义的范围之内。义,是指合乎一定的道或理,也就是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在《礼记》中曾经说过,义者,义也。韩愈曾经解释过,行为义者,义。引申开来,这里的义就是指道义。唐人李德裕的《豪侠》中说过,“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所以说,侠必须主持正义,道义,义是侠的精神立法。
  周伟良:传统武德中的侠义精神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习武者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本人秉性修养两个方面。隶属于社会责任的,诸如匡复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等,这些是传统社会中横放在每一位武林人士面前义不容辞的道义重任。能否担当这种使命,担当得如何,是评价这个人武德水平的又一把尺度。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这种侠义精神不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自身活动范围,他必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价值观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从中表现出传统乡土文化强烈的入世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当各方面矛盾趋于平缓,这种侠义精神体现为辅助朝政,所谓治四海如磐石之安。而当社会矛盾激烈时,则体现为荡涤护国,替天行道。
  周伟良: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属于出家人的少林寺,在明代时少林武僧能够听从朝廷调遣,或者征讨农民起义军,或者在国家危难之际奔赴前线,与来犯的倭寇浴血奋战,我们了解了这种价值取向以后,对作为出家的少林寺在明代时听从朝廷调遣去征战、奔赴沙场,就不难理解了。以致于像顾炎武这样的一代学者也对此大加赞赏。
  周伟良:到了清末,这种传统依然留存着,清末的少林戒律中要求习练少林武艺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制,在这里面,突出的是民族大义。万南生的《武术汇总》中也力有时愿,其中每一条几乎都是要求习武者在以后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具体内容。另外我们还要知道,在担负社会责任的同时,除了以武犯禁的基本力量,高超的武技外,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担负者是否具有疾恶如仇的刚正品格,擅查是非的判别能力,服务于社会的奉献精神,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义精神,这样引出了对侠义精神的另一半要求,对习武者的秉性要求,所以说,习武者的秉性要求就内在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高超的武技在社会上的实践,两者是紧密结合的,这两者的结合也形成了传统武林中特有的精神气质,一种完美的人格象征。
  周伟良:成立于1909年的精武会在它的精武会训中曾经对每位会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牺牲个人力量以造福于人群,忠心待人,廉政守己,见义勇为……”毫无疑问,这种几乎完美的道德要求是一种侠义精神在生命哲学中的闪现,它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沉重的道德情感,正因为这样,这种侠义精神也得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同。当时大家知道,中国进入民国时期,照样面临着内乱外患的动乱局面,在这种状况下有人提出,民生维艰,老百姓流离失所,谁来拯救呢?是为侠乎,当然说,这样的观点没有摆脱传统农耕文化的规定。事实上,中国以后的发展之路也证明了这个说法并没有它的时代意义,但是,从中也反映出一条人们对侠文化的重视。
  周伟良:伴随着习武者整个习武生涯,侠义精神如同武学中的至高境界,时常拨动着习武者的道德心弦,同时这种侠义精神又有高度的道德指向,驱动习武者用毕生之力去实践,习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过程。
  周伟良:在这里我们提到的三者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特征而言的,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他们之间必然是相互渗透、相互蝉联,从而形成一个传统道德的总体途径,传统武德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年代,在人们的理解和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与净化,它的基本精神至今在广大习武群体中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在这儿要指出的是,传统武德的形成与发展,从内容上讲毕竟是吸收了封建社会民俗文化的乳汁而被滋养的,一方面它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吸取一些残渣,长期以来,习武群落中出现的不少流弊陋习,就是这种传统武德之光笼罩的结果。
  周伟良:比如在师门伦理方面出现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入师门,不能三心二意。充分反映了农耕社会中以封建宗法制为基础的文化特色,体现为一种强烈的尊卑长幼不可逾越的关系。这是我们要看到的,传统武德存在局限的方面。第二,我们看到,就义气二字,同样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武林义气是传统武德中的一大内容,在观念上向来被习武群体视为高于生命的东西,但义气一词的含义极为广泛,其中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社会价值体系,又有表现为义气相投,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感价值系统,如果不分条件,不分环境,一味以义的外壳为重,所谓喝几杯酒,你就是我哥们儿,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所谓讲义气,如果不分条件,不分内容,不分环境,抽去了义根本的道德支撑,这种义就会盲目破坏,在义的幌子下作出一些有悖于社会的不法之事。
  周伟良:我以前在中国体育报上看到这么一条消息,某省某县有一位武师,和他的徒弟成立了一个武艺帮,打出了一个口号“杀富济贫”,来自于中国江湖绿林,像《水浒传》中造反者的口号。半年中用绑架、行窃、打家劫舍等方式进行抢劫,抢来的钱除了留着自己用,也给了一些贫苦人家。做得很奇怪,不光自己用,也给一些贫困的人家,当公安机关将这一群体进行缉拿逮捕时,这帮人振振有辞,宣称自己的违法行为是义举,是杀富济贫。所以我们要充分看到,在讲义气时,一定要分条件、分内容、分环境,很多社会现象向我们进行了警示。
  周伟良:传统武德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在人们的理解阐释和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净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免裹夹着上一个时代的残渣,但我们还要看到,长期以来,传统武德的基本精神一直积淀凝聚在人们的道德观念之中,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它能够不断绵延的原因所在。这里面借用(?)的理论,传统武德也应该是一个好散结构,在岁月的更替中,其中有的内容或许已经丧失了它的作用,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在新的文化观念引导下为今天所继承和弘扬,在这个继承和弘扬中必须要加深对传统武德内容理论的认识,在建设我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得传统武德也成为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
  周伟良:好,今天的讲座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12

帖子

39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9
发表于 2008-4-6 1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0

主题

2843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6473
QQ
发表于 2010-1-21 19: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好读读这篇文章,从中应该可以知道很多关于武术的外沿知识!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陈家沟太极网,0391-6419999,电子邮箱chenjiagou@126.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326

帖子

52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48
发表于 2010-1-21 20: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学习帖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82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117
发表于 2010-5-2 09: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伟良是我国第一批武术博士之一,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学识渊博。
来者吾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28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6
发表于 2010-8-15 2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没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