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回复: 0

体悟太极态 品思太极味——炳师武汉授课学习感悟之一

[复制链接]

2207

主题

3068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849
QQ
发表于 昨天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png

(上课前,艾威与炳师合影留念)心平气和,体松身软;

步稳缠丝,动静刚柔;
上下内外,前后左右,阴阳虚实;
松无止境,修心为上。
—— 学习笔记,炳师真言
7.png
(炳师在课堂上为艾威调整桩功)
2025年8月30-31日,我怀揣着三年习练陈式拳架积攒的困惑与渴望,踏入炳师武汉亲授课堂。之前,拳路虽然知道,却总觉得隔了一层薄纱,未能触及太极之灵魂。聆听炳师两日授课之后,如醍醐灌顶,那一层薄纱悄然揭开。我方才明白,之前所练,多为“拳”之形;炳师所授,实为“太极”之道。此行最大的收获,并非学会了某个招式,而是寻得了那道通往太极真境的门径——体悟、找到并守住了“太极态”。
一、何谓太极态—— 身心归位的生命状态
炳师并未直接定义“太极态”,但他所有的讲解与示范,无不在描绘它的模样。它并非是一个玄而又玄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感可知、精微美妙的身心合一的生命状态。
于内,是“心平气和”的澄明之境。炳师反复强调“收心”、“静下来”。我们的心念如猿马,终日外驰,纷扰不定。而“太极态”的第一要义,便是将心念从外在世界的纷扰中收回,安驻于当下,安驻于自身。心一平,气自和。呼吸不再短促浅显,而是变得深、长、匀、细,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自然沉入丹田。此时,内心如古井无波,映照万物却不为所动,“动中取静” 便由此开始。
于外,是“体松身软”的安舒之形。“松”绝非懈怠瘫软,而是“松开”,是关节撑开、筋膜舒展、肌肉如衣自然垂挂的饱满状态。炳师用“瓶中之水”作喻:外形如瓶般稳定,内里如静水般澄澈安宁;即便瓶子移动,水亦不荡,此乃 “外动内静” 。当身体真正松开,我们会感受到手脚的沉重、丹田的充盈、脚跟的踏实,一种“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完整劲力感油然而生。这种“软”,是极致的柔,是刚之母,是孕育一切力量的母体。
太极态,便是这“心平气和”与“体松身软”的内外合一,是身体与心灵从分离走向和谐的统一态。它是练习太极拳的起点,亦是终点。
二、如何找到太极态—— 门径在
找到太极态,非靠蛮力,而靠“退力”,靠“返还”。就是退去拙力和僵劲,返力量之起点,将发力的意识、起点,从四肢末梢归还到身体的中心(腰胯)和根基(脚下)。炳师为我们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从“静”入门:站桩、预备式,并非简单的等待,而是主动的修炼。通过外形静止,为“心静”创造环境。在静默中,我们方能倾听身体的声音,感知气息的流动,发现紧张的部位(如紧绷的肩膀、僵硬的腰胯),从而引导其放松。这便是 “静中育动” ,育的是体内气血之动、意识觉察之动。
由“松”深入:松是贯穿始终的功课。炳师教授的“放松五步法”精妙绝伦,它像一把钥匙,一步步打开我们身体的枷锁。从手臂如悬肉般完全松沉,到能捧起自身重量而毫不减轻,再到手指伸展而重量不变……这个过程,正是剥离僵劲、找回本然松柔的过程。松到哪里,意就到哪里,气就沉到哪里。最终目的,是达到“周身上下无处不放松,无处不轻灵”的通透状态。
[color=rgba(0, 0, 0, 0.9)]找到太极态,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放下杂念,放下拙力,放下急躁,放下执着。当我们放得足够多,太极态便自然显现出来了。
三、如何守住太极态—— 在动态中修行
在静态中找到太极态是基础,真正的功夫体现在整套拳架的动态运行中能否“守住”它。
“步稳”是根基:变幻万千的步法、辗转腾挪的身法,皆需建立在“稳”的基础上。重心清晰,虚实分明,脚下生根,才能保证上身的中正与放松,才能为“缠丝”劲提供稳定的支撑。
“缠丝”是核心:守住太极态,绝非死守不动,而是要在螺旋运动中守住中定、守住松柔。缠丝劲是太极态的动态体现。以丹田为枢,腰胯带动,使劲力如丝般缠绕、节节贯穿。此时,整个身体是一个协调运动的整体,一动无有不动,却又“外动内不动”——外形虽变,内心的平静、重心的稳定、丹田的核心地位毫不动摇。
“阴阳虚实”是法则:守住太极态,就是时刻把握阴阳虚实的转换。重心移换、开合鼓荡、刚柔疾徐,无不是阴阳的此消彼长。明白了这一点,拳架便不再是固定套路,而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平衡系统。“极柔致刚,刚即是柔” 便是此中最高体现:在最松柔的状态下蓄积,在最短的瞬间爆发,爆发后即刻归于松柔。刚柔非二元对立,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状态,循环无端。
守住太极态,就是在动态中修炼“心不散,意不乱,气不浮,形不僵”的功夫,让整个练拳过程成为一场持续的、流动的冥想。
四、借太极,修人生—— 太极味的升华
炳师的授课,远不止于拳法。他将太极智慧融入对生活、健康、教育的见解中,让我深刻体会到“太极味”早已超越太极拳范畴,成为一种生命哲学。
修心:练拳即是修心。面对套路中难做的动作,如同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是心生烦躁、用力强求,还是保持心平气和、以柔克刚?太极拳训练我们“事缓则圆”的智慧,培养我们的耐心、定力和洞察力。心修好了,便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从容应对世间纷扰。
修身:太极态的“上虚下实”、“气沉丹田”,正是对身体最好的滋养。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动,让气血自流,经络自通。这是一种不消耗反而补充能量的运动,是实现颐养天年的健康之道。
修行:最终,太极拳是一种“修行”。它将“太极态”从拳场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工作时能否保持专注与放松?与人交往时能否知进知退、把握分寸?面临抉择时能否看清虚实、洞察阴阳?将“太极态”融入生命,便是修行。我们追求的,是最终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界,在生活中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在与和谐。
8.png
(艾威在炳师亲授课堂上专注听讲)
结语
感恩炳师,不仅传授拳艺,更指引道途。两日学习,如饮甘泉,解我三年之渴。我终于明白,太极拳的门径,不在苦练招式之多,而在精研“太极态”之深。
未来之路,我将以“炳师36字真言”为心法,于晨昏间,细细体悟那份松静与平和,用心品思其中蕴含的阴阳变化之妙。于习练中问己,找到几分“太极态”,守住几分“太极味”。
愿吾辈能借太极之门,修得一颗平常心,养得一腔浩然气,活得通透,行得从容。
(作者:武汉陈炳太极院学员 艾威)
9.png
(艾威在武汉陈炳太极院教室内照片)
10.png
11.png
12.png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陈家沟太极网,0391-6419999,电子邮箱chenjiagou@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2025133704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