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41|回复: 1

练习“松胯”的三个步骤(转载)

[复制链接]

521

主题

738

帖子

98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878
发表于 2016-8-30 10: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十分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要体悟上身确又不易,给太多的拳友带来了困扰。“开胯”一词很难有人能说清楚,也无标准可以评判,既然无法言明,不妨将“开胯”一词理解为“将胯松开”。平时多做抻筋压腿训练,对“松胯”会有帮助。现实中有人两胯很松活,但练拳时不会用,也有人推手时腰胯会转,练拳时不会转。根据陈辉教练的教拳实践和本人在练拳中的体悟,将“松胯”分为三个步骤来分解练习,抛砖引玉,与拳友们共同探讨“松胯”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步“收胯”,先将两胯根后收,不让胯前顶或外凸。常见的拳病表现为:站桩时两胯前顶,身体上肢后仰,腰背紧绷,膝关节受力过大,前脚掌发飘;练拳时实腿一侧的胯外凸,造成两胯不平,身法不正。要解决两胯前顶和外凸,首先要在静态下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胯不外顶的感觉和状态,然后再应用到拳架练习中。

      首先采用无极桩的姿势,用两手的拇指将胯根同时往后按压,促使两胯根向后内收,外形和感觉好象是两胯内合。胯根内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导致两膝内合扣裆,解决方法:向两侧调整膝盖位置,以两脚“平实踏地,均匀受力”为双膝是否合适为标准。二是胯根内收后导致翘臀、命门内凹、腰脊紧绷。调整方法是腰部放松,向下坐臀。腰、胯、膝调整到位后的感觉:一是身体上肢的重量能顺畅沉到两脚,感觉两脚踏地平实;二是两条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强和负重适应后,腿部酸沉和紧绷感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掌握无极桩“收胯”的方法后,再练习虚实桩:两脚左右平开步,分清虚实,两脚尖自然朝前,膝盖内扣。同样先用拇指将实腿胯根向里按压,将腹股沟合住;然后再按压虚腿的胯根,使其落胯下沉,身体的方向会自然调正。如果出现翘臀的连带现象,用“松腰坐臀”进行调整。

      第二步“松胯”,胯根的放松与内收里合。“收胯”可采用人为强制的办法,使胯不前顶外凸,而“松胯”则要用意识引导放松胯根,将胯根“内收里合”。在练习拳架时,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两胯无论是虚是实,一侧胯根一松,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但最大不超过45度。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实腿一侧的胯只松沉而身体上肢不发生偏转,在重心移动时表现为“胯走下弧”,胯松之后身体上肢发生偏转和下沉,表现为“胯走后下弧”。练拳时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前后的重心移动,“胯走下弧”用的多,左右的重心移动“胯走后下弧”用的多。不必过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关键是胯根的一松一沉。逐步掌握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尤其重要,身体重心的移动都是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实现的,在本人《再悟“逢转必沉”》一文已有详细论述。

      第三步“活胯”,灵活转动,活似车轮。太极拳的圆活和韵味是由两胯灵活交替旋转出来的,并非两手自发比划,也不是摇臀或拧腰。拳论所说的“抽扯之形、断续、凹凸”等病,均是腰胯转动不活所致。古拳论只说腰不说胯,胯是现代人为说明问题而发明的新词。古人要求腰要“活似车轮”或“车轴”,实则是指胯;“腰为主宰”,实则是“以腰胯为主宰”;所有的病症都要从腰腿求之,指的也是胯。理论上可将腰胯分开叙述,但转动时腰胯是一个整体,绝对不可分家。那种“腰转胯不转、腰先转胯后转”等等说法,绝对不可取。

      在技击中,并非所有的发力都要转换虚实,胯的旋转与松沉即是“化”又是“合”,合住即可“发”。“裆内自有弹簧力”,说的是两胯灵活转动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力。所谓的“丹田内转”、“劲由内换”,也是靠“胯根内抽”完成的,只是外形不动而已。两胯的松活练习,永无止境。

      周身放松两胯是关键,胯不松则周身不松,脚下无根;不会松胯则不会移动重心,身手分家,上下不随,练出拳来既不连贯也不圆活。“松胯”是习练太极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只要掌握了方法和多下功夫,任何人都能迈过这道坎,先掌握“收胯”,继而学会“松胯”,经过日久练习,胯自然松活自如。多在胯上做文章下功夫,比整天想“气”更有用。 mmexport1472523315981.jpg
mitaij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7
发表于 2016-9-14 08: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真是一篇理论于实践的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