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回复: 0

陈家沟太极拳:从黄河走向世界的文化传奇

[复制链接]

2202

主题

306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810
QQ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嘱托犹在耳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的传承发展正是这一指示的生动实践。
循着总书记的指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术协会实践团队“陈家沟研武学习队” 7人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刘婷婷老师带领下于2025年8月6日至8月9日来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村,学习陈氏太极拳,溯源太极历史脉络,赓续武学文化,探究因地制宜乡村振兴道路。
在四天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参观了太极拳祖祠、太极拳博物馆和杨露禅学拳处等文化景区,前往陈家沟村村委会探寻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并且有幸到陈家沟国际太极院,去见证古老拳法从黄河岸边的村落武学,变成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33.jpg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42.jpg


晨光中的太极韵律
早晨,太极院的青砖院落在一次次出拳与呐喊声中逐渐苏醒,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因传统文化而结缘。我们跟着教练与学员体验了陈氏太极拳放松功,在“肩胸伸展”“躯干旋转”“提膝独立”“提踵下蹲”等动作中舒展筋骨,让肌肉从紧张中放松。随后陈志峰老师为我们示范了老架一路的几个经典动作,“打拳贵在中正”,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将这份“不偏不倚”的智慧融入每个招式。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45.jpg


黄河边的太极密码:一位拳师与千年文化的对话
在陈家沟国际太极院的茶室里,我们有幸与陈炳院长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陈炳老师将太极拳的文化精髓娓娓道来,从一招一式的武学要义,到阴阳相生的哲学智慧;从太极院的创办初心,到传统武术的当代传承。这场对话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了太极拳的文化根脉,更理解了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47.jpg

太极是阴阳变化以致和
陈炳老师说,“太极不仅是阴阳,也不仅是阴阳变化,太极是阴阳变化以致和,目标是在变化后形成‘和谐’,达成共生共荣的关系。”陈炳老师用生动的自然现象阐释了太极的真谛:地球昼夜交替就是一幅动态的太极图,阴阳此消彼长却始终共存;树木生长同样体现太极智慧——地上部分向阳生长为阳,地下根系向下延伸为阴,看似反向实则相辅相成:根系越发达,树冠越茂盛;树冠越繁茂,根系越茁壮。这正是太极“阴阳互根、和谐共生”的完美诠释,看似对立的两极实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在太极院的运营与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陈炳老师也融入了太极的思想。



薪火相传:经验与活力的完美平衡
在太极院的师资建设中,陈炳老师深谙“和谐平衡”的太极之道。他精心打造的教练团队,平均年龄控制在30-40岁之间,正是出于对“经验与活力”的辩证思考。这个黄金年龄段的教练们,既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既保持着充沛的体能,又具备了成熟的心性修为。在这样的师资团队带领下,学员们不仅能学到标准的拳架招式,更能领悟太极拳背后“以柔克刚”“和谐共生”的文化精髓。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49.jpg


武以载道:德艺双馨的育人实践

“习武先习德先做人。”陈炳老师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太极院的教育真谛。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太极院创造性地将太极哲学融入育人实践:教育顺序上体现“先内后外”,先注重文化素养与品德修养,其次是武术技艺;培养目标上追求“形神兼备”,既塑造沉稳庄重的品格,又培养扎实的武术功底。
陈炳老师深知,青少年是太极拳传承的未来希望。通过培养孩子们沉稳庄重的品格,不仅有助于他们静心习拳,更能帮助其深入领悟太极拳蕴含的文化精髓。这种“内外兼修”的教育方式,既夯实了学员的武术根基,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为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培育了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52.jpg


守正创新:传统武学的现代转型
陈炳老师深刻指出,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太极拳,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
首先,跨界融合势在必行。陈炳老师特别强调要发挥太极拳的健康价值。例如,在郑州大学多学科本科生团队联合跨领域专家共同创立的“云端太极,颈心守护团队”中,陈炳老师担任太极拳专家顾问,他致力于推动太极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构建科学化的太极康复体系。
其次,要构建多元发展格局。陈炳老师以太极“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为指导,主张简化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应当和谐共存。他形象地比喻道,简化太极拳如同宽广的塔基,让大众得以轻松入门;传统陈氏太极拳则是高耸的塔尖,供爱好者深入研习。这种阶梯式的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降低了学习门槛。同时,竞技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并非对立关系。竞技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传统太极拳形成阴阳互补之势。“看似相异,实则相生。”这种多元并蓄的发展理念,让不同形式的太极拳各展所长,共同推动太极文化的繁荣发展。
最后,科技赋能不可或缺。从短视频教学到参与网易“数字人”项目的数据采集,陈炳老师积极推动太极拳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如他所说,太极拳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太极“阴阳相济”哲学在当代的最佳诠释。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55.jpg


海纳百川:太极文化的全球对话
陈炳老师以“阴阳和谐”的太极智慧为指导,综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传播体系。目前,陈炳太极院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立分院,形成了一张连接世界的太极文化网络。
在国际化进程中,太极院采用“本土化”策略,通过授权当地拳师建立分院,既解决了师资稳定性问题,又促进了文化的深度交融。与此同时,陈炳老师深知“根脉”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教练基金池、提高待遇等方式,让优秀教练既能“走出去”传播文化,又愿意“留下来”守护陈家沟这一文化源头。
站桩人生:松静之间的生命智慧
在访谈的最后,我们向陈炳老师提出了一个特别的问题:“如果用太极拳的一个动作来诠释您的人生感悟,您会选择哪个?”
陈炳老师选择了站桩。“太极拳的核心在于‘松’。”陈老师解释道,“柔源于松,松源于静。”他以水为喻,就像一泓清水,静置片刻,泥沙自沉,水清见底。人生也是如此,唯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柔和,才能看清本质,从容应对。这种“松静”的状态,不是消极的静止,而是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陈炳老师强调,只有在真正放松的状态下,身体的爆发力、速度和灵敏性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这或许就是太极给予现代人最珍贵的人生智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内心的从容与平衡。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658.jpg

陈炳老师的讲述如行云流水,带着太极拳特有的从容气度。在他不急不缓的叙述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太极拳的百年传承,见证了一位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那些关于拳法精要、文化传承的智慧箴言,让我们不自觉地屏息凝神,沉浸其中。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我们将带着这份珍贵的体悟,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实际行动,架起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太极拳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跨越地域界限,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我们愿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武术协会暑期实践队陈家沟研武学习队
排版:邓丽洒
审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刘婷婷

团队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820154700.jpg

该团队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千村千企千红”暑期社会实践队,同时参加了“青年服务国家”“青扬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项目。团队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刘婷婷老师带领、武术协会七位成员组成。团队通过实地调研、采访等方式,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挖掘太极拳文化与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升级提供建议。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陈家沟太极网,0391-6419999,电子邮箱chenjiagou@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2025133704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