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903|回复: 48

笑谈武林人情江湖事理[转帖]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发表于 2004-6-14 20: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一叶先生 从郭靖习武谈起 近期央视版的射雕正在热播,金庸虽为文人,从未习武,但其描写武学每能把握神髓,不做招式的堆砌和门派的家谱,他笔下人物的经历与现实习武者遇到的问题颇多吻合,常给人以提示与启悟。 拿郭靖来说。郭靖资质愚鲁,以习武者应具备的先决条件衡量:品质、悟性、爱好、坚韧、机缘,郭靖只占五分之三,即品质、坚韧、机缘,不算尽善尽美。但郭靖勤学苦练,扬长避短,且其机缘更是环环相扣、若有神助,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绝代高手。下面就结合现实探讨一下郭靖的习武历程: 郭靖首学为蒙古摔交和射箭。武术按离身远近,讲究踢打摔拿,摔交尤为实用,近代王子平、佟忠义等高手都是武术、摔交一起练,克敌制胜,威力无比。射为古六艺之一,讲究立身中正,开合有致,执中用中,其原理被太极、文圣等拳种采纳,至今仍为武学的基本理论之一。郭靖学习摔交、射箭,正为其后来的学武生涯打下了既深且厚的基础。 遇到江南七怪后,郭靖开始系统的学习各种拳术、擒拿(分筋错骨)、轻功、器械、暗器、马术,踢打摔拿及十八般武艺俱精。这段历程就象当前在武校学习的年轻学子们一样,学习的都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招法,是针对手眼身法步、柔韧、力量、耐力而进行的系统训练。值得一提的是郭靖本不爱武,只为复仇二习武,心情较为苦闷。此时郭靖只为一拳手。 十六岁,郭靖遇到全真掌教马钰,是其武学起步的关键。马钰教他金雁功,这种功法形式上类似今天的攀岩运动,实质上则象王芗斋先生的意拳(又似孙禄堂先生每天跟在郭云深前辈马后长跑)。王芗斋先生的徒弟大部分是带师学艺,学习意拳后都功力大增,可见意拳是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拳学,此点正与马钰所传相同,同为极简单,极具功效。此时郭靖为一武师也。 来到江南后,郭靖又追随洪七公学习降龙十八掌。这种武功,今天看来就是形意、八极一类的传统武学。其共同点,一是刚猛无铸,一击必杀。练成如铜球铁人,人莫能挡。二是形式少,如形意拳就十七个招法,八极拳也只有小架、大架(除去重复就二十几个招法);三是练法上多单练,讲究反复操练,自然通神;四是变化多,五行相生克,十二形象形会意,包罗万有,六开八打因地制宜,变化无穷;五是对敌原则讲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是根据不同的情景练不同的招法,而是练一招一式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下运用,极大精简了练用的过程。因此,郭靖能以此十八掌与强敌周旋,立于不败之地。此时郭靖的境界为地,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桃花岛上,郭靖与周伯通结拜。先学空明拳,其拳理以老庄“清净无为,不敢为天下先”学说为本,可比拟为太极拳、六合八法拳等,七十二招讲究拆解,两人反复试招,“郭靖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此处正和太极推手的训练程序相符合,求的是知己知彼的功夫;此时郭靖的境界为人,懂得武学求的是劲力的互动,将诸般劲法拆析体会,能了解掌握阴阳劲法的转化,放下我执,体悟体内中空的道理。到十余年后,郭靖再遇欧阳峰时,就已经悟到降龙十八掌九变一百六十二招刚猛之外需济之以阴柔的道理,为洪七公所未见。 后来,周又教其左右互搏和九阴真经,这两类功夫初时类同于八卦掌,而后则完全是对武理的探求。八卦掌练习时左旋右转,训练人体平衡和左右对称,使身体各器官全面发展。这种功夫练到极致,就进入了天的境界,人如钢丝球,足下走圆圈,身体扭麻绳,神意变不测。一而八,八至六十四,乃至无穷。 九阴真经是一部类似于《拳意述真》、《苌氏武技书》等武学总纲式的书籍,他描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功法,而是武学中共同的道理。郭靖学习九阴真经后,观北斗七星而通全真阵法;见华山十二松而若有所悟;至于缩骨、易筋、飞絮皆牛刀小试,事半功倍。为什么?就是因为,九阴真经讲的只是道理,而郭靖学武是实践多于思考的,道理再多,光知道而不能运用也是假的;知道一条实践一条,才能切实提高武功。郭靖从真经上悟到的东西虽少,但每一项均刻骨铭心,达到身手相应,所以进境不慢。到二次华山论剑,短短一年间,已经能与宗师级人物抗衡。 可惜郭靖的文化素质太低,所以他只能成为一个民族英雄,而不能成为武学上开宗立派的巨子。他呐于言辞,教出来的徒弟水平离他差了十万八千里。开始洪七公因其愚鲁不愿收之为徒,后来果然降龙十八掌因他而未能全部传下去。 武学的发展规律,初期是重实践,轻理论,到后期则为理论指导实践,但实践的成分也决不少于理论。郭靖的资质比不上杨康、尹志平,但一方面他能够坚持实践,苦练傻练,别人练十次,他练一百次;另一方面他的机缘非常好,每一次的学习都与武学的规律相契合。加上他人品非常好,别人都愿意教他,省去了不少时间和弯路。因此他能够以中下之资,成为绝代高手。但是因为他自身的文化素质太低,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遗憾。今天我们习武,能否以郭靖为范例,力求由博入简,手脑并重,持之以恒,文通武备,悟证实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说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 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 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在上海。比较出色的田照临一支,田的徒弟叶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还有位姚师傅据说是武汇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脱俗的高手也没有见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确实很高。蔡松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与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传人葛先生发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响。傅钟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细。田照临的徒孙李歌清,触人甚轻,发力生脆,但是得进他的点,应变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北京练杨氏的,解放后两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说实话与上海练杨氏的比差了一节。两边的练法也不一样。崔毅士是个踮脚,靠在树上跟徒弟玩推手,看着都别扭。汪永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儿拳,老头儿玩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仲浩群说魏树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根据我的体会,基本没什么功夫,推手恐怕还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远了。北京人懒,在公园里尽是凑在一起说拳的,上海人讲究实际,在公园里练的多说的少。看来北京人要骂我了。北京练杨氏的还喜欢空谈高境界,什么空啊、意啊。这点倒与上海吴式的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谈些,吴、武、陈式的情况以后再谈。 吴式太极拳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历史,吴鉴泉的功夫比杨澄甫差了一节。不过吴鉴泉不保守,时间一久,他的后人的功夫倒出来。上海的赵寿村、吴耀宗都是好手。常远亭的传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仔细体味他们几家的味道也不同。赵寿村、吴耀宗还有些硬的东西隐隐的在里面,有点咯噔劲。常家传下来的东西,好象更柔软。马岳梁的东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可是他却喜欢演示气,所谓凌空劲。吴式太极拳各支的东西用来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击。听说这几年出了位严子元专去打老头儿,没见过面。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录影,实在没什么东西,比现在的散打还没有内容。确实谈不上输赢。这几年吴家的人猛吹这件事,这不是不打自招说自己没东西吗?这本是件丑事,还拿出来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想的。说这些话,练吴式的要恨我。练吴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艺儿相似,玩玩劲还行,不能真用。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有位朋友已经点明了,生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骨头、筋、肌肉的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场面。北京练吴式出名的有两个半,杨禹庭、王子英、吴图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队的教练,但是当时的队员牛胜先不服他,根本不听他的,牛胜先只服李天骥。王培生有气,跟牛胜先推手,连推七次,牛胜先赢了七次。王培生窝了口气,没办法走吧。83年牛胜先拿了全国推手冠军,从此牛胜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队的教练。所以上了真场面,只会玩玩劲就不行了。杨禹庭活着的时候,没听说他推手好,我曾亲耳听他说他只会套,不会推。不知道是不是对外保守。王子英能推两下子,但不能打,也没教出什么徒弟。吴图南有吴式的基础,也有杨少侯的技术。只能算半个吴式。吴图南也没教出象样的徒弟,什么于志钧、陈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吴式推手好的是刘晚仓,老头有真功夫。刘晚仓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勋、王选杰都怕刘晚仓。刘晚仓让给带过话,他们就是不敢来。刘晚仓尤善发人,如果遇到功夫差点的,真能把对方发出去离地一尺多高。刘三爷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现在小马,马长勋还有点三爷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爷差了一截了。练吴式的功夫好的还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经五,不过李经五也跟陈发科练陈式。李经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错,尤其棚劲好。有人说他能用气发人,没体验过。李经五推手时喜欢把两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转,就把人送出去了。吴式中的现在最有风头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独他没有什么功夫。如果吴式朝着他的路子发展,就要全毁了。 仲浩群对于我评价汪永泉的功夫耿耿于怀,认为我贬低了汪老。仲浩群真是个文人,怕是即没有参加过对抗性比较强的比赛也没有经历几次真正的搏斗。所以对于真功夫三个字的含义与我不同。关于功夫脱俗是个什么样子,我暂不想在这里做具体的描写。因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但是,这样的人现在还有,而且不久中央电视台就会进行介绍。这比我在这说效果要好。那时再讨论什么是脱俗的功夫吧。汪永泉的功夫属于俗手。当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朱怀元、孙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赵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没有脱俗,都是俗手。要吹,也都有些资本。孙德善在地坛当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气不在刘晚仓之下。我曾亲眼见孙德善让几个人排成一个纵队来推他,他让谁出去,谁就一准被发出去,排队的人并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并不是作秀。作为玩艺儿,这手功夫够得上高妙。但这也只能作为玩艺儿。朱怀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高超,当时一块玩的有位翁师傅,看见朱怀元了,从后面拍了下朱怀元的肩膀,结果怎么着,手拿不下来了,一步一趋地跟着朱怀元屁股后面走,惹得大家都笑。这沾劲,能让老翁的手找不着着力点,够传神的吧。但还是俗手,因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在一定强度、一定力度的对抗范围内,技巧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近乎于神。中国足球队也是这样,自己练着玩的时候,球也漂亮着那,好象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杯上,就跟不会踢一样。对抗性强到一定程度,玩艺儿就没了。作为健身,走走意、玩玩劲挺好。作为修身就欠些,作为实用就差的远了。 说起武式太极拳,其理论贡献不能不提。李亦畲的五字诀,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所以能对实践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这是武式太极拳的特色。说这话,有人说我是话里有话,明褒暗贬。但是又能让我说什么呢?到现在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传人的拳术造诣还不如前面几派。郝少如在上海就没教出什么象样的徒弟。天津么家桢的工夫太一般了。姚继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见他能发人。小孙(名字是建国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郸联谊会上见过。乔松茂一门心思的给自己提大辈,搭过两回手,江湖的很。第一次使暗脚,没得手。第二次看有人围过来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说:“不错,不错!”象演戏一样了事。薛乃印就更没什么功夫,好面子、讲虚荣,真本事一点没有,钱倒有一些,是个武林中的混子。吴文翰也是个说拳的,基本上没什么功夫,推手还不如魏树人。高连成的推手还马马乎乎,继承了些姚继祖的东西。但还是顶,手法还是比较熟的。还有王善德是靠打笔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练,口气倒是挺大,劲僵的很,没有真功夫。武式前辈对太极拳贡献很大,又是儒生,应该修养不错。但是传到今天,真是没落了。当然,我接触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没有接触到,不能以偏盖全说武式太极拳不行。一些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得到的。这里也有缘分。 小贾已经介绍了寿关顺,不过我一直觉得象寿关顺这样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来描写,很容易引起误解出偏差。据一位朋友讲中央电视台准备专门做寿关顺的节目,我本想在他做出来功夫给大家看后再讨论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不错,寿关顺的功夫是脱俗了。几十年来我遇到的功夫脱俗的高手也只有一、两位,寿关顺是其中之一。实事求是的说寿关顺是学过许多门派的东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础是孙门的,他的内功完全是从支燮堂那得来的。支燮堂去世时他还没有来得及系统的学习孙门的用法,他的推手技术来自杨式,以后又学过拦手(上海叫操拳)、绵拳,与心意拳的人也经常交流,所以他这人融会了多种技艺,没有门派之见。有人说寿关顺完整地继承了孙禄堂先生的拳学,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据童旭东讲孙存周先生也只是继承了孙禄堂先生拳学的一部分,有个说法,不到十之二、三。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孙门真传,但是得到的掌握的东西不可能比孙存周先生更多。因为童旭东说支燮堂先生跟孙禄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介绍人物时一定要力求准确、客观。寿关顺是有神通的,小贾介绍了一些,不过在这里我不想做进一步的具体介绍,还是那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当年李天骥对外一个说法,对内又是一种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怕对外界介绍内家艺业时,话说不准一点儿都会引起很大的误会,需要加上很多解释。尤其是自己没有练到的时候,是很难解释确切的。但是既然说寿关顺的功夫脱俗那与俗手就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完全是质的区别。这不仅仅是实用不实用的问题,确实是层次问题。无论是人体的功能还是骨头、筋、肌肉的性状都已发生质的变化。 陈式太极拳的陈发科先生是位令人神往的人物,虽然我没见过他,但他的拳照实在是漂亮。那劲势超过了杨澄甫先生早年的水平,与杨澄甫晚年拳照的水平相仲伯,确实是好。陈发科的传人我见过一些,没有一个能打出陈发科那股劲势。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都比陈发科差远了。老一辈的田秀臣架子还不错,推手就不行。冯志强的推手靠力气,连摔带顶,散手几乎不懂。冯志强上了点岁数后也大谈养生了,结果现在他的身体还是很糟。天坛的李师傅、老刘、地坛的老邓功夫也有一些,他们都不服冯志强。但是也没觉出他们比冯志强强在什么地方。话说回来,跟冯志强学的人还是要感谢他,因为他的东西好赚钱,这是一有陈式太极拳这块招牌,二有冯志强的名人招牌,三是冯志强的推手中摔交的玩艺儿比较多,这也是陈式的特点,掌握起来用起来都快。其实真对陈式有研究的还是济南洪均生的一支。洪均生自己的功夫并不高,但他真研究,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比他高。象老刘、小李、小张、小蒋以及再小一辈的小黄等都不错。虽然都是俗手,不过功夫还是有的,推手尤其好。小蒋在《武林》上不断介绍太极拳的散手,其实那只能用来玩。真正的太极拳散手练法小蒋并不懂。陈式的洪派架子用来锻炼身体比陈家沟的架子要好。陈兆丕的功夫比陈发科差着一节,我在西单体育场见到陈兆丕最后一次出来打拳时,金鸡独立腿已经抬不起来了,身体很糟。练太极拳起码要做到活着的时候有精神,死的时候要快,不拖累人。长寿不在练不练拳,遗传和环境最主要。所以我从来不拿寿命长短论造诣。陈兆奎功夫是很一般的,推手也是喜欢使拌子,结果碰到个懂点摔交的自己就栽了。他也是靠他父亲的名声吃饭。马虹、陈正雷只能表演,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都不行。陈小旺推手还马马乎乎,步太死,但马步扎的还比较结实。推一般人还是可以的。但他不懂散手。还有一个王西安本力不小,有些力气。他推手是跤劲、跤拌加力气,同样也不懂散手。都说陈式太极拳古朴,这种古朴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步上,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用拳的步,而是用杆或用枪的步。拳脚相交,至少是两个拳头两只脚,可用来同时使用的武器至少是“四对四”,加上近身时的膝肘肩胯臀以及头则可同时用来使用的武器就更多。所以拳步既要稳更要活。绝不能死,步一死就要挨打。但是两枪相对,是一对一,两条腿以及膝肘等一般够不着对方,用不上,所以对步的要求重点是稳固,在灵活上的要求不如拳脚那么高。陈式太极拳的步是杆步,陈式太极拳原是作为用杆的基础功夫,所以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很灵活。在这样的基础上练散手是要吃亏的。或者说你练的东西与你用时的东西必然要脱节。说这话,练陈式的一定不爱听,但是如果撇开门派,从道理上技术上分析分析,也许火气会小一些。练陈式的特点是上功夫较快,但很少有人能以轻制重,哪怕是玩玩劲,他们也很难做到,在这点上他们不如杨、吴。从技术特点上说,陈式推手可以称为柔跤。 李玉琳先生本是位了不起的大武术家,功夫非常好。但是他的儿子李天骥是个有头脑的人,就是不许宣传他父亲,李天骥在国家体委几十年,从他哪儿就把他父亲的名声冷冻起来了。为什么?李天骥明白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国家体委坐稳。现在的年轻人对解放后中国的政治环境没有感性认识,那时即使是文革前也是政治背景决定一切,在旧社会做过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敛,想不到的灾难就会不断而来。李玉琳曾随李景林去山东国术馆,并担任国术馆的教务长。李景林是什么人?是被鲁迅点过名的大军阀,是鲁迅骂过的镇压群众的哙子手,以后又投靠了蒋介石。这样的人虽然对武术有重大贡献,但是在那种政治形势下,谁敢跟他沾边啊。所以,李天骥很聪明,把他父亲冷冻起来,他尽量不提他父亲的事。别人提起来了,他也尽量压住。这样实际上就是保护了他父亲。所以现在的人没有几个知道李玉琳的,即使知道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功夫到底怎样。天津人称李玉琳是“铁胳膊李”,咋一听以为李玉琳是练硬功的,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是因为李玉琳的胳膊就象杨澄甫说的棉裹铁一样,特别重!不用说打在人身上必受内伤,就是抬,一般也没有人能抬的动。杨澄甫先生的五虎将没有一个能推过李玉琳的,北京武术圈的三老四少更抬不动李玉琳的胳膊,推手就更没门了。所以,自从有推手比赛以来牛胜先的学生的成绩相对比较突出,他这里面还是有传承上的诀窍的。牛胜先是李玉琳的徒孙。我看他们的特点主要是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步和劈拳的钻翻劲并结合进了太极拳的手法。他们发人常常能把人打的象飞起来一样。不过在比赛中他们的这种用法常常被判为犯规,所以,大牛的弟子经常是打翻的对手自己反倒丢分。所以,我常疑问推手能用来比赛吗?大牛这派推手是作为散手的基础,能与散手结合的比较自然。但是用于推手比赛则要被扣分。吴图南、汪永泉这派推手,劲玩的精巧细腻,但需要双方配合,双方都要按照不丢不顶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时候也不许硬抗,要顺着对方的劲出去,玩的是道理。但是很难用于比赛,比赛中对方玩命一抱一顶,你不能讲对方不懂劲啊。但是面对这样的对抗强度自己又没办法,只好自己出去吧。所以也不能适应比赛。于是现在的太极拳推手比赛越来越朝着一种四不象的对抗形式上发展。推手本是技击训练的辅助手段,如今却成为一种独立的竞赛形式,这玩艺儿不变形才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林神话》 当代武林中流传着很多引人入胜的神话。这些所谓神话,我个人认为既不是神所说的话,也不是象神一样的话,而是一些造神者仅凭臆想造就的,如果本文引起某些人的不快,特此道歉,你们还是不看为好: 一、海灯神话 当年八十多岁的海灯号称是少林正宗,身怀童子功、一指禅、梅花精拳三门绝技,使神州风靡,一时间从者如云。事实证明,其人只不过是个一般的习武者,其武功多有造假之嫌,是个不太高明的骗子。 二、意拳、大成拳神话 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流传大成拳的神话,其鼻祖王芗斋成为战无不胜的战神,其弟子赵道新、姚宗勋也被人为地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际上稍微掌握一点史料的人都清楚,意拳的实力不过而而,但是这种家族式的传奇一直延续下来,而且在王选杰的手中发扬光大,王选杰号称是王芗斋的衣钵传人,工夫不知继承了几成,但为人处事的方式却和王芗斋一脉相传,记得八十年代杨鸿尘先生以“穗满头更低”为题在武林杂志上介绍王选杰时,王还仅仅是一个和王芗斋先生通过信的后学,但时隔不久,他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成拳的掌门。更加是胜人无算,战绩赫赫,而王安平的出现又给意拳打了一支强心针,可惜我认为他们标榜的武功都是神话而已。 三、 孙门神话 孙禄堂、孙存周、孙剑云都是武功盖世的人物,作为孙门的爱好者,我不想否认这一点。但是近年出现的一些言论,虽然表面上是称赞孙门,实际上是以神化的形式否定了孙先生。 包括:1、孙先生在天津练拳时踏雪无痕。 2、孙先生靠剑气外发,击昏百余人。 3、孙存周先生虎形一纵四丈(就是12米)。 4、孙存周先生练成了八卦中的凌空八步。 这些可能么? 四、金庸武侠小说武功成真神话 1、徐涛号称自己会降龙十八掌 2、甘陕一带有人卖广告有华山九剑传授 3、云贵有六脉神剑 五、狂生们纷纷创拳的神话 1、李紫剑的轨迹拳学 2、河北某人的朴真拳法 3、吴志刚的卢式结构 4、清玄散人《拳经洞极》中所演示的拳法 其实这些拳种的肇始人都是沿着王芗斋、赵道新的轨迹去完成自己的理论的,无非是对传统的反叛,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开始造拳。至于武林中的复古派更是将风气搞的乌烟瘴气,其实何必多此一举呢?安安心心练拳不行么? 可是假如你不幸看黄易、莫仁的书走火入么魔了,那么网上可能又会多了一个仲某某,一会把躯体练的空荡荡消失了,一会又狮子大抖毛气震后脑了,真是粉碎虚空,拨云施雨啊!可是武功就是这样么?难道练到最后的境界都和义和团大师兄口念咒语,阳神出窍时一样么?可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学的明天 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的日趋势微,随着竞技体育项目的日渐多元,人们的选择决定了运动的生存市场,武术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又应该如何面对挑战和竞争呢? 我认为,做为一个爱好武术的人,应该具备科学、理性的态度,具有分析批判,吐故纳新的精神,不应再沉湎于不可证实的掌故、传奇中,或是一相情愿地制造武术的光环。 一、 破除迷信崇拜,明确习武目的 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实事求是,以实践检验真理,这是人所共知的原理。 再伟大的人,再优秀的门派,如果我们道听途说地去夸大他神化他,或者是出于感情,不基于事实地去反复讴歌他,那么物极必反,他最终有可能会走向为人所不齿。 记得读顾留馨先生的武学回忆录,说孙禄堂先生的武功过人,出神入化,平时和人一搭手,两个指头一动,对方就东倒西歪,重心失准。但同时,顾先生又说,孙先生一生谨慎,时刻防备别人的偷袭,他从不把背对向别人,连坐下的时候都要用手抓住椅背,缓缓坐下。我认为,这段文字描述是真实的,他打碎了人们对神的幻想、憧憬,告诉了一个真实的孙先生。 我们研究武学,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是要拜师,要尊师重道,但是绝对不应该盲从,不应该成为别人的影子。武学的目的应该说是实践,高不高,神不神,一伸手就知道了。可惜,目前有的人用气功那套东西来愚弄人,讲精神、讲气感,气路,甚至自己武功练得不怎么样,就可以给老师写气功口诀,反过来给老师指点气路了。可笑的是竟然还有这样的老师,照着练了还大声赞好,我觉得这不好象是傻子在教骗子吗? 二、 消除门派分歧,共同发扬武学 门派之争由来已久,记得九十年代初,为了王选杰的师承问题,意拳门人口诛笔伐,在武魂上大打笔仗。可是没有人记得最早提出废除师徒关系的正是王芗斋,而王芗斋本人也曾经因为吹嘘师承,遭到各方面的讨伐,历史何其相似也。至于田克延一怒告上法庭,那更是一个极端了。 再看现代,光孙门的严正声明,我就看到过两则:一是声明孙先生没有向傅振嵩学过剑;一是声明关永年标榜的老架孙氏太极和孙家没有关系。其实,继承、发展、交流都是武术前进的必要手段,没有必要将其严重化。孙先生的武功可能在郝为真前辈之上,但此并不碍于拜师学艺。庄子中云,道进乎技。实则,我们习武,并不只是习艺,更多的是求道明理。据我所闻,孙先生是极谦逊的人,见到同道中辈份高于己的虽年纪小于己,必撩衣下跪行礼,而且一生中也从未说过谁谁不行的话。 武学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好象千头万绪,门派纷纭,彼此之间你来我往,不失热闹。可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我们之间的问题,其实就是内讧,就是内耗罢了。现在武林中有的人受娱乐界炒作的影响,专门研究名人的小道消息,今天你赢了我,明天又听说他赢了你,可说来说去也没有办法摆脱窝里斗的嫌疑,且不说这些比试是否规范,有的提法本身就带有局限性,一开口就错,好象说孙先生是“天下第一手”,我倒想问问,什么是天下?一百年前的人不懂,现在写文章的人也不懂么?真的放眼天下,就更应该团结,有民族意识,共同搞好一个武学。 三、 厘清理论迷雾,树立科学观点 少林的七十二项绝技,有几个人练成?武当功家南派的武功又有几个人照着范克平的书练成了?踏雪无痕、刀枪不入、飞檐走壁、剑气伤人,来力不入、去力不留、挑起周身十二条大筋、浑身是手、沾衣即出……这些都是每一个习武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可惜真正有人练成么?就算练成了又有什么用呢?董海川教导子弟:你又不作贼?所谓“神拳还怕一溜烟”。而且练成了,也用不上,我习武至今,动手不过二次,一次是我众敌寡;一次是为了救人,把人从对方手中抢过来就跑(对方手持凶器)。两次后来想想都没有招法,顶多是思维比对方快一点而已。所以我认为,武学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话一文,是我的旧作,由于措辞不当,在论坛中引起了很多争论,是我实料未及的。综观全文,我的意思其实是指武林中的一些言论有言过其实的问题,对于所列及的武术家,我没有否定他们功夫的意图,只是想告诉大家,他们其实没有说的那么神。 关于你文中的一些观点,我是这么认为的: 1、首先气功和武术,我一直认为是两个概念。武术是务实的学问,训练的人体的综合素质,胜负只在一抬手之间;而气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软硬轻重之分,需要很高的悟性——武术中也有气功,如形意的丹田功、武当的润气功、甚至张三门中基本上是功多于拳的,这些气功对于增强人体素质,提高身体某一部位的抗击力和打击力,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气功没有武术为形式是不能运用于搏杀的,所以某些人吹嘘自己功力多高,实际上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解放前,刘高升是硬功大师,但是遇到初出茅庐的曹宴海却一败涂地,最后羞愤自杀,为什么?就是自认为气功是与武术等同的。凡一指、一足之力皆为局部之力,练到登峰造极也只能用于炫耀。 2、我认为传统和创新并不矛盾。武术发展到今天,每个门派都基本上有一百年的历史,这一百年是冷兵器向热兵器发展的一百年,其实真正对武术有影响的也就是2、3十年,因为无论是加农炮还是核弹都对武术失去意义了。那么每个门派面对这种改变,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在思考,思考历史和理论,这就暗藏了创新的苗头。可以说,我们无论怎么改造,都不可能靠血肉之躯战胜枪炮。与其吹嘘自己的工夫如何厉害,如何可以速成,我认为还不如把精力化在对各门派的理解与融合上。 武术有其通性。孙禄堂先生在著作中提到:十二形每一形都有其特性,但是归总起来,不超过三体式的规范。其实照目前的发展,十二形可能过100年会变成12个门派也说不定,但是这样一来其中的共性就没有了。我认为无论形意、八卦、太极、八极、披挂都有共性,如果将他们中的一些针对提高素质的招法抽出来反复训练,效果是迅速的,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创新了呢?我看不见得,因为我们应该侧重的是对人体劲力、技术体系的研究,而不是什么招法的高明。可以说武术本来没有招法,是在形成了人体的动力定型后才产生了招法,招法的指向也是人体的协调。所以早就有人说过,如果没有对劲法的把握,那么所谓的心会掌也只不过是多出一套杂式捶罢了。 3、武术应该是练用合一的,严格说来训练的体系有先后之别,有站桩、拳架、单练、对练、散手的区别,但是用法一定要即学即用,精神一定要时刻如临大敌,这些不可能等到最后再练习。 谈了这么多,有点言不达意,其实我早就离开论坛,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认为武术一靠悟、二靠练。以今人的水平,不妄自菲薄的说,其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武学中的很多原理,但是练到身上的时间就绝对不可能比前人少。前人的论著已经将武学的道理讲的很清楚了,所以我还是只看不写,只练不说的好。 一叶二○○一年五月二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人成事话无忌 张无忌是金庸小说中风头最劲的人物,他身为武当派后人,天鹰教掌门的外孙,可以说出身世家。后来又调解纷争,出任魔教教主,被时人推为反元武林领袖,在勇斗少林三僧时更被誉为当世第一高手,声名何其显赫。 但是张无忌又确实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的命运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预设好了。当百年前,杨过的玄铁重剑被融化支解为倚天、屠龙两样神兵利器并与绝世武功(九阴真经)相结合的时候,就已经昭示了武林即将动荡,注定终要有人出来重整河山。这刀与剑,原来在杨过手中,只不过是兵刃罢了,但当郭靖忘记了自己最初对九阴真经的态度(毁之)时,当这刀剑被冠以象征意义的名称后,张无忌的一生就与此刀剑再不可分,永远沦丧了个人的性格与魅力。 无忌生于冰火岛,他的父亲教给他武当派的入门功夫,义父谢逊没有教他武功,而是叫他背诵武功歌诀。这种学习,对他日后大有裨益,武禹襄兄弟在得到太极拳谱时曾经高兴地说,真东西都在这里了,以后就看自己验证了。可见诀、谱在学武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张无忌的习武过程,也正如金银岛式的掘宝故事,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 回到中原,张无忌身受多重磨难,首先是玄冥神掌,而后是父母双亡,从此要依附武当派生存,这就造就了他因人成事的性格。在武当,他打下了九阳真经的底子,到蝴蝶谷,他又学习了医术。自古医武同源,王子平、郑怀贤、雷仁生、黄飞鸿皆为挂牌行医者,李时珍著有奇经八脉考,古医书中也颇多内功静坐调养之法,张无忌学医对于他后来自修九阳真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描写无忌所学,应以本草为主,以针灸骨科为用。再往后,张无忌学习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因通医理之故,对经脉、内气掌握较好,且因缘际会,避免了走火入魔之险。此时的张无忌隐然已可自立于武林。 从张无忌十六岁前的学武经历来看,他所学以内功、医术、武学总纲为主,招式极少且劣。就此可以结合形意拳的训练过程来谈谈,形意拳首重三体式,三体就是所有拳式的总纲,又是培养内力的重要途径,兼具九阳真经和乾坤大挪移的功用,只不过没有书中描写的那么神奇罢了。三体站好,研习五行,五行通五脏,拳理与医理符合若节。同时讲究除三害,遵九要,三害之病可比为七伤拳,如不克服,练习一层自我伤害就加深一层,不遇名师,终不能登堂入室(如支燮堂先生就曾练至吐血)。拳学中的险阻很多,如单练一手一足之法,不能体会全体周身妙用;讲求花巧,翻腾跳跃,以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内力,一味追求跺脚、震足、发劲,难享天年等等等等。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中,每一卦练法中均提到,练的对如何有益;练不对,如何有害;这是经验之谈不可不察。 十二形乃十二种用劲格式,极为简单明了。通此,可以格物致之,用之不绝。乾坤大挪移实质上就是讲这个规律。没有大挪移的九阳神功,就好象是一套太极养生架子,无法抵御灭绝师太的三掌。这里值得思考的是,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均为武林至宝,为天下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它们却埋身荒谷、地底(其形式类同于藏密的伏藏),并没有引发轰动效应。实际上要言不烦、至道最简,武林至宝也许就在我们眼前,但并没有人去注意他,大家关注的只是形式的煊赫、宣传的藻饰和人为的造势(如“屠龙”刀、“倚天”剑)。孙禄堂临终留言给存周先生,武学的秘诀只有一个字——练。这个道理谁人不明?但谁又能每天坚持,每时坚持,乃至行走坐卧皆是拳?难。同一个招数,练百次是一个境界,练万次又是一个境界。一个套路中每一个动作都练过万次,那这个套路比别人练一万个不同的套路还要厉害得多,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催化质的改变,量在这里就是简单的重复,重复几万次。屠龙刀只有损毁之后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杀元兵),我们也只有克服华而不实的想法,才能将武功练好。 本文讲因人成事,一方面张无忌性格中依附的因素太多,依附亲人(张三丰)、依附仇敌(朱子柳)、依附情人(殷蛛、赵敏)、依附朋友(杨逍),没有主见,不辨是非,最终被小人踢出局;另一方面讲他的武学,是讲大理,不讲小节,十足的拿来主义,如龙爪手、七伤拳、太极拳,值得一提的是他倒是中外武学交流的第一人,还学过波斯武功(圣火令)。张无忌不蠢,只是没有情趣和意境,缺乏创造力。他生命之初就被人所害,但一生仍然沉湎人事,摆脱不了俗世恩怨,他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女人、屠龙刀和义父身上,他的武学只能从别人那里去“偷”(实质就是抄袭,这在讲究版权、专利的今天是行不通的),永远没有自己的风格,他的眼光看不到世界上玄奇无比的锦绣河山和多姿多彩的万千生灵,无法将之化为己用、点缀人生,乾坤大挪移到他手中仅仅成了朱聪第三只手的进化,永远也变不成吕洞宾点石成金的那支手指。 http://www.wushuweb.com/wushubbs/topic.asp?TOPIC_ID=14476&FORUM_ID=69&CAT_ID=15&Topic_Title=%B0%D9%B4%A8%B9%E9%BA%A3%D1%EE%B8%C4%D6%AE&Forum_Title=%D6%D0%B9%FA%CE%E4%CA%F5%C2%DB%CC%B3 杨过,字改之。这本是郭靖将其父杨康之罪强加在他头上,但后来杨过一则不断改进人品,使之趋恶向善;一则将所学武功推陈出新,改进完善。所以杨过确是名至实归的一代大侠。 杨过为一遗腹子,幼年丧母,一生常与鸟兽(神雕)、死人(古墓)为伍,正义感不强,因此能放下正邪之分,先后向欧阳峰学习蛤蟆功、向洪七功学习打狗棒、向黄药师学习弹指神通,他没有门派之分,而是唯才是取。 杨过学武有三大转折:一是从学古墓派武功。这派武功本为女子所习,杨过一生武学根基在此,为什么?古墓武学所本应为老子道德经“贵柔、知其雄,守其雌”的思想,是后发制人的功夫。就象赵堡太极小架又被称做大姑娘架一样,如仅以外形论则失之千里。内功上讲究十二少,清心寡欲,此外,古墓讲灵动,杨过对此体悟甚深,打不过就撤,一生从未被人制。 第二次转折是杨过失去一只胳膊后,遇到神雕重剑和独孤心法。这里需要一体的是,独孤心法叫我归纳起来,实际上就是当代武林最为流行的三段论。这种三段论将学武的过程凝练为三个阶段,其形式有两种,一是层进式,比如形意的三层工夫,明、暗、化一层比一层高级;一是螺旋式,就如独孤心法的轻—重—轻模式、太极的慢—快—慢模式、李小龙的一拳不是一拳理论,都是反复推进,螺旋上升的。后者似乎更能体现阴阳的交争激荡,所以也更具有活力和普适性。因此,当杨过掌握了这三段论后,立即展现出巨大的杀伤力,将金轮法王一举击败。 第三次转折在小龙女跳涯后,杨过苦等十六年,将相思离别之苦融入武功中,这在心理学上叫移情作用,在武学上则是拳与性合的境界。杨过的资质和悟性在金庸的十五本书中应为第一人,他最终能够学而化之,将东、南、西、北、中、古墓、九阴、独孤等武学融治于一炉,创造出符合自己性情的黯然消魂掌,这就是拳与性合的体现。人生多苦,杨过自己一生中忧患多,欢乐少,幼年丧父,青年断臂,中年失妻,忧愁何其多矣。他的掌法名为黯然消魂,实为心境写照。金庸添足之笔,是写其在心情好时用不出此掌,实际上一转念就可能苦恼难耐了,何必非要眼见? 杨过学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看,一是要放下门户之间,兼容并取各派之所长,不要厚己薄彼;二是要选择符合自己身体情况和性格的武艺,不要好高务远,追究玄奇,三段论提示我们武学招式有万万千千,但规律都是大体相同的,符合这个规律的拳都可以去认真研习;三是要学而能化,将外在的形式转化成符合自己性情的东西,这样才能常学常练,体悟常新。近代武学大家大都对自己本门武术有所发扬,如孙禄堂之孙氏太极;王芗斋之意拳、李小龙之截拳道、赵道新之心会掌、裘稚和之螺旋拳等等。这种现象在内家尤为突出,是因为内家理论多,讲究体悟感应,不拘形式。 武学和各种技艺一样,一开始不一定是你的爱好,但最终都将成为你的爱好,否则,练武和做体操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拳与性合,进而达到能够成为你人生哲学的一部分,那才算真正入了门。 一叶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尘三侠指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段誉、虚竹。这三人一为豪杰、一为王子、一为僧侣,但三人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业力。业力是佛教用语,既是因果,又是般若,是烦恼,也是菩提。三人的烦恼是本有父母,而实无父母,本无父母,而实有父母。本来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突然之间发现一切自认为是真实的东西,都变成了虚妄。这就是无名的烦恼,也正是无名在推动整个世界的前进。这个问题释珈牟尼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过,虽贵为王子,贱如僧侣,均不能避免。 萧峰是金庸书中第一豪杰。他的身材按马凤图先生的选材说,应为龙型;他的武功如果比拟当代,应与英图先生近。萧峰的武学,在书中并无奇遇与进境,他靠的是天赋和磨练。他的特点是遇强愈强,任何平淡无奇的武功到他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擒龙手折服包不同,太祖长拳啸傲聚贤庄。这实在是学武人的最高境界。因缘不可求,秘籍难寻觅,只有在实战中体悟克敌制胜的妙法,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萧峰可以将比自己武功好很多的敌手打败,而且败的心服口服。这一方面靠天赋遗传,另一方面也靠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李存义先生总结形意经验时,将敌人的劲法总结成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四种,我想萧峰也一定总结出不少类似的经验,如他在狭小的屋内用一种打法,在千军万马的阵势上又采用另一种打法,这就是智慧。 段誉出场时是一个讨厌武学的人,到终场时已为天下第一高手。他所习的六脉神剑应该类同于内气外发的气功,凌波微步似乎是八卦拳中飞九宫的练法,北溟神功是采气法。金庸知道他不爱练武,所以给他安排的武功都是气功、轻功类的东西,没有招式,可以保持距离,不需面对面对敌。终其书,段誉没有加一指于人,凡碰到他的都要倒霉(被吸走内力),凡他想打的均跑不掉(被外气刺几个窟窿)。如此写,是符合中国人“运筹帷幄之中,拒敌千里之外”思想的描述。但在武学上,则犯了脱离实践、流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虚竹是少林弟子,初时学习一些粗浅的入门工夫,后来得到无崖子的内力,学习了天山派的武功,成就也非凡。值得一提的是天山派的暗器——生死符。这种似毒物非毒物,似暗器非暗器的东西比三尸脑神丸厉害很多,首先,他不需要逼迫你服用,无形无踪打到你就要倒霉;其次,他没有解药,其成分是按照阴阳配伍计算的,只有使用者才能解除。第三,他不需要调制,只要有水就行了。这使我想起当代的细菌战和生化武器实在是大而无当,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环保意识。如果这些超级大国掌握了生死符,实在可以不必大动干戈,就让你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了。 绕回题目来讲两句,这三侠本来生活平静,或风光、或潇洒、或平淡,但当命运向他们展示了无情的爱捉弄人的本相后,他们就再没有轻松过。实际上,就算不是弄错了父母,命运也会和他们开其他玩笑,他们总有一天会问一下,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生,还是死?义,还是利?天龙八部,人与非人,只要没成佛,都会遇到这些令人想破头的问题。武功在这里已经被消解成为达成目标的一种并不重要的手段,你的个性化选择才是对付命运的唯一武器。在这里,萧峰是唯一跳出业力推动的轮回而成佛的,他不需要大彻大悟,甚至不需要答对,他只需要做出符合性格的选择,就已经超升了,这就是求仁得仁。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萧峰是金庸书中唯一选择自杀的人物,他留给我们永远英雄的形象,而不是辗转病榻的衰相。 风尘三侠业力缘  一叶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伤心令狐冲, 音韵妙合陈家洛。   名号中带狐,是智慧的体现。金庸书中雪山飞狐和令狐冲两人都是粗中带细,机变异常。令狐冲未出场已借他人之口铺叙周详,人虽未到,潇洒聪明之气已然盈纸。 千古伤心人,非独只斯人,但令狐冲从聪明变笨伯,确实在是在失恋后,而且他面对的是恋人变心,不是生离死别,这确实又是十力龙象也不可挽的事情,是金庸其他人物没有直面过的情况。相对而言,陈家洛失去的只是真心相爱的情人,虽有满腔郁闷但并非不可以化解。 独孤九剑与陈家洛在玉洞中学得的庖丁解牛法,实质都是在揭示武学中“拍位”的概念。 所谓拍位,一是前兆,敌人未动,而知其欲作何动。这需要对心理、生理、人体结构、运动规律的全面了解,且实战经验丰富,掌握了各种搏击运动的特点,对力学有所体认。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敌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先兆,肢体未动,力源先变,掌握了这个,就能将运用之道,存于一心,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节奏,任何运动都有节奏,对敌双方也有各自的节奏。光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行。要用自己的节奏,破坏别人的节奏,见缝插针,雷电打闪,要把握好动作的节奏,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任何人的任何动作都有破绽,天衣无缝是相对的,存在漏洞则是绝对的,问题是如何发现并扩大这种漏洞。物理上有一种现象叫共鸣,比较形象地表现了这种现象,当共鸣产生时,就是一种节奏服从另一种节奏的时候,傅采轩先生将高手比武比喻成两碗相碰,一下就可以决定哪个碎,哪个不碎。我认为,不碎的那个一定是用自己的频率击碎了另一个碗,而不是靠硬度。拳经中,不犯招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刻画的就是被破坏节奏的拳手所面对的打又不能,不打也不行的尴尬境地。 三是感应。这种感应的概念,意拳的理论讲的透彻。感应包括对敌人的感应,也包括对自己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机体反应的感觉。对敌时,除了要知彼,也必须知己。要知道自己的体能,保存并将其发挥到极致。飘风、暴雨均不能终朝,对战时要能够保证不作多余的动作,不耗费一分一毫的体力,要占尽天时、地利,追求技术最科学、合理的使用。 这就是令狐冲、陈家洛两人的战法,所谓拳本无法,有法也空。星月推移,潮起潮落,惊涛拍岸,百鸟腾空,虎跃狮搏,秋风落叶,其间都有拍位,也都蕴涵了拳法的至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4 20: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林魔障谈 ———— 一叶 武学本为求理明道之学问,今人思过于行乃有以下诸病,如同疯魔,令旁观者厌恶不已,实有损于武道之昌明也。 一、盲目跟风 当前的社会风气有迷信“8”字为发的,如新试行的自选车牌号,一下子满街都是8888;168等等,其实中国人性格上就有从众的心态:一个人因为流鼻血而抬头,于是满街人都望天。武学中也是如此,一会是大成拳铺天盖地;一会是截拳道横行霸道;一会孙家;一会轨迹;忽尔结构;忽尔朴真;宣传者口若悬河;旁听者如痴如醉。潮流变来变去,真功夫一点没有上身。其实,吹的越响的,越不可信;源流越玄的,也越难以自圆其说。武林各派皆有所长也不乏其短,从来拳种都没有排过名次,我们何必飘摇不定呢? 二、翻云为雨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中国人最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文到武,都有立有破:余秋雨牛吧,有人敢出来将其打翻,于是无名小卒一举成名;大成拳火吧,我偏要来揭你的老底,我比你更厉害,我是不是站在巨人的肩头啊?从社会效应看,批驳众多数人所喜欢的东西,一定可以赢得市场,为什么?因为喜欢的人首先会卖来看看,同意与否,一加评论,还会形成热点——即炒作也。因此,今后还会有人起来质疑孙家、李瑞东、杨家,可说真的,破了之后你是不是真能立起来呢? 三、自视过高 有的门派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老是以为自己的功夫最高、最好、最科学;可他们没有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而是采取一种小学生都会识别对错的逻辑——他们的逻辑是:既然A(某人)属于X(某派),B(某人)属于Y(某派),因为A>B,所以X>Y。这种逻辑每每在传奇中被用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虽然有时说的隐晦,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实在是叫人笑掉大牙,我只能奉劝他们多学点数学。 四、闭门造车 现在武林中可以看到“金家”功夫(非蜀东金家,乃香港金庸家)盛行,如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紫霞功、独孤九剑、九阴真经都纷纷现世,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所不同的是江湖上没有为了抢夺秘籍而血雨腥风,大家都还遵守21世纪的游戏规则——先按地址,或打电话,或发EMAIL,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有的时候真的很怀疑自己是否也象杨过对瑛姑所说的那样,因为久居蛮荒而不知世间武学多途,诸家修为各有所长?但是,我经过深思还是认为是他们在造假,而非我是井底之蛙。也许,有一天会发生一场浩劫,所有的武学典籍都毁之一旦,只留下金庸的十四本书,那时我们也许会想小虾米一样去将他们视为天书。但现在,起码我们不应该如此。 五、君子动口 随着,网络、杂志的盛行,武林中的君子也有人满为患的趋势:他们坚守动口不动手的祖训,从来就打笔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笔墨春秋。要动手?你不知道还有王法么?先上一堂法制教育课。说真的,你看多了这些,还真能学到点法律知识呢。 六、玄妙无穷 有一类人谈武,可以从天文谈到地理,从五行八卦,谈到医理易学,可以谈到电子计算机的运行法则,也可以谈到外星文明的悄然来访。他们谈柔,柔到你一肚子都是水;他们谈气,气到你满脑子都是星,谈来谈去,实际上他们是在谈哲学,谈人生,谈世界,谈自己,他们知道有另外一种人喜欢听,喜欢这种心灵的沟通,也喜欢武术成为一种充满性灵的艺术,然后就算我不练,我也可以用“心”去体悟——这就是他们憧憬的不流臭汗,一朝得道。其实,他们不是学武的,他们是玩武术心理学的,气功界也有这类专家。 写了上述种种,我的臭名可能会熏遍整个武坛了,大家也会越来越讨厌我。有的时候自己都挺反感自己的——为什么老挑大家不爱听的东西来说?这就是我的性格缺陷了。下面我最后谈几点建议,听不听,看不看,都在你。 第一建议武术杂志少登广告,不要为了拉资金,将一些虚假广告刊登出来,你们应该打假,而不该帮助造假; 第二建议大家学武时少听是是非非,风风雨雨或为发财,或为成名,与我们没有关系。真理不仅仅在武学中,我们最好把自己的身体练好,追求科学的真理; 第三建议有关部门成立武学质量验证中心,从武警中抽调年富力强的战士为认证员,哪个门派想扬名立万,哪个武学大家想出人头地的,先到验证中心来打上一场,看你可以打倒多少战士,再定段位,发牌照,不要老是体委的那些人论资排辈,普渡众生。那样就是混个脸熟罢了,有什么真功夫?围棋的段位靠比赛,排球的名次靠比赛,惟独武术靠印象、靠历史,岂不可笑? 言尽于此。 满纸荒唐言 一腔沸腾血 都云文字痴 齐解甘苦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9

帖子

7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99
发表于 2004-6-15 11: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怎能不顶?
清风如月 随缘而去,乘风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