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是太极八法中的一种.通常人们理解的肘,是人身体部位的名称,在技击上是靠打法,如穿心肘,顺鸾肘,窝心肘,压肘,砸肘,撞肘,顶肘......,实际上是肘之部位的各种打法.它和膝,胯,肩,肘,头,胸,背等,称为七星靠.此肘部位法能列为太极的八法之一吗? 陈拳在民间传授中,作为八法之一的<;肘>,是劲道而不是人身体某个部位的打法.河南地方方言之<肘>,有抬,举,托,升,握住,定住,向上的意思.如将大旗<肘>住,将某物<肘>牢或<肘>起,不使其落下或左右晃动.如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斜行.....等等都有<肘>劲. 以初收为例:双手顺缠后向上捧起曰<肘>,意在将对方之双臂(单臂或腿)缠裹住后,朝里一吞而向上托起,为防敌之膝靠我,即抬腿,师曰:出手!(初收?),双手吐而按出,整式是个缠拿打法,按出时也带园弧向上,仍有一个<肘>劲.有的明师也反对拿腕托肘,说是对方肘之下沉是托不动的,于已反而有害.实际上此托是<肘>劲,虽向上却不是直上的托,而是六个方向的园弧之托,其它劲道难以胜任,所以与其它七种劲道不同.八法中的任何一种若只走直线都难起到作用. 再看掩手红捶,并不是走的直线,而是旋转前冲还有向上的<肘>劲.再如云手,如命老师形容的采法,书法家写个一字,笔锋朝下突的一勾,确实如此,但朝下一勾的同时还有向上的<肘>劲,确切的说就是弹簧劲的回弹.足腿有<肘>劲吗?有,步之虚实转换,就是<肘>住全身不至于出现双重而呆滞,浑身上下无处不<肘>劲,缺此<肘>劲,其它七法将会出现断劲或死劲,无法体现弹簧劲的威力,所以<肘>劲是回环折叠转换缠丝的一个重要劲道.如此重要的<肘>劲,能用胳膊肘儿的打法来理解吗? 八法讲究的是阴阳对立,同理,向下的劲道没有向上的<肘>劲,是不全面的,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对立.陈拳的摛拿摔打法,<肘>劲多有体现.此<肘>在推手中与其它七法都是劲道的动态,存有此<肘>劲,有拔根之意,且能互相对应转换,故为八法之一. 太极练的是劲,劲道与打法是有区别的,太极的八法四正四隅:捧,捋,挤,按,采,捩,肘,靠,实际就是八种劲道,这八种劲道由陈拳体系里的缠丝劲和弹抖劲综合变换,谁也离不开谁,缺一不可.打法是八种劲道的组合,体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而伤人,手,脚,腿等身体部位的打法千变万化,身体部位的某种打法都是这八种劲道形成的,肘的部位是难以体现河南方言中的<肘>劲的,<肘>劲却能形成肘的部位和其它部位的打法.君不见,在摛拿中有时两根手指就能将对方<肘>起. 十八在字歌中的肘在曲使,指的就是部位打法,胳膊不曲不成肘,实际上膝也是曲使.若将用肘的部位打法列为八法之一,那膝,肩,胯等各种打法不是也能成为八法之一吗? 靠是寸劲,弹抖劲和弹簧劲短距离的突然爆发力,运用身体的各种劲力动向来完成浑身无处不是手的方法,与其它七法结合,在动态中完成.身体各部位的靠打劲,犹如雷鸣电闪,迅雷不及掩耳,如风透隙,无孔不入.是为"巽"卦.此肘部位的打法应列入太极八法的靠中去,与胸靠,背靠,头靠,肩靠,胯靠,膝靠一样,亦为肘靠. 又<肘>劲在八卦中为艮卦,是整体的山,而不是山峰.谁说山的中部底部不为艮卦?任何劲道的应用,必须根稳如山,发出的劲道如山峰利剑,无坚不摧.有人说:陈拳的功架就是个弓马步为多,虽然不正确,却也道出了弓马步就是让你练出浑身上下的<肘>劲,无此<肘>劲,只能算是用外家功夫了.人皆知捧劲,浑身无处不捧,此<肘>劲,亦本身无处不山,无处不<肘>劲,任何法门的劲道都离不开此<肘>劲.为什么又称为四隅呢?因为此劲不是正的,而是斜上的. 现观各家太极,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少,前不久曾闻河南巩县民间拳师嘲笑太极名人不知太极,也谈到<肘>劲,话语虽狂,却有道理.本人学拳不精,拳理未通,心存疑惑,提出来供大家来商讨. 注: 地方方言之肘不知如何写,故以<肘>来区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19:41: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