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52|回复: 2

桂亮文选之一

[复制链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发表于 2006-4-29 2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中华道家针灸学中华道家针灸学是道家哲学和道学理论指导下创建的有别于一般针灸法的特有针灸术。其根源于黄老之学,脱胎于《黄帝内经》。《内经》中的针灸疗法,无论是经络穴位,针刺工具,还是治疗原理,都是在道家思想的理论启迪下发现和制定的。《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夫圣人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其针刺所用九针,也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启发下研制的。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家医师,如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杨上善等等,这些既是道家又是医学家的学者,他们对针灸学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道教七祖中的马丹阳,擅长针灸之术,他流传下来的“马丹阳十二天星诀”。就很出名,虽只有十几个穴位,却能统管全身诸疾。而经络的形成与气血流动运转的变化,也由修炼者行气守窍,返观内照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客观指出:“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察之,其言必不谬也”。道家医学家除了对中国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针灸法有过卓越贡献外,还根据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道家学术发明了道家特殊针法,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系列的时间针法,这些时间针法,从理论上受到道家著作的启发。发明人也是道家学者,传授方式也属于道家特有的师徒秘传,而临床上应用此针法大多也是道家学者,故时间针法是道家特有的针法。道家针灸学它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国针灸中最有特色的学术,它从天人相应到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认识把握针灸之术,从这门古老的艺术之中参悟出宇宙与人统一的大道,参悟出人体是一小天地的玄机奥义。它所体现道家针灸不仅是一门应用性技术,而是自然界宇宙与人统一的东方优秀科学思想结晶,在过去的五千年来,它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相信,在现代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它将为现代人类健康事业发挥其巨大作用,开辟新天地。 2 金 针 探 秘 桂 亮 近日,笔者拜读了刘力红教授所著《思考中医》一书,深有感触。此书对当今中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与反思。认为中医学术须师承才能得真传。不少人认为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中医已落后过时,但他们忘了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传承了几千年,且疗效确切。反观现代医学,在短短百年中,发展迅速,但毒副作用也随之出现。以抗生素为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对疾病起了作用,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四环素造成了一代人的黄牙病;没有想到,庆大霉素造成了成千上万人药物性耳聋。另一方面,人类研制新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和病毒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再有,旧的病毒、细菌控制了,但产生了新的病毒和细菌,如果滥用抗生素,人类总有一天会进入人类无法制服病毒的黑暗时代。在治疗理念上,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念,就有病症此消彼长的缺憾。现代医学对许多疑难疾病,运用最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和仪器尚无法治愈,而以中医针灸辅之中药,却能将疾病神奇治愈。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之处,历经数千年仍然指导着临床实践,这也是西方国家引起中医热的原因,足以说明中医学的宝贵。 中西医理念的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哲学思想的不同。恩格斯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反杜林论》)。因此,西医是通过解剖来研究人的肉身和形体,是静止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认为:整体是大于各部份的简单累加的。人的生命运动不是简单的肉身与形体的相加,而是精、气、神在生命过程中的运行和相互转化。因此中医通过研究人体气脉的盛衰、虚实来了解生命过程。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有句名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宰相是治理国家的,而好的医生治病,犹如治理国家。西方文化追求的是改造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和,达到天人和一的完美境界。由此想到恩格斯在《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每次改造自然,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第一次改革取得的成果,在第二次便丧失殆尽。”因此以中西医相比较,中医则更胜一筹。 中国传统学术皆有易学难精的特点,针灸之术尤其如此。从汉魏各种学术皆秉师承、重家法,医学尤是如此。扁鹊从师于长桑君,仲景负籍于张伯祖,皆有所承。其中心法诀非口授不明,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又有非其人不能,非其人不传者。元明之间,考陈会著《神应经》,卷首列有宗派图,称席宏达得针灸真传,世世专精,九传至席华叔,十传至席信卿,十一世传于陈会。会广传其术,共授二十四人,得真传者二人,即刘瑾与康叔达。书中有席宏达传誓词,谓传道者必立誓以传,当于宗派图下注其姓名。如妄传非人必遭天谴。此针灸大师誓守秘密之明证。可见针术非亲相授受,何能窥其堂奥。笔者由此联想《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灵枢经》古人称之针经,开辟了针灸治疗典范,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使针、药两法用于临床相得益彰。然而令人可惜历代医家皆重药轻针,使针灸之法不得发展。所以数千年来,能得其真传者,一代不过数人.。自秦汉以上,各种学术皆口耳相传,未能笔之于书,人存则学存,人亡则学亡,而这些失传的,恰恰是最宝贵的文化。还有,历代名家积累的知识、智慧,如果没能及时记录、传授给后人,他毕生精华就有可能失传,如华佗他的医术没能传承下来,就是中医发展以来最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针灸之术虽名声响誉世界,但国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针道渐亡。原因之一便是师承家传的绝学少了。扁鹊从学于长桑君,学成后,长期在民间行医,足遍当时起齐,赵,卫,秦等国。兼长内,外,儿,妇各科,根据群众需要和习俗担任各科医生。正是这些历代师承游医将中医一代代传了下来。而现在学校规范化了,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但中医却要灭亡了,传不下去了。刘教授认为,原因在于不能盲目学习西方教育模式,中医传承有自己的特色,要注重经典著作。许多大学生博士生,没有几个人能读完读通《内经》《伤寒论》。现在一直讲继承发扬中医,其实我们连继承什么都不知道,又怎能发扬。真正的中医是《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明白了道理,然后再寻师访友。孟子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乃学术精华。故寻师承即学其学术精华与经验,尔后才能登堂入室。 笔者十分注重针灸研究理论与实践,曾游访许多城市,拜访各地名家师承。钻研历代各家各派针法的特点,终有所悟。笔者认为针灸疗效成败关健在三个方面,即辨证,取穴,手法。辨证的关健便是熟读经典,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望、闻、问、切来分析内脏功能的盛衰,经络的虚实。而大家在研读经典《内经》时,因医理深奥,往往忽略对运气七篇的学习。其实七篇大论包含了中医整体恒动观,气化论,正邪论,求属论,辨证论治等内容。不仅仅是推算五运六气,而是中医理论的高度概括,与《内经》一脉相承,密切相连。其中病机十九条更是辨证论治的准则规范。因此放弃运气七篇学习,实际也就放弃了内经的学习,放弃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就根本不能算是懂中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六经名篇,即昭显六气性质,而六气病变,又构成六经为病的证型,故伤寒六经,即六气。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得阴阳二气沟通,进而循经达手足,表现出交合结果(三阴三阳之标),由此形成脏腑经络的气化系统.由此可见张仲景如不深明《内经》及五运六气要旨,就不可能写出《伤寒论》这一伟大著作 笔者以为辨证,取穴,手法这三法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根据《内经》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规律变化,就自然引出配穴的方法,即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小言之,不过是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古人对自然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规律的高度总结。沈括《梦溪笔谈》卷七一:医家有五运六起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次日果大雨,是对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因此推算运气必须灵活应用,不可胶于定法,更不可认为是不科学。必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知道物极则变物转为化的道理,才能真正灵活运用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中有关岁运岁气计算方法及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气候对人体气机的影响及变化,生灭消息,皆有其规律.而中医认为天道的运行都有其规律性,潮水涨落都可计算定时。天人相应,人体气血自然也有盛衰开阖的规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六经病的欲解时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自然界时间周期变动的同步及息息相关的规律性。子午流注就是根据人体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按照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取穴意旨,以取得最佳疗效,这就是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山西陈述堂为了对经络流注进行科学研究,曾经运用经络探测议对六十六穴连续不停探测十昼夜,结果证明,开穴闭穴都是气血高涨和衰弱点,证明了子午流注针法的科学性。笔者十分推崇北方单玉堂单氏子午流注针法,单氏根据五运六气规律独创一,四,二,五,三,零法,补子午流注先天之不足,实在是前无古人。并且在治疗取穴时,必先开时穴,再开病穴,体现中医整体观,先立于了不败之地。笔者师承南方殷铁珊一派,在求学间,问老师如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五运六气及子午流注。师曰:五运六气不可拘泥,须灵活对待。子午流注须谨候其时,迎之随之。天道变化无常,气血流注全赖五谷营养,故可取守中,贯一之法。笔者认为如果二者相结合可达到奇正相生,标本兼治的疗效。 子午流注针法取穴皆在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如何灵活应用五腧穴,关键在于悟出五行生克变化,才能守规矩脱规矩。另外如运用五行配穴法与其他配穴法混在一起,经气必不能按五行生克运行,会影响针灸疗效。当年窦汉卿即是运用五门八法,治百病而无不愈,以针术闻名于世,为针灸医学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手法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五腧穴应用疗效的关键。治病效果必须在辨证正确,取穴精准的前提下,手法运用才能显现疗效。如果辨证错误,取穴不合理,手法再好也没用。所以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笔者在研究各家各派针法,发现唯有单氏一脉针法独树一帜,悟阴阳之理,明气化之机,深得《内经》《伤寒论》之旨。单氏在手法的运用中,特别注重呼吸与补泻的结合。认为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息数,令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家自觉温热。当泻之时,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病家自觉清凉。余初以为语多夸诞,非敢信以为真,及运用在临床上,始知确切不移。而笔者老师殷氏认为,手法精要处非口授心传不可,笔者现总结了几个特点:一 殷氏认为治病无非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故手法只有补和泻。平补平泻只适合虚实证候不甚明显,病势较缓的病证,临床上较少用。而对于重证或久病,必须补泻分明。特别在治疗内科疾病时,运用五腧穴必须补泻分明才能显效。二 在进针治疗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过程进针——静以候气——气不至催气——得气-——辨气补泻,气至病所——留针,静以守气——间歇行针——针下气和,方可起针。每一阶段都要细心体会,经云: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汉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言也。三 烧山火,透天凉是针灸治疗过程中显效的反映,不可刻意追求,欲速则不达。针灸最终疗效是针下气和,邪去正安。手法补泻精华奥妙处,须耳提面命,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四 反对轻刺激是补,重刺激是泻。反对以神经学说研究经络。如果片面崇拜西医,从解剖观点视之不见,就认为不科学,一笔抹杀,否定其意义是错误的。决不能因为在现代医学知识范围内不能科学地解释其内容,就说它不科学而怀疑其作用。正如只知道血而不知气,想观察经络实质是不可能的。殷氏针法治疗内科疑难疾病,只取四末,奏效颇速。若以神经解释,诸多不合。轻重刺激,非补泻之根本。在针刺手法中有九六补泻,九者子阳,六者午阴。九有少阳老阳之数,六有少阴老阴之数。如病家体虚行补法,可行少阳老阳之数,也可行其倍数,反之亦然。故补有轻重缓急之分,泻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岂能以刺激量来衡量。五 治疗须因人而异,注重各人体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伤其正气。如:太阳病有中风伤寒二证,即是各人体质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病特色。 子午流注针法是历代名师传承下来古典针法,至今还没有一种针法能凌驾于其上。它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故可喻作“大则弥纶宇宙,小则纤细秋毫”的针法。此针法必须灵活运用,才能疗效显著。不可拘泥,死套公式。碰到问题不是考虑自己的知识是否缺欠,反而怀疑针法是否真实有用,这种定式思维是错误的。需深研五运六气,了解古代天文学,对五行生克变化了然于胸。比如必须知道五行变化可化为五五二十五种配法,穴位开阖转化,阴阳变化等等。正如《标幽赋》中指出: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妙要。以上是笔者研究针道的一些心得体会,都是师承家传之精华,一脉相传。上承内难,旁及百家。历代针法皆不出此范围。今载录于此,惟恐古法失传,针道灭亡。有缘者遇针,特指引方向,取其精华,使针灸这一古老传统医术能继续一脉传承下去。 - 电话:0512-67171772(桂亮) 3 针道补亏正法 补亏损者,世人年至四十后,精气已消耗大半,祖国医学经典《内经》认为“五八,肾气衰,发惰齿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鬓发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而更有先天不足者,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难保康寿。笔者参看仙学典籍,以为医道通于仙道,丹道理论认为,人在下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384铢,随年龄增长则不断消耗,至40岁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铢元炁终矣,其应乎坤,坤者纯阴也,唯安谷气而生,故名苟寿。“人至于此,去死不远矣。”观此二者,见解一致,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为生命提供原始能量的动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生命的活动及内因(七情六欲)外因(外邪六淫)的影响,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最终元气耗尽直至死亡,而唯有仙学修炼能点化体内阴质,排尽体内阴邪之气,以成纯阳之体,逆返自然生命的盛衰生死法则,最终达到长生久视。而补亏损,保元气则需平时刻刻着意,处处留神,以防阴邪之气侵入体内。故补亏损重在平时保养,不然到老为时已晚。即以世俗而论,假使一人每月能有百元进益,纵每月用去十元二十元,尚有八九十元可以储蓄,固于本体无伤,年岁久远,亦可以变为富人。若每月有千元收入,却胡乱挥霍,久而久之,富人也能变为穷人,则非用自己老本钱不可,终至破产,所以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即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则只能坐以待毙,而身体保养之道亦是如此。 而培养自身元气,排尽体内阴邪之气,其效最捷者,莫属于针灸之术。仙学陈樱宁认为中医针灸也应包括于仙学之中,因对于修炼者讲十分实用,对于补亏损,祛阴邪有十分特殊的效果。 补亏损者,莫过于培补后天之本脾胃,张介宾《景岳全书》:“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格致余论》:“脾其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上升,成天地交泰之势。”故补亏损,当以补脾胃为根本。 如何运用针法来培补脾胃,则当取阳明,太阴二经。《内经》云“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之经当取合谷,曲池,足三里,三穴皆归属阳明,且阳明之经多气多血,运用补法有补气血之效,再取脾经太白,三阴交。太白之穴,古人观天象,以太白为兵象,具勘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若久病者或身体亏损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此穴用之有效。为补亏损之要穴。三阴交为三阴之经之会穴,凡属肝脾胃三经之症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五穴相合则为培补后天脾胃之主方,针后即觉全身温暖,浑身舒适,后天脾胃得到补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自然精力旺盛,而后再用针法来培补肾气即先天之本,取气海,肾俞,太溪诸穴,温补肾阳,使体内肾气充足,命门发热,至此后天先天之本俱以补足,体内阳气隆盛,体内阴邪之气逐渐排尽,而后方可运用针法来打通任督两脉(详见拙作“炁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至此,身内应乎乾象,体内先天之精自然化炁,神炁合一,已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无诸苦疾,安乐延年,恢复青春的目的。 桂亮0512-67171772 4 炁通任督.必得康寿 桂 亮 如何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久视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何谓长生久视?即长寿再进一步,在尽其天年的基础上,延续生命的极限。我国古代修炼养生家几千年在同死亡作斗争,同时积累了丰富的通往长生久视之路的经验知识。他们把自然界作为修炼的模拟对象。或是从老树嫁接而悟出添抽接命之术,或是以动物冬眠而悟出息停脉住之法,还有婴儿握固、胎息等等。特别对一些长寿的动物,如龟、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修炼养生家追求长寿给予了重大启迪。《黄庭经》曰:“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古代学者为了追求长寿及长生久视之道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财力、物力。《抱朴子》:“世谓一言之善重于千金,告以长生之诀,奚啻千金而已乎。”正因为他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地进行人类身体奥秘的探索,经过了数千年的修炼、实践,才逐渐总结出一套能达到长寿及长生久视的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宝贵遗产,更是历代修炼养生家呕心沥血的结晶。而今国内外学术界已视其为千古绝学,精于此道者寥若星辰。而笔者只是将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与历代修炼养生家所著的著作相结合,最终总结出若要通往长寿及长生久视之路就必须要打通任督二脉。古人认为人身本来就是一个小天地,修炼之时法效天地运转,先用阳气冲开百脉,而任督二脉皆归属奇经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再以我身小天地混融于乾坤大天地,故曰周天。在之人身即任督二脉,故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乃气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运周天。修炼养生家认为如能完成小周天工夫即能在精力上返老还童,肉体坚固,所以必得长寿,称之为人仙。而最终修炼成功获得高寿者如:南宗有张紫阳96岁,石泰137岁,薛道光114岁;北宗:张志纯120岁,王常月159岁,这在当时的环境中以属奇迹,也达到了生命的极限。但是又有许多修炼家或无明师指点或学不得其法或条件限制,虽勤奋苦修,但终无所成,不能达到长寿,更不能达到长生久视了。 笔者自幼热爱中医学术,尤对针灸之术产生浓厚兴趣,后得明师指点,苦学针法十数栽,在参验历代修炼养生著作后,摸索出一条医道与丹道结合之路,悟出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之法,为追求长寿之士开辟出一条捷径,也为有志于修炼更高层次达到长生久视之士创出一条新路。 笔者认为医道通于仙道,从中悟出针法与道家修炼理论存相通之处,与祖国中医学理论相互补充,道家修炼最注重先天一炁,而先天一炁藏于肾中,在丹经《钟吕传道集》中曰:“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藏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曰:“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用,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有此四者,故采真阳于肾府耳。而祖国医学《难经》认为:肾两者,非皆肾,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肾为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原,守邪之神,而人资以为始者。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篇中即讲到人的生长过程与肾气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决定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道家修炼小周天,既将肾中之阳精化为阳炁,通过火候逆行任督,归入丹田,便神气合一,补足后天,百病俱无。而任督二脉也一直为医家所注重,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故十二经脉统于任督。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之不足之功效。 道家修炼小周天,其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炁 ,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四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也能完成小周天运行。道家的一切逆向修炼皆在返还之功,任督二脉在经脉中的走向,督脉是由上而下,任脉是由下而上运行,而道家修炼却与之相反,称为河车逆转,因此运用先天一炁打通任督二脉,浅而言之能补足后天,百病皆无;深而言之其先天一炁最终能点化肉体之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道备成,即纯阳也。 如何运用针法打通小周天,首先要用针法激发肾中先天一炁,其要在于肝肾二经相配合。《内经》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所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属木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生血气,又主春之气,阳气之始生也。而肾为元气之根,精神之舍。肝在五行属木,乃肾水之所生,即水生木也,因此取肝肾两经相配,取肝之发生之阳气,辅助肾中先天之炁上升,又有补气生血之妙用。再与手法,时间相配合,即能激发先天之炁,而先天之炁源于先天之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在针灸过程中先排尽全身阴邪之气,然后使两肾发烫,一点元阳贯尾闾,穿夹脊,上泥丸,此时六根震动,再运针导引,使其下降,归入丹田封固,此过程一气呵成,所谓炁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水到渠成,至此任督二脉已通,自然已补足后天,重归先天,百病皆无,精满气足,针毕即能自运周天。 现举二个案例,以他们在针灸过程中的内景来与丹经相互印证。 孙某 男22岁 未婚, 因胃部疼痛邀我诊治。 笔者在农历93年1月8日 亥子之交针治 进针后,针刺部位有通电刺痛,气至背部,被针者既背部抖动,不能自主,命门开始温热,后温热不断扩大至会阴,同时四肢末端则有冷气排出,继而两肾发烫,感觉命门与长强连成一穴,一气直上泥丸,而后运针使气下降过重楼至胃部,该处即有明显热感,原病痛逐渐消失,并且热感不断向四处扩散,其气直下丹田,此时全身有虚空的感觉,呼吸深长。进针一小时后,自觉与天地之气合二为一,两目睁开有闪亮感。出针以后感觉身体轻盈,精力旺盛。 喻某 男28岁 已婚, 因腰部一直酸痛,求治针治 笔者在农历2000年4月10日 亥子之交针治 因肾气不足,寒气侵入,肾部酸疼,进针后觉左肾部疼痛,四肢有冷气排出,此后左肾酸疼消失,继而发热,十五分钟后两肾已发烫,自觉命门之处,有一气直上大椎穴,停留于该处。笔者运用手法不断激发,使其能直上泥丸。此时被针者体内有浊气排出,同时其气直冲泥丸。笔者后运针使气下降, 被针者自觉头部之气,一瞬间直冲涌泉穴,带脉也在一瞬间有放射触电感,而后觉得布气全身。笔者运用针法使全身之气皆归于丹田封固,针毕既能自运周天,使其周流不息。 笔者体会:笔者曾经数次去北京中医研究所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针法是针灸之术中的一种高级古典针法,小而言之,为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而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故可喻为“大则弥纶宙宇,小则纤悉秋毫”的一种高级针法。在子午流针法中纳甲法与纳子法互相辉映,使人体十二经脉流注气血与自然界周期现象相配合,达到治病的更好疗效。 笔者在多年临床运用中感到子午流注针法虽有其独到之处,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其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去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笔者冥思苦想,怎样运用针法先补足人体元气,再去导引元气疏通局部经脉,起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笔者参考调气、导引、丹道诸书,受到启发,笔者认为此法乃是子午流注之升华。此针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明显疗效。 笔者以为,著述不在搜罗富有以多为胜,应大而简,反博为约,执简驭繁,提纲挈领,通一毕万。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无端,其谁能穷之?因此 此针法并不限于打通任督二脉,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能与子午流注针法相配合,则效果更明显,笔者在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腿痛诸疾,运用此针法培补命门真火,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一般在二三次即能显效好转,甚至痊愈。因此,笔者认为运用此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不仅能够治愈顽疾,无病也能益寿延年,也为丹家培元筑基,打下扎实的根基。而且年龄越轻,其效越明显。因为年龄越轻,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而已婚之人多属亏损之体,三宝不足,命基动摇,因此须先培补肝肾之气,待其元气充足。 笔者以为医道上接仙道,即医道是仙道之基础,故有“未学道,先学医,医道同源”之说。而筑基培元之法唯针道最捷,正如《标幽赋》所述“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因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则不如气补,通过针法来培养激发先天之炁,是最高层次的补法,也是从后天返回先天之过程,因此针法运用到最高境界即是与丹道相结合达到了针即是道的境界,故曰针道。道家针法之奥妙,则非现代学院派所能理解领会的。因此针灸之法不仅能治愈顽疾,而且对培元筑基皆有最直接显著之效,其最高成就打通任督二脉,完成炼精化炁,为修道者打下扎实的命功基础。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实践参悟,人为如果真正圆满打通任督二脉,先天之炁满足,即能得丹。达到此境界者,此时内真外应,先天之炁从虚无中自来,其虽属外来实则内孕,此时只需守得虚静,先天之炁不采自采,浑身八万四千毛孔打开,身内乾阳与先天之炁混成一片,真正感受到自身化为虚无与宇宙虚空融合一体,内外已无分别。 笔者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丹道拳道针道等祖国传统精髓,其发展规律最终皆是返朴归真。最简便入门之法起手之处便是其核心深奥之处,笔者不妨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话:“老身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可见返朴归真是一种大智慧和开悟,其起手之处也是其变化终极之端,虽各人领悟的境界不同但皆跳不出此范围。正如丹经所述,持定有深浅,故所得亦不同耳。比如笔者对于内家太极拳的体悟,太极拳讲究松柔,虚静,中和,初学者以为简单之极,因其法人人皆知,但随着不断深入对太极拳的体悟,则知能在太极拳架中贯穿松柔虚静中和难之又难,更甚者在太极推手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按其宗旨走化者,则少之又少。但其法仍属筑基之法,练内家太极拳最高成就则能到达拳即是道的境界,但仍离不开松柔,虚静,中和之法。正如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述“修心离不开恬淡虚无,渐修静悟。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拳即是道”等等,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可见在内家太极拳中只有松柔,虚静,中和之极才能有变化,才能合乎道,因此只有根基扎实,才能脚踏实地,至此笔者以为丹道之理亦然,筑基之法是丹道修炼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练成之处,只有筑基越充实越扎实,才能达到炁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纯属先天,再加上心性功夫修持,丹诀指引,则步步为营,势如破竹,然其步步离不开命功与心性修持的扎实根基。 观今时之人阳衰阴胜,外则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热也),内则七情所伤,饮食不节,酒色无度,先天之气渐消,后天之气也越来越少,身躯日弱,百病皆生,其法则应先调理治愈顽疾,而后方可谈培元筑基,此过程必不可少。古人所谓百日筑基是针对身无重疾,身体调理得当修士而设,今人百疾从生,妄谈修道妄想百日即能筑基,实则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而唯有从今起保存真气,注重养身之道,开源节流,保存道资,待条件成熟方可进仙道之门,习者亦深思之。 以上内容,是笔者十数年研究针法及如何养生保健的一点心得体会,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尚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同时笔者更希望有机会与有志之士相互交流学习,共同研究。 5 经络系统与内丹命功 桂亮 道家内丹学以性命双修为宗旨,特别突出了“气”与“命”的修炼特色,与儒、释两家有明显的区别。在三教的修道体系中,只有道家内丹学和佛教密宗对人体气脉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功夫,对人体身心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与内丹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经络系统,更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并且在治疗疾病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南宗张伯端认为“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皆可达到性命双修的终极目标。不过“先性后命”只适合少数“上根”之人,而“先命后性”则从有形入手,以命功修炼来创造觉悟条件,即是以特殊的命功修炼方法打通气脉,为精神进入更高境界提供坚实的保障,这就是南宗丹法的理念。因此在内丹性命双修境界中,身心和性命达成了统一,一方面精神的境界(性功)必然表现出相应的生理状态(命功);另一方面生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和反映了精神境界所达到的高度。人如果不能真正的与自己身体达成和谐,那么他的精神境界是空洞虚幻的,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可能的。 在性命双修的境界里,从命功方面看主要与“气”有关。气是物质与精神,身与心,天人沟通的媒介。它主要包含了人体内的真气与虚空中先天之气。从丹道命功来讲,必须先打通和激发生命能量,而后才能与无限宇宙能量融为一体,而体内生命能量的传导输送是依靠经络系统来完成的。经络系统分布在全身系统各个部位,它包含了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并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因此,内丹学命功修炼必须打通和激发人体生命能量(肾中先天之气),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输送至全身各部分系统,直至内外无碍,而后自然与无限宇宙能量结合(虚空中先天之气),真正达到与太虚同体。人是宇宙的精灵,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而它终将与大海融为一体。 经络系统笔者也称其为“生命结构”,它不仅能处百病,决生死,更能使人超凡入圣。经络的主要结构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在内丹学史上,南宗张伯端著有《八脉经》,北宗马丹阳著有《马丹阳十二天星诀》,由此可见南北二宗对经络系统皆有精深的见解与认识,所以修真之士如果不了解经络系统,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很难达到性命双修的终极目标。在经络系统中,经络中的经气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能量,并且只有在针刺或内炼过程中可以真切地体验到能量的流动,而这种感觉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正如得道的境界无法通过某个人的悟道使他人也得道,以至于人们怀疑它的存在,否定它的存在。但这种悟道的境界可以通过悟道者的指点,使上士之人能感觉道的存在,而通过针刺方法也可让有缘者能初步感觉到自身体内经络中能量的流动。内丹修炼是一个实践性的艰巨工程,单纯理论解悟只是刚起步,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真正进入内丹修炼实践,才真正走出了第一步。现今大多学者只是纸上谈兵,对佛道进行纯粹外在学术考证研究,但却极少自己从事修炼工程的,没有内在的体验,好比未能明心见性的口头禅、枯禅,未能真正领悟佛道之精髓。 内丹修炼过程包括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几个阶段,炼精、炼气则属命功阶段,至炼神、炼虚则为纯粹性功,又以禅宗明心见性为性功的最终目标。如果没有前面色身气脉转化过程,又何来最终的彻底解脱。因此超越身体必须要修炼身体,而修炼身体必须建立在身体的气脉上,调节气脉必须要通过经络系统来达成,所以只有真正打通经络系统激发先天之气,才能达到内真外应,与无限宇宙能量合二为一。丹道修炼,虽然在具体修炼法门上各有侧重不同,但到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都是一致的,最终都走向性命双修的目标,所以针道打通经络系统来提高命功,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因为针术直接作用于经络,如运用得当,最易显效。 内丹学命功的修行方法,本质上都离不开经络系统的气脉转化过程。按照经络系统的修行方法,必先补十二经之不足。传统中医认为,只有十二经络经气充满才溢于奇经,而刚开始进行丹道修行者,大多年老气衰,精气神已消耗大半,且当今生态环境恶化,食物毒素、药物负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改变了人体本身应有的体质。从这意义上讲,今人修炼比古人更困难、更艰巨。因此,直接从经络系统入手,犹如治病必求于本,从根本处出发,补十二经之不足,是筑基入手第一步。在内丹修炼法门上,运用“有为”、“无为”之法皆入内丹之门,但“无为”之法是直接从性功入手,只适合少数“上根”之人,而运用“有为”之法入门,一般以“守窍”、“守一”开始来调动培养元气,而身体内所调动培养出的元气,则必先调补疏通十二正经之经气,或去攻击身体内隐疾。根据笔者的观察实践,发现元气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按照呼吸开合沿着经络系统放射的。经络系统越畅通,其放射的越远,收拢的也越快,元气培养也越足。反之如体内有隐疾,或经络系统不畅通,元气的推动也就越近越慢,而且是在不断消耗元气(正邪相争),所以许多修士,炼养了多年却显效甚微,刚有一些身体感觉,转眼便消失无踪,极大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其关键便是没有真正懂得经络系统运动规律,不明其原理。当十二经经气补足,精气旺盛,这才真正进入了内丹修炼程序。 笔者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在思考针术与丹道结合的问题,在这期间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内丹学性命双修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是一门形体与精神不断升华过程的课程。从形体入手则有迹可寻,从精神入手则属大智大慧。而笔者只能从形体入手,从经络中寻根源。要进行内丹修炼,首先必须消除体内隐疾,疏通十二经,笔者则运用子午流注针法依照气血盛衰规律,以五日为一候,十日再周之法,先除隐疾,再疏通十二正经(详见《针灸探秘》一文),再运用补亏针法补十二经之真气,待其元气充足(详见《针道补亏正法》一文),而后再激发肾中先天之气,打通任督二脉,至此气满任督自开,纯属先天(详见《气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此后开通八脉,而最终打开中脉系统,才真正进入了“无为”性功阶段,所以内丹命功修炼也就是经络系统的修炼。为何修道者多如牛毛而成道者凤毛麟角?关键之处就是人体的神(意识)无法与人体的气脉相协调。只有命功提高了气脉畅通了,才能使自己的心性归于清静,更有助于性功的提高。古人云:“命要师传,性由自悟”,到此境界则看各人修为了。因此内丹学天人合一境界,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身体气脉经络系统的修炼上,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性的觉悟,更是一种真实的一气相通,是每个修士所应该进入境界的真实感受。 当本人写到尾声时,我又想起了这些年艰辛探索的过程,几年如一日,终于坚持了下来。因为是独自孤军奋战,走的又是一条荆棘坎坷之路,从针术入内丹之门,是一种新的见解与尝试,其中艰辛真是一言难尽,最终终于勇敢的走了出来,回首以前的各种磨难挫折都当成自己心性的历练,我更希望自己在悟道穷理的征途上走得更远,更期望与丹道爱好者相互交流探讨,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电话0512-67171772 6 如何运用中医灸法培元世人年至四十之后,其元气已消耗过半,故急须培补元气,修复精气神三宝。古人认为壮老年为下德;系天真已亏之体,必须培元,才能补足全体,所以对童体已破者来说,培元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凡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使精气达于充足,都属于培元阶段。道家以消阴翳炼就纯阳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故修炼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常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对于童体已破,壮老年人身体亏损,当以扶阳培补三宝为第一要事。祖国医学、针、灸、药对于调理身体,养身保健,治疗预防疾病有着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之说,道家认为“医道通仙道”。然而针药之法,得妙者稀,非精通之士才能得其法,不得其法,杀人于顷刻也。而灸法却不然,灸法与针刺一样,都是通过刺激穴位及有关部位,借助艾条在灸疗时产生的药力和热力,温经通络,活血化阏,培补元气激发调节经络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输送气血的作用,从而调整经脉脏腑的功能,达到养身保健,治疗疾病,固本培元的目的。且艾叶的药性,味苦气微温,无毒,阴中之阳,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灸法还具有简、便、验、廉四大特点,又无任何毒副作用,且内病外治,安全可靠。即能养身保健,又能治疗预防疾病。是其它药物不能相比的,且效果显效是:并不亚于针、药。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灸法可以培元,能使身体机能加以修补,使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并且易学、易懂,适于推广、普及。如何运用灸法培补元气,即培补肾中先天之。笔者经过几年理论亲身实践研究,运用灸法,灸任脉神阙穴能达到培补后天,固本扶阳的作用。神阙之穴,此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感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又神为身之主,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其穴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古人云:“善补阳者,阴中扶阳也”。且神阙穴直对督脉、命门穴连成一线。命门穴,即生命之门也。且神阙、命门皆属带脉,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具有总束诸经,使不妄行,其脉气必然与督脉会合其气又来自督脉。因此灸神阙穴可疏通补足三条奇经即任脉、督脉、带脉。且十二经依附于任督二脉,如任督二脉得到疏通补足,其十二经也自然补足。因此运用灸法可以达到培元的效果。灸者久也。笔者在自身运用灸法培补元气过程中,感觉运用灸法一定要有耐心,使火力不能中断,火力直透腹中,缓缓见功,最终能达到两肾命门处发热发烫的效果。一般每次灸30-40分钟即可。灸后调摄法:灸后不可以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畅通,艾火逐出病气,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运用中医灸法培元,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使身体机能得到最快的修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7  太 极 拳 与 养 生 桂 亮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它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之道,因此,太极拳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首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短短几句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太极拳论》之总纲。 道家学术最重长生,内家太极拳出于道家,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其实与道家性命双修是一致的。当年张三丰祖师流传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道家学术以清修为宗,虚无为体,中和为枢,柔顺为用,与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经》和《易经》,最终达到拳即是道,拳与道合的境界。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练太极拳必以松柔为基础,主张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应极其松柔,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刚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练太极拳在盘拳时松柔,圆缓,均匀的运行中,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稍产生麻胀感,会有内气充盈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更是内力增加的具体体现,持之以恒,最终练出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即圆满内劲。 笔者老师反复强调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松柔才能出功夫,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练拳时必先使自己心平气和,身心大定方可开始走架。初上场时端然恭正,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犹如混沌无极景象,不动之时,内中寂然,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方可悟太极虚静虚无之奥。笔者的老师和几位太极拳前辈深悟太极松柔虚静之理,有的虽年已九十以上,身体轻灵,关节处处松开,走架时节节贯穿,每天仍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令我们晚辈敬佩不已。他们常谈到是太极拳才使他们这样健康长寿,学太极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笔者以为练太极拳必须深明太极之理,在松柔上狠下功夫,则延年益寿唾手可得。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所不动,对练习太极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对身形犹为讲究。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真正松开,并且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顶,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在练拳时,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注意命门穴则要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在“十三势歌诀”中写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命门)之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命门者生命之门户也,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有,为太极之枢纽。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浅则益寿延年,深则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太极拳应归到医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体脏腑经络学问,才能显现在人体经络气脉之上;如果练太极拳练了多年自己身体内一点气脉反映都没有,只为比高底,而不练到经络气脉上,还不如不练,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最终皆归于大道。故有医道同源,拳道合一,医道与拳道互补,才是太极拳养生之宗。历代太极拳大师年青时意气风发以技击闻名于世。至晚年,都以丹道养生为最终之回归,如杨露禅,孙禄堂,武禹襄。可见技击是太极拳法之末伎,切不可沉溺于技击的快感中,而迷失了自己。 练太极拳可分为高、中、低三架,习者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按不同需要来锻炼下肢筑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轻灵自然。最终达到全身空透,无形无象,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势,水火相济,到年老之时,则无头重脚轻、虚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之总结,按此理论方法来锻炼太极拳,若用功日久,气血调和,太极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强求,随着年龄增长,太极拳养生功效越显著,最终达到身无苦疾,健康长寿之目的。 附:孙禄堂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情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至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乔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quot;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可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欲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合,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纪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在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也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两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丹田,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至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合合,如沐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熟睡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也,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者,未能详其姓氏,故未能录之。 8 论太极拳 桂 亮 练拳时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跟进,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拳操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推手在应用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盘架是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太极推手是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行布于外,化而为八势太极之用。所以推手的目的,是使习者在盘架的基础上能体用合一,由此而完善人之心理、生理机能,进而悟道。所谓“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势。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太极推手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四手。故先以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洽合。以后采列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堋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沿着太极拳理论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违背太极拳的原理,是练不好太极拳的。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现行太极拳套路很多,有24式、42式、108式混元等等花样众多,但真正练拳必先求精,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练好一套拳,能完全领悟拳中真意,走架时完全符合太极拳理论身形要求。而后才能求广博、才能举一反三。现在很多习拳者,练了很多年,许多太极拳套路都练过,但不明拳理,以至于没有一套拳是符合太极拳原理及太极拳要求的。虽然他们很用功,又花费了许多时间,苦于没有明师指点、没有真正学到一点太极的精髓。实在是很可惜。 练太极拳功夫所指的方向,应该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这才是太极拳真正高层次的功夫 笔者借鉴了李老的文章,我所借鉴东西的是我认为,这也是我练拳的感觉和心得体会,故留之。并增加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而笔者所删除的,是认为不适当的。李老练拳多年未得长寿,是失败的。可能这与他过分追求技击有关。可参考我其他文章,就可了解笔者认为练太极拳,首先追求是健康长寿。练太极拳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不练到经络气脉上都是失败的,不管他有多大的名气。因此将我所有文章合起来看,才能领会笔者的精神。。 9 修炼太极拳之程序 练任何一门功夫,首先要了解其成功的标志是什么?而且要了解有哪些先辈达到这种境界,并且有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资料和记录。因此修炼太极拳也是如此,应该知道其成功的标志,使学者能有修炼之方向,并且朝这方向努力修行。幸好在太极拳的修行中,历代先辈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和修炼的体验。特别是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使太极拳术提升到道的境界。并且在练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完成丹道中炼精化气的阶段。而且杨露蝉,武禹襄等太极拳门派的创始者,都达到这一境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极拳修炼成功的标志:即拳与道合,必须练到身体中有经络气脉反映,,以打通任督二脉,为成功标准。而当今太极拳家已经很难有此修为,因为真正能了解太极拳与丹道者少之又少,能将二者结合并且融会贯通者,几乎没有。因此太极拳至高境界,是建立在充分的身体气脉经络系统的修炼上,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是每个太极拳修炼者所应该进入境界的真实感受。太极拳练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 如何才能修炼到这一层次呢?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只有从轻灵,虚无之法练太极拳详见《太极拳与养生》一文。那么如何练就轻灵,虚无之法?就必须练习太极拳推手,通过单盘手,双盘手,四正手等几部分的正规训练,使自己全身各个关节部位松开。能在四正手推手中练出粘黏连随的听劲柔化功夫。反之,粘黏连随的听劲柔化功夫,也必须建立在轻灵,虚无的练拳基础上,才能相辅相成,不断统一升华,详见《论太极拳》一文。 太极拳散手的练习,必须建立在上述所说的基础上,即全身关节已松开,已经在四正手推手中练出粘黏连随的听劲柔化功夫,才可练习。太极拳散手其实是四正手推手之升华,是四正手推手灵活变化出来的。太极拳散手中的千万手法,皆由堋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而现今练太极拳推手者,对于上述理论完全不懂。他们练太极拳推手象摔交一样,相互顶撞,比谁的力大,谁的速度快,谁的推手水平就高。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太极拳推手。练太极拳推手必须心无杂念,精神集中,完全以柔化功夫后发制人。以轻灵,虚无之法敷于对方,使对方感觉不到力的存在,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重心。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推手。因此只有按照上述方法练习,才能练出真正的太极拳功夫。如果只凭自己想象,而无明师指点,只凭蛮力去推手,是永远无法领会太极拳真义的。 太极拳要修炼到孙禄堂等太极拳大师的境界,则需要修练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或许才能达到上述练拳的境界。笔者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得到明师指点,总结先辈经验,已经摸索出一套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使学者在一个月短期内便练出太极拳的真功夫详见《答网友们的诸多问题》一文。终不负我这些年苦读研究,使每位学者都能领略前辈大师练拳体会 桂亮 电话:0512-67171772。 。 10 答网友们的诸多提问笔者的《论太极拳》一文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反应,以至于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因此笔者将自己的理论思想和体会概括以下几点,希望与网友们相互探讨,共同交流。1 笔者认为李老练拳多年未得长寿是失败的,当然有其根据。练拳是为强身健体,这是众所周知的。许多中老年人疾病缠身通过太极拳的锻炼,最终不药而愈。而这些人未必个个都是太极拳高手,经过锻炼也能达到基本效果。而作为太极拳大师练拳近五十年未到七十生膀胱癌,难道不值得思考吗?2 笔者并没有对大师有任何不敬之处,不然又何必借鉴李老的文章,何况李老已经作古。笔者只是单纯从学术上探讨太极拳,认为只有破除门户之见,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练拳只是悟道的途径,因此在太极拳理论的指导下边练拳边悟道,最终身体健康了功夫也上身了。而功夫上身后,也无所谓何们何派了。3 笔者以为近代太极拳功夫能练到颠峰只有杨露禅,孙禄堂,武禹襄等几位,当然能健康长寿也属不易。因此笔者结合自己锻炼的体会,并且从理论探根求原。希望能从先辈所拳经中,能悟出太极拳之真谛。最后从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一文中才真正领悟太极拳之真义。笔者以为修炼太极拳必须从松柔,轻灵开始起练,而后由外而内,渐渐练至经络,再练至五藏六腑,最终以拳合道。练太极拳必须练出身体内的气脉反映,才真正上了轨道。而李老的文章通俗易懂,为初学者练太极拳指出了一条明路。而笔者所反对的是不要过于迷恋技击,笔者所认识的前辈中有几位年轻时精于技击,发人于丈外,至晚年半身不遂后悔莫急。正如张三丰《太极拳论》所说“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未也”。4 太极拳与太极拳推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须体用相结合。练推手必须从单盘手,双盘手,四正手起练。太极推手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四手。故先以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练出粘黏连随的柔化功夫,这才是太极拳真正的功夫。5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已摸索出练出太极拳功夫的捷径,从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一文中领悟太极拳之真义。笔者借用针灸之术,先打通全身经络详见《气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而后在练拳中与自己的心意结合。也能达到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一文中所述之境界。再进行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最终太极拳功夫真正的上身,达到以拳合道的境地。另首先感谢网友们的支持,自《针道与拳道1-4》一文在网站上刊登后,陆续收到各地网友的电子邮件的咨询。笔者因事缠身,无法一一回发电子邮件。故特此在网上解答诸多网友疑问。另外可直接打电话来相互探讨。电话号码可在原文章中查找。1 此针法只适合年龄五十岁以下健康男子。按照丹道理论人自生下后,共有先天元气384株,至五十岁已消耗大半。因此按正常规律,任何人至五十岁,不管他自己感觉身体有多健康,其实已经元气消耗大半。而先天元气的耗损,很难靠有形之物来补充。对正常人来讲随着元气的流失,人也渐渐走向衰老。而现代人由于各种原因,到五十岁自身或多或少有疾病缠身。因此如果年龄超过五十岁来调理身体,就需要更多精力,更多时间来培养元气。2 先天元气的消耗,只能以无形之气来补之。笔者以“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原理,微微点火,使其生机流转,命门之火自然得到补充。命门者生命之门户,生死流转之门户也。命门之火旺盛,患者自然感觉二肾抽搐,命门发热。肾中先天之气,俱以补足。3 整个针道施术过程包括子午流注针法与补亏针法。笔者先以子午流注针法,以五日为一候,十日再周之法来调节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反复调节疏通全身经络二遍。在十日之内完成打通全身经络系统。再运用补亏针法来反复培养肾中先天之气(命门真火),并且以患者二肾发热为先天之气补足的标准,估计用五天时间来完成。因此大约十五日可完成调节全身经脉和补足亏损的过程,完成丹道筑基培元。4 因为已完成丹道筑基之法,只要有丹诀指引,自然能达到气满任督自开。但笔者并不主张一定要打通任督二脉,因为丹道筑基的完成,标志着先天之气补足,百病皆无,随时都可以进入炼丹程序,因此应谨慎保护元气保存道资不必急于一时。再多读丹经,把整个丹道思路理清,尔后再进行丹道修炼。如果打通了二脉,却无丹诀指点,此不是多此一举。5 在施术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感觉身体的不适或疼痛,这是身体内藏有隐疾和气冲病兆的反映。此针法不仅能治愈疾病,而且能自动查找病患处。因此最好是健康的身体来调理,效果会更好,反之,则要花更多更长的时间来调节。6 任何学术的发展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理论往往先行一步,实践紧随其后。最终是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完美结合。笔者在研究这套针法过程中,翻阅大量的医书与丹经。终于找到切入点,使针道与丹道理论上相互融合。最终理论完善了,才进行临床实践。在这期间,曾有学者对此针法提出质疑,特地写信来探讨此事。笔者与他进行了学术性的探讨,最后学者拜服而归。7 此针法由于各种原因,暂不对外传授,请见谅。因外界有种种奇穴针法点燃命门之法,并非出自笔者传授,笔者也没有经过任何形式收过学生。8 任何门派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经络系统的气脉转化过程,修炼才能有质的飞跃。如果离开这一过程,只能是纸上谈兵,修炼只是一句空话。所以金针调节经络,理论上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内丹学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建立在人体的经络修炼基础上,是每一位修士所必须面对的,而且是每一位修士都必须进入境界的真实体验。此针法只为真正的修道者而设的,只有真正的修士才把修道和内丹当作人生所追求的唯一终极目标。在修道的超越境界来看,那些在这个世界里显得很“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为最后他发现什么也没有,犹如过眼云烟什么也留不住,所有那些外在的]名声,地位,金钱,权势都无法使他的生活免于身心的疾病,都无法使他获得生活的真正的喜悦,。而内丹学是以提高人的内在生命质量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为根本,最终以达成永恒与无限的超越为归趣。因此内丹学对身心关系,对生别对于现代社会渴望身心健康的人们深远的意义。二笔者训练太极拳推手全过程包括以下几点:1 首先运用针法打通全身经络,此为修炼太极拳关键步骤,可以褪去后天浊力,改变气质,回归先天。太极拳古人称之为先天拳,并使腰胯松开,为修炼太极拳打好基础。2 训练日期定为一个月,包括拳理讲解,单盘手,双盘手,四正手,纠正拳架等几部分的正规训练。当经络打通之后,笔者直接以轻灵,虚无之法溶入太极拳推手,从高层次起炼。笔者要求练习推手时不能起争强好胜之心,专门练习粘黏连随的柔化功夫。3 每天训练时间保证6-8小时,并且溶入基本功的锻炼。在一个月的高强度的训练中,能达到在正规的四正手推手中练出粘黏连随的柔化功夫,在练拳中能达到自身能体会气脉流通的感觉。如果学者资质甚高,能从四正手自然过渡到散手,那么他将来的功夫将不可限量。4 教学基本日程:2天拳理讲解,3天单盘手训练,5天双盘手训练,20天四正手训练。5 此训练教学方法,只适合学杨式,吴式拳架的学者。并且练习太极拳至少5年以上,有一定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功,才能进行此高强度的训练。6 因笔者无法自己打通经络,后天浊力无法褪去,故很难上更高台阶。因此只适合教学和陪练工作。7 此训练方法,只适合年龄40岁以下真正的太极拳修炼者,必须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才能胜任。以上几点已基本答复了网友们的问题,如还有其他疑问可直接电话联系,笔者必定尽力回答网友们的问题。、 11 论丹道周天与气功周天本质之差异考大小周天之名,唐以前无之。崔公《入药镜》、魏伯阳《参同契》皆无此名。元明之后,始见于书,既有此名词,各家皆借题发挥。小周天乃炁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运周天。人身乃一小天地,身外虚空为大天地。修炼者做到恍惚杳冥,虚无混沌,定久阳生,阳气冲开百脉,元和内运,上至顶而下至踵,一气周流,如卒若环。此就人身小天地言之,故云小周天,如再进一步修炼恍惚杳冥,虚之又虚,浑身酥软,浑身八万四千毛孔打开,先天乾阳之气钻入,斯时虚极静笃,妙合太虚,色身已成真空,其虚空中先天之气彻内彻外,透顶透底,通行无碍。此就合乎太虚之大天地而言,故谓之大周天。而现在国内外那些气功“大师”们传授的或自创的五花八门的气功,大多是炼后天精气神的“安乐法门”,包括某些自称达到“小周天”、“大周天”的气功,也仅处于内丹学的筑基阶段。至于那些标新立异的各类功法,都脱不出古之已有的三千六百傍门的范围,故内丹周天与气功周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丹道小周天,是丹田之炁养足之后,炁足发动,下行阳关无出路,上冲心府行不通,自然冲开尾闾,穿过夹脊,直透玉枕而上泥丸,而后自前顶冲下,由上鹊桥,经十二重楼,下绛宫而归入丹田封固,此即所谓后升前降之“小周天”。周天开通之时,气流粗劲,力量甚巨,乃由脊髓而通关。要想达此等地步,非得丹田气足而后可,这一点在童真之体,先天之炁较足,真正入室下功,较为容易做到;若中老年人,则较为困难,因为补足亏损,需费许多功夫。小周天开通之后,八脉之中任督已开,而后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带等其余六脉,继续冲开,此八脉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其后要打开更深层系统,即“中黄”之脉,此时身内已成乾象,纯乎先天,再以我之乾阳,感彼虚中之乾阳,身内先天与身外先天,彼此凝集,是合内外两重真阳而成大还,故方可谓之“大周天”。一般来说,小周天开通百病皆无;大周天开通,天人合一,小周天仅息住而脉未住,大周天乃息住兼脉住,且大周天开通之后,丹经中普遍有“六通之验”,“心能转物”的记载。因此,丹道所讲周天与气功周天有着云泥之别。丹道周天,最重先天之炁,先天之炁源于先天之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此过程一气呵成,所谓炁满任督自开,纯属先天,不假有为,水到渠成。不加后天意念,导引,完全炁足自动,功到自成。而社会上流传的周天气功,均以意念打大小周天,或进一步将经络之气(即后天之气)进一步运通下肢,使气感遍行全身,其时不过后天意识导引皮下浅层之气,皆属后天,虽能起一点功效,但仍属于筑基阶段的后天气功,与丹道所讲大小周天之层次,则毫不相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4-30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听说过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3: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阿炳在2006-4-30 15:42:00的发言: 我只听说过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
这只不过是笔者许多文章中,选择摘录一些关于丹道与太极拳的文章。是想告诉读者真正内家太极拳必将融入丹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是永远练不出太极拳功夫的。不经过正规的训练,也练不出沾粘连随的太极拳柔化功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