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726|回复: 43

[转帖]跟随陈发科先生学拳----洪 均 生 [转帖]

[复制链接]

85

主题

660

帖子

324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44
发表于 2004-5-13 17: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洪 均 生 前 言   学拳回忆录一文,系已故太极拳家洪均生先生所写。文中虽然纪实跟随陈发科先生学拳经过,但实际上是一篇指导学拳、练拳和提高技艺、弘扬拳品的武艺著作。   洪师在文中把陈式太极拳的理与法,练与用讲得十分透彻,可谓言拳法不言之妙;传拳家不传之秘,堪称为阐述陈式太极拳法,继陈鑫先生之后的精妙之作。   洪师的学拳回忆录,十多年前有人曾在《武术》杂志刊登过。仅取其二三事,略而不详,使读者无法了解它的全貌,失去了洪师写作的真实意义。   为了使读者了解洪师原意,进一步探讨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和四两拔千斤的奥妙技艺,我把洪师在不同时期赠我的手写全文,首次公开同好,以不负一代明师之良苦用心。 陈发科先生身世   河南温县常阳村,自明代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人其始祖陈卜而后名为陈家沟,世传太极拳法。至十四代长兴公的弟子杨禄禅教拳于北京王府,交遍当时名流高手,誉称“杨无敌“而名扬于世。   发科先生字福生,为长兴公之曾孙,延熙公之第三子,乃陈式拳十七代之名拳师也。   发科先生妻某氏,生二子一女;长子照旭,字晓初,乳名小龙;次子照奎,乳名太保;女名豫侠,婿史栋华。有孙小旺、小兴皆照旭子;照奎子名瑜,皆能传其家学。 陈发科先生来京传拳动机   1928年前,先生堂侄陈照丕从业药材行,由里(注:家乡)押运货物来京,寓于前门外打磨厂天汇药行。时北京风行太极拳,名家高手聚集北京。习拳者无不知杨禄禅之太极拳法学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闻照丕为陈氏后裔,且工此拳,因学者日众。久之,南京特别市政府闻名以高薪来聘。     先生自言:“尔时从照丕学者虽众,拳套尚未学完,而南京聘礼为每周二百元高薪,学者既难阻其不往,又惜半途废学者既难阻其不往,照丕见群情惜别,去留两难,因表示解决办法,说:‘我之拳法学自三叔,我叔拳艺高我百倍,不如请我叔来北京传拳,我往南京就业,双方都有神益’。于是敦邀我来北京。”   先生又言:“我是1928年来北京的。初来时,曾住在学生刘子诚、子元家,教他们学了陈式一、二路及单刀、双刀。他们家在枣林大院,有两个小姑娘名叫月秋、月华,他们也跟着学的不错。”(我曾见这姐妹俩一同表演。她们扎着两个小辫,穿一色紫短衣,练的都是那么柔和轻灵。穿梭的前跃,裹身鞭的横跃,跌岔的铺腿,一跃便丈佘远,铺腿则腿肚贴地,实为可造之才。我于1956年再次赴京,见到子诚,却是患半瘫初愈,子元已不再练;尤可痛惜者为二女因猩红热病传染,双双死去!)当时北京武术界较有名气者许禹生(名庞厚)、李剑华(东北大学教练、八卦最有功夫)、刘睿瞻(医生)及沈家祯(1963)年著《陈式太极拳》而得名)等皆从陈发科师学。前后30年授徒不下千数百人,我是从1930年拜师学拳者之一。可惜众多弟子无一能如杨禄禅之功深艺高,而我实师们中最不成材者,有负师教多矣! 我因病习拳经过 幸遇良师 我自幼多病体弱,从17岁即因病辍学。20岁婚后,自知病源为懒于运动,乃力纠旧习,每晨外出散步两小时。北京先农坛、天坛、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皆常游之地。自是病渐减退,身亦略健。但每逢换季,春夏及秋冬之交,寒暑突变,体仍不适。1929年冬,忽然冬瘟,卧床三月,至于1930年病愈。同院邻人周怀民(名仁,无锡人,善画山水,供职北京电报局,今为民革监察季员),介绍北邻刘慕三先生,从之学吴式太极拳。数月后,见北京小实报刊登名武生杨小楼从陈家沟陈发科拳师习拳后,身体转健,能演重头戏的消息,于是辗转托一先生邀请陈发科师至刘家授拳。当时从刘慕三先生学拳的电报局职员30余人都来学习,我亦从此拜发科为老师。      当我学吴式太极拳之初,刘师言:“学此拳应动作缓慢,练的越慢,功夫越好。也就是功夫越好,才能练的越慢。陈师初来刘家,寒暄之后表演了陈式太极拳一、二路拳,大家都准备以一小时以上的时间瞻仰名师拳法,不料两路练完,只用十余分钟,而且二路纵跃神速,震脚则声震屋瓦。陈师表演后稍坐即辞去。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练得这么快,按‘运劲如抽丝’的原则来讲,岂不把丝抽断了;那个说震脚不合“迈步如猫行”的规律。若非因为陈师是陈家沟来的,还不知抱什么可笑的议论呢!当时还亏刘先生有水平,他说:“动作虽然快,却是圆的旋转;虽然有发劲,仍是松的。我们既请了来,便应学下去,等学完拳式,再请教推手。如果比我强,就继续学完二路。”这才一锤定音:“学”。 开学之初,我向陈师请教的头一个问题是:“动作究竟应快,还是慢?”师答:“初学应慢,以求姿势正确。熟能生巧,久之,自然能快而且稳,交手时则快慢因敌而变。慢练是学拳的方法,不是目的。但动作慢些,腿部负担时间较长,也有益处。”从此我便安心学下去。但是我的学拳却是我的学拳方法 ,值得一提,以供参考。   我的学拳方法,是先看后练。由于同学30余人都是北京电报局职工,只我一人是无工作的初学者。起先是为了礼貌,请师兄们先学,学完上班,我总是等到最后才学。这样看了几天,觉得看的熟些,自己学时,心中就较为清楚,动作自然顺遂。我师的教拳给了我看的机会。不论多少人学,他总是一个一个的教。比如20人学,每人平均示范5次,便可以看到100次。这样脑子里先有了印象,则学时必然会容易些,几天之后,我又分了次序细看。先看手法,次看步法,再看眼法和全身的配合方法与时间,我初学记准了全身动作的时间与方向。但整个套路练的不多(每天只练5趟),而单式子却练得不少。其方法是:将学会的式子,逐个向我师请教示范,我师亦不厌其烦地有求必应。我的动作和我师的示范略有不似,就反复作百余次,必尽肖而后已。所以我从1930年从师学拳至11944年将有15年。从那时至1956年离开我师将13年之久。而我师的拳式,甚至示范的精神,都能在我脑子里如电影般的很快映出来。我与山东广播电视台来访的同志说:“我因体弱练套路虽懒而未多下功夫,但脑子却还不懒,至今记忆犹新。”因此,1956年我重返北京竭陈师求为复习,我师看我练过一、二路后,说:“拳式未错,功夫也有不小的进步。”谈了我的学拳方法,再说说我师练功方法。 工夫全在苦练中   陈师常言:“学武比学文更难。”学文,只要聪明善记,便可以自由运用写出文章;学武则不但要学的正确,而且要练得精熟。坚待锻炼在不知不觉中将工夫练到全身,才能因敌变化,运用自如。所以学练必须结合。   陈师自语:“我有两兄,青年时因瘟疫流行,先后去世,我是父亲60岁以后出生的。自幼为父母所偏爱。饮食无节,腹内生有痞块,每犯病,疼得满床打滚。虽然自知习武能够祛病,但因体弱而懒,父母不肯严于督促,所以长至14岁,尚无功夫可言。尔时,我父受袁世凯之聘,教其公子,不暇顾我。父的一本家哥哥伴我常一同下地劳动,晚间常有同族叔伯们聚而闲谈,大家都指我说:“他们这一支,辈辈出好手,到这个孩子,14岁了,还病得这样,岂不从他这一辈要完了吗?”当时我虽年小,听到这话也很羞愧;自己从内心立志;绝不能从我断了拳法。想到我哥功夫不错,只要能够赶上他,心愿已足。但同饭同宿,一同下地,也一同练拳,我的功夫如果长进,他也必然长进,,怎能够赶上呢?为此,每日食之不甘,睡之不稳。三天后,晨起下地,走至半路,我哥忽然想起忘拿今天地里用的工具。他叫我快跑回去拿,说:“我慢慢地走着等你。”于是我连蹦带跳地跑回家去,取了工具赶上了我哥。干完活,回家吃着饭,我心里琢磨:“你快快跑,我慢慢走着等你”这句话,联系到练功,我如果加上几倍下功夫,岂不是有赶上哥哥的那一天。从此暗下决心,不告诉我哥。每天饭后他歇晌,我练拳,夜里睡一小觉,也起来练拳,每天至少练60趟,多则100趟。如此专3年有余,在我17岁时,腹内痞块都消了,身体发育得强壮了。我先向叔伯们问明推手方法,才向我哥请教推手。我哥笑说:“咱家兄弟子侄都尝过我的拳头,因为你年小体弱,不敢打你。你如今身体壮禁住摔打了,来尝尝我的拳头滋味吧!”说着我们就交起手来,他本想摔我,哪知3次反被我摔了。我哥生了气,对同族人说:“这拳当有秘决,我们不能练了,你们看,连从前不行的,倒比我强了。”其实,这3年中,我父亲一直没回家来,哪里来的有什么秘决呢?不过是三年来照着学的规矩,苦练而已。    陈发科先生说:“当此时,我父由外地回家,见我拳架大有进步,是年冬季,有一天,老人高兴,站在场中,叫众子侄们一齐来攻。那时父亲已80余,身穿棉袍,外加马褂,两手揣入袖筒。孩子们的手刚接触到老人身体,只见们略一转动大伙纷纷倒地。” 师自谓:“我如发人,必须走开架子,像这样小小的动作,能起效果,我的功夫还差的远。”但我师来京后,我见他和许禹生、李剑华等素有功夫者研究着法,也是一转动便能将对方发出,足见师之功夫,亦臻精妙之境。这种进步,仍然离不开一个“练”字。顾留馨说:“陈师到京数十年,每日坚持练拳30趟。”我虽未闻师言,而我师每住一室,不久室内所铺砖地必有数行破碎。我师在闲坐中,又常以手交叉旋转,并嘱我也这么做。当时我不理解这是练什么功夫,日后方悟此乃体会缠法功夫。 循循善诱因  理精法密   陈师说:“拳要学的得细致入微,方能练得逐步前进。功夫,功夫,下一分功夫,得一分成绩。功夫下得和我一样,则成绩也和我一样。如果功夫下得比我深,成就必然超过于我。这个学问是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又说:“任何技艺名家之子孙,都有优先继承的条件,却无继承权,因为它不是财产物件,凡是子孙,就是当然的继承人。有人来学,我恨不能钻到他们肚子里,很快让他们学到手,但是办不到。教拳只是当好向导,路还是须要自己去走。走的快慢、远近,能否到达目的地,都在自己。不过方向的准确与否,却全在向导的指引。”   我师在教拳时,既现身说法地叙述了自己练拳成功的过程,又谈到人的秉赋与锻练的方法。他说:“人的天赋虽有聪明与愚笨的区别,而相差却不甚远。聪明些的学者,在初学时,必然接受的较快,但往往又以聪明而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不肯多下苦功夫。笨人有三种:一是笨而不肯承认笨,反而自作聪明,这样的人是无可救药的;也有的人自己承认笨,而有自卑感,认为反正不如别人,学也学不好,索性不学;只有自知已笨,却有志气。心想:同样是人,为什么别人能学会,我就不能学会?我一定要学会,而且学好,不仅赶上别人,而且要超过他们。这个笨的学法就是:“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即古书所云求书的次序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更重在‘笃行之’”。   陈师教人从不保守,用我师的话说:“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好,为什么还保守呢?”所以学生们每问必答,而且详解动作的作用,如棚、履、挤、按是什么着法,同时为作示范动作,数十次不厌其烦。当时北京教太极拳着,都是教完一趟,便教推手,据说是为了从推手中求得听劲以至懂劲。实则活动身体有余,怎么懂劲,还须研究。我师教完一路,必定练过半年以上,再学二路,而且不早教推手。我师说:“推手是对抗的初步功夫,也须在学拳时便明白什么动作是棚履挤按,采列肘靠,怎样运用和怎么随化,拳的功夫不足,说也无用。虽然同学之间研究推手,也会各自产生怕输而又想赢的思想。由于怕输,化不开对方来着,便顶一下;对方感觉他顶住了,不失重心,为了想赢,又加点劲,虽然不对,但却赢了。于是你用劲,他也用力,结果必然双方养成顶的习惯,违反太极不丢不顶的原则,而误入歧途。”(当前太极推手比赛,几乎双方者是互顶,力大者胜。哪有太极拳的技巧。)   陈师偶然高兴,便于教拳式时,择出某式,说明某动作是什么作用。如教六封四闭则说第三动作是左捋法。先用左手缠住对方进攻的左腕,以右腕加于对方左肘关节上侧,随其来势身向左转,左腿塌劲,右腿放松,此时左手为后手,顺缠贴腰向里缠;右手为前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地顺缠,配合左捋,左手是引进法,右手是外拔法,使对方欲进,又行落空。他边说边作试验,然后教学生他,何处不合规律,则又作示范,使学生明白并作对捋法之时,他先是被动,随即主动变换劲路,使学者从得机得势中又变为背势。然后又教以如何随化。所以学者经此番指引,教一着,必明白一着(陈照奎将左手变为逆缠,手不贴腰,而向上扬,且两手相距超过一小臂宽。沈家桢则在其所著《陈式太极拳》书中,说:“逆缠为捋”,违反陈师教导)。1956年我再次赴京请我师重为我纠正子时,师谓:此拳无一动作是空的,都是符合手部八法的。因逐式逐动为我讲解,试验将四月之久,我方理解陈鑫先生讲的“理精法密”之语为真实不虚。所惜者学拳之人往往学过一套,便自止不前,实则等于小学毕业,自然不懂中学以上课程。
太极是中国文化体现太极是健身的最好选择太极需要我们的发扬光大太极需要我们用心的去琢磨太极还是快乐的哲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40

帖子

14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24
发表于 2004-5-24 16: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架非常不错,洪爷爷人品也非常好,缅怀一下先。
大道甚夷,何必好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

帖子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发表于 2004-5-24 16: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慢慢缅怀前辈吧! 我不打搅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01

帖子

18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13
发表于 2004-5-25 11: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老前辈的故事,学习拳就更有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29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2
发表于 2005-3-18 21: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篇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76

帖子

26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19
发表于 2005-3-19 18: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先辈文章,深受感动,激励我们认真学拳,认真练拳!!!
zx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5

帖子

3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9
发表于 2005-3-21 14: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师们对拳精以求精,现在,有此这样精神的拳手太少了,故高手也少的原因.
古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2
发表于 2005-3-22 16: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实用拳法的确洪架为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605

帖子

98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46
发表于 2005-3-22 21: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洪老先生的学习方法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2 21:26:41编辑过]
珍惜友情,善待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4
发表于 2005-3-22 21: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前辈学拳的精神: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
太极拳我的最爱 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