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龙戈

太极拳书籍推荐——《太极拳浅说》(作者:徐致一)

[复制链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0: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合于重心原理之点 凡物皆有重心。或在物外,或在物内,或在物外随形体而变异。有稳与不稳及中立(即无稳与不稳)等三种区别。如第十图。

图10.jpg

       锥形体(甲)为稳之形势,因其重心垂线不易越出基点之外也;(乙)为不稳之形势,因其中心垂线微动之,即出于基点之外矣;(丙)为中立之形势,因其重心垂线无论如何移动,一经静止,可仍回基点之内也。故欲维持物之稳势须使基点扩大或重心下降,乃为一定不易之理。人之重心,在腹之下部,非利用外物外力,绝无降于极度或体外之可能。如走绳索者,每恃长杆(两端系重物)为助,即是此理。未练沉气之人,气多上浮,重心亦随之上升。若再加力于其上身部分,则愈成上重下轻之势。其重心垂线极易越出基点(如图(乙)),常有倾倒之虞。然沉气之功,虽能使重心下降,俾人体得较稳之形势,但人之两足所占之基点,前后广则左右窄,左右广则前后窄,如向其窄处击之,则重心垂线仍易越出基点也。可见技击之事仅恃重心下降,亦非至稳之道。太极拳应敌之时,一方既利用敌人反力以摇动敌人重心,为其先务(化劲之效即在此,说已见前)。一方对于自己之重心,则时时以变换方法使之稳定。并不以一味沉气为其不二法门。须知,太极拳之姿势,既以全身重量寄于一足,为其重要原则之一,是其重心垂线仅与一足有关,自不待言。其一足之基点,较之两足站,实者更为狭小,亦属不可掩之事实,以常理言,此等状况岂非反多倾倒之虞?然太极拳仍能不失其稳定之形势者,其故果何在哉?一言以蔽之,皆两足能变换虚实之功耳。所谓变换者,即一足不稳时,立将全身重量移于他足之上,使由不稳之形势,而复归于稳定之形势。易言之,即基点之地位时时随重心之变动而变动,使重心垂线一经静止,可另在一基点之内,而不受其原有之限制也(如图(丙))。前述走索之例,亦有无须长杆者,见者每以为异,其实即此种功夫登峰造极时,所同有之成绩,皆深合力学原理,而无丝毫神秘性者也。

       以上各端,凡有志技击者,非融会贯通不可。本书限于篇幅,只能述其大概。深以简略为歉,如有不易了解处,若能两人同阅,按图比拟,则其精妙处,或可于言外得之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04 11:28:38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2: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力学原理与重心相符合的方面 每个物体都有个重心,重心或在在物体内部,或者在物体外部,或者随着物体的形状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物体根据重心的三种情况有平衡、不平衡和随遇平衡三种状态。如第十图所示。

图10.jpg
     

      圆锥体(甲)为平衡的状态,因为重心的垂线不容易运动到基点(基底)之外;(乙)为不平衡状态,因为重心的垂线稍加移动就会到基点之外;(丙)为随遇平衡状态,因为其重心的垂线无论如何运动,一旦静止下来,就回到基点之内。因此,为了达到物体的平衡,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使基点(基底)扩大,二是使重心下降。人体的重心,在腹部的下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因为外力作用而造成特别大的偏移甚至达到身体外面。就像走钢丝的人,常常会手持长杆,而且两端用较长的绳子系上重物,就是让身体和长杆及重物形成一个整体,并且让这个整体的重心下降(甚至降到钢丝绳的下方)。没练习过沉气的人,体内的气往往是上浮的,重心也会随之上升。如果被人在身体上部施加压力,更容易形成上重下轻的势态。这时候重心的垂线就比较容易越出身体的基点(基底),如图(乙)所示,很容易倾倒。然而沉气的功夫,虽然能够使重心下降,使人体更为稳定,但是人的两脚所形成的基点,如果双脚左右开得大,前后就会小,反之亦然——如果前后左右都开很大,则会显得笨拙。如果被对手在小的方向上施加压力,就很容易使重心垂线超出基点范围。由此可见,在技击的时候,仅仅凭借使重心下降,很大达到特别稳定。太极拳在与对手交手的时候,一方面会利用对手的反力来摇动其重心,这是首要的事情(这是化劲的功夫,前面已经叙述过)。一方面则控制自己的重心,使之能够时时变换位置,达到稳定的效果。并不单单追求沉气这一个途径。要知道,太极拳的动作,很多时候将全身重心放在一个脚上面,这个时候重心的垂线就只于这个脚有关。一个脚作为基点,按说比两个脚作为基点,范围更为狭小。按照常理,应该是更容易倾倒,但是太极拳为什么仍然能够不失去稳定的身法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两脚之间能够不断的进行虚实变化。所谓的变化,就是当一个脚失去平衡的时候,立刻将全身的重量转移到另外一个脚上面去,重新恢复平衡。简单来讲,基点时时刻刻随重心变化而变化,使身法在任何时候,其重心垂线仍然在基点之内,如图(丙)所示。前面提到的走钢丝的例子,也有人不需要长杆的,观众都觉得很惊异,其实就是这种控制重心在双脚间转化的功夫非常纯熟的原因。这都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并没有丝毫的神秘性可言。

      以上的种种,有兴趣从事太极拳技击的人,一定要能够融会贯通才能够很好的加以运用。本书限于篇幅的原因,只能够讲述个大概。我本人也为此深表歉意,如果其中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如果能够两个人同时阅读,并且按照图中所示的来摸索交流,原理中的精妙之处,或许能够在言语之外获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04 12:09:29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0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既言各种拳术皆有特性,故其练法,当然各有不同。不得其法,必至事倍功半,自可断言。太极拳之练法,其关于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者,如本书第四、五章所述,已足供学者之参考,因不复论。本章系仅述行功时所应注意之各点,以补前文之不及耳。

      太极拳之练法,有单人练法与双人练法之别,兹分述其大概如左。      

      一、单人练法 单人练法者,即通俗所谓盘架子也。太极拳之架子,自始至终,约七十余式。而同式者居其一半,实只三十余式。此三十余式,初练时若分而习之,平均每日一式,一月必可蒇事。次月则按原有程序,联贯演习,亦以一月为期,当可尽其形似之功。第三月宜略知运用心气之法,庶可使内神外形渐渐相合,方为入门之初步。自此以后,如不习推手术,亦可按法自修。唯如有所得或有所蔽,仍宜时时向教师或先进之人请其证解,以免误入歧途,亦应知之一端也。至行功之法,第一式虽属预备姿势,亦不可轻视。站立之时,务须凝神一志,屏除杂念,佚其自觉心气已臻沉静,方可开始行第二式。此时谓之由静而动。既动之后,一切动作当纯以心意为主,不妄用力,为最重要之原则。

      《太极拳论》“凡此皆是意”句,十三势歌“势势存心揆用意”句及“意气君来骨肉臣”句,又《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句及“先在心后在身”句,已均明揭此旨,不难索解。唯初学之人,往往心知其意,而无由见诸实行,几成为不可免之通病。此其故不在不能用心,在不知用心之步骤及其方法耳。兹分为三步说明之。      

      (甲)轻灵 《太极拳论》第一句即说轻灵,可见轻灵为初步功夫,求轻灵之法最重要者为一“慢”字。若从快处着想,每易流于浮滑,不可不慎。譬如举手,由低处举至高处,切忌一举即起。盖一举即起,则意识之效用,仅及于动静两点,而动静两点之间,便不能时时皆有意识导动作以俱进矣。易言之,即意识忽有变动,则原有之动作,亦不能随意识以俱变也。故心想举手,必须手仅微微一动,便算一举,若无意识续示,即不再进,方可谓之真轻,由低处举至高处,须处处作无数一举想,而时时有随意变化之妙,方可谓之真灵。行功心解“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句,即指此而言也。

      (乙)贯串 贯串,有单式贯串与复式贯串之别。单式贯串可分为两端言之。            

            (子)上下相随 此系指外状而言,即手动时,腰腿脚均宜随之而动,最忌自相牵制,眼球虽不必过于

      转动,眼神则不可不时时贯注。《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句以下一段,及《行功心解》“一动无时不动”句,

      皆指此而言也。            

            (丑)内外相合 此系指调息功夫而言,人之呼吸,最与动作有关,故姿势之开合,当与呼吸之出入息

      息相通,方为合法。所谓呼吸者,非单指肺呼吸而言。须利用腹呼吸,方能尽其妙用。盖鼓荡丹田之气,

      本为修养精神之要诀。且与变换人体重心有密切之关系。尤为技击家之所必知。《太极拳论》“气宜鼓荡”

      句,及《行功心解》“以气运身”句,皆指此而言也。      

      复式贯串者,即由甲式换至乙式,其过度时之动作,须顺势进行,不可停顿。务使诸式之间,宛如以索贯珠,方为合法。太极拳一切动作,俱成环形,即从此处得之。然此非单式贯串已有基础,决难圆转如意。学者幸勿躐等而进,是为至要,此第二步功夫也。

      (丙)虚静 此谓第三步功夫,乃太极拳最精微处,非稍有根抵者,殊难领会。盖上述轻灵与贯串二事,尚可从有形处着手,唯此则纯是用意不用力之功夫,当于无形中求之也。虚静者,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之谓也。初练时,势势揆其用意,是从实处练也。今当并此形迹而泯之,故谓之实中求虚。太极拳开式时,曰由静而动,收式时,曰由动而静。今则式式之中处处皆当作由动而静想,务使一切姿势,皆有动即是静,静即是动之意。故谓之动中求静。此种练法,与心理作用最有关系,本书第四章足供参考,学者可自求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07 08:21:32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9: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既然提到各种武术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各自的练法,当然会有所不同。如果没有掌握要领的练习,必然会事倍功半,不用多说。太极拳的练法,在心理学和生理方面的要领,在本书的第四、第五章中有具体讲述,足够读者用来参考,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章主要讲述太极拳行功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要点,以此来补充前面的不足。

      太极拳的练法,分为单人练法和双人练法,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单人练法 单人练法就是一般我们说的盘架子,套路练习。太极拳的套路,从开始到结束,一般为七十多个动作。其中重复的动作大概有一半,实际上只有三十多个单式。这样三十多个单式,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平均每天学习一个单式,大概一个月可以学完。第二个月,则按照套路顺序连贯起来练习,再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可以达到拳架看起来过得去。第三个月,应该粗略的用意识加以引导,渐渐使身体能够与意识很好的配合,这样才能够算作初步入门。此时起,如果不另外学习推手,则可以自行联系套路。只是在对拳架内涵有所领悟或者产生滞碍的时候,需要向老师或者前辈请教正确的方向,以免误入歧途,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套路的练习,第一式虽然是预备式,但不可以轻视,站立的时候,一定要神气内敛,摒除杂念,等到自己感觉到心气平和、沉静的时候,才可以开始下一个动作。这个时候称其为太极的由静而动。启动了之后,一切的动作都应当以心意为主导,不可以妄加用力,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太极拳论》中“凡此皆是意”一句,《十三势歌》中”“势势存心揆用意”一句,以及“意气君来骨肉臣”一句,还有《行功心解》中“以心行气”一句和“先在心后在身”一句,都是为了说明这样的宗旨,不难领会。只是初学者,往往心里明白,但在具体动作之中,就做不到了,这几乎是初学太极拳的通病。其原因主要不在于没办法用心意引导,而是没有掌握用心意引导的步骤和方法。下面分为三个步骤加以说明。

      (甲)轻灵 《太极拳论》第一句就提到轻灵,可见轻灵的重要性,想要追求轻灵,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慢”。如果动作快了,往往会造成一带而过,不容易掌握其中的内涵,一定要慎重。以举手为例,从低处举到高处,不应该一举即起。因为一举即起,意识的引导,仅仅在起点和终点的时候发挥了效用,在这之间,不能够达到时刻有意识的引导。简单来讲,应该是意识稍有变动,动作就随着改变。因此心里想着举手,手微微一动,就算是一个举的动作完成了,如果意识没有继续示意,便停止,这样才是真正的“轻”,手从低处举到高处,应该分解成许多个小的举动,并且每个时间点上都可以随意的加以变化,这样才能叫做“灵”。《行功心解》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一句,就是指这个内容而言。

      (乙)贯串 贯串有单式的贯串和式与式的贯串。单式的贯串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讲解。

            (子)上下相随 这里是对身体的外在形状而言,即在手动的时候,腰腿脚都要一同的运动,最忌讳相

      互牵制,眼球虽然不必过分的运动,但眼神需要时刻加以贯注。《太极拳论》“其根在脚”一句后面的一段,

      以及《行功心解》“一动无有不动”一句,都是指这个要求而言。

            (丑)内外相合 这是在指调息的功夫来说,人的呼吸,与动作直接相关,因此动作的开合,常常与呼

      吸的呼入、呼出相关,这样才符合要求。呼吸呢,不单单讲肺的呼吸,需要在练拳过程中形成腹式呼吸,才

      能够更好的体会太极拳的妙处。丹田鼓荡的气息,是用来修养精神的,同时其与人体重心的转换也有很密切

      的关系,喜欢技击的人也一定要知道。《太极拳论》中“气益鼓荡”一句,《行功心解》中“以气运身”一句,

      都是讲的这个内容。

      式与式之间的贯串,主要要注意过度时的动作,需要顺势进行,不可以停滞下来。务必使各式之间,犹如用绳索穿着一串珠子,才符合道理。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走环形,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这需要单式贯串已经纯熟,否则很难达到。初学者不可以好高骛远,基础没建立就贸然进阶。

      (丙)虚静 这是第三步的功夫,属于太极拳最精妙细微的地方,若非有一定基础,便难以领会。上面的第一二步轻灵与贯串的内容,还可以从外形上着手来加以领会,这个虚静的内容,纯粹属于“用意不用力”的功夫,需要在无形之中来体会。虚静的意涵,就是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意思。

      刚开始练的时候,每一个动作招式都要详细的揣摩其中的用途,就是从实处加以练习。这里需要忽略形体的痕迹,所以称其为实中求虚。太极拳起势,是由静而动,收势时,由动而静。这里要求每一招每一式中,处处都是由动而静,即动即静,务必使每一个招式,都有动即是静、静即是动的感觉。所以称为动中求静。这种练法,与心理作用非常有关系,本书第四章中有叙述,读者可以自行加以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07 09:33:37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4: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双人练法 双人练法即推手法,推手亦称打手,后附打手歌,即推手时应知之歌诀也。推手为练习技击之法,凡盘架子有基础者,推手时更可得其好处。盖太极拳之技击功夫,亦纯以运用心气为重要之原则也。

      推手之基本手法有八: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掤主上承,按主下抑,捋主退化,挤主近贴,採主顺取,挒主斜按,肘接肩靠则以济手法之不足,此其用法之大概也,附图卷首)。太极拳应敌时,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故太极拳实以无法为法。八法者,不过为初学说法而。学者切勿以已习八法,便谓懂劲。若不知此,是犹买椟还珠也。兹将练习懂劲之法,择要分述于左。

            (甲)不顶  不顶即毫不抵抗之意。盖谓无论敌劲大小,皆宜以走法化之也。初练之人,非大劲

      不走,皆是心中尚有抵抗之意。此病不除,则感觉必难练至极灵。《太极拳经》“一羽不能加”句,

      指感觉敏锐而言,皆由不顶而得之也。练不顶之法,首在用腰,腰有不足时,方可济之以步。若轻于

      用步,则腰之效用,反至减少,而身法亦大受其影响矣。

            (乙)不丢  不丢者,不离之谓也。太极拳粘劲与走劲(不顶即走劲也)并重,若一走即离,则

      不但敌劲无由感觉,且不能利用粘劲以收我顺人背之效矣。不丢之法,并非专用两手,须全身各处均

      能粘住敌劲,方为合法,练时不可不注意也。

            (丙)先求开展  此谓初练时之姿势,宜先从长大处下功夫,以扩充不丢不顶之限度。须俟功夫

      渐深,方可力求紧凑,盘架子亦当如是。盖由大处练至小处,虽小而实大,犹物质之结晶也。

            (丁)勿先动劲  先下手为强者,以快为胜者之说法也。太极拳则一反其意,以后下手为主。盖

      所以待敌之劲,而利用之也。此种以静待动之功夫,初学之人,常觉不惯,性急者尤难于自主,得之

      较为不易。练之之法,但在不问如何危险,须一意以不丢不顶应之耳。盖不丢不顶,则敌之弱点,我

      皆能知,知之而不迳击之,非强制不为功,久之,则自成习惯。而所用之劲,亦自有似松非松,将展

      未展之意境矣(语见《打手歌》)。有此意境,则应用之时,可无慌乱之弊,且能随意击敌,百无一

      失。其效用,殊未可以言语形容也。

            (戊)宜知变换  此言推手之道。初学时,固宜按法演习,若已纯熟,则亦不可死守成规。盖练

      被动自当兼练主动,方可竟其全功。故运劲须忽隐忽现,手法宜时虚时实,亦为习推手术者所应知之

      变换也。盘架子亦可参以此意,但非必要耳。

            (己)劲断意不断  太极拳以用意不用力为主,前文已言之矣。此言敌劲有不易粘随时,不可因

      劲断而完全脱离系关,须暗中用意思接应,以翼断而复连,此种功夫可称为无形之不丢不顶,亦即剑

      道中之合气术也。练之之法,在利用心理作用,久之自得。盖与虚静功夫同一途径焉。

      以上各项练法,从生理方面说,如:轻灵,可免妨害筋骨之弊;贯串,则合于平均发达之旨;虚静,为修养精神之妙法,与气血最有关系;开展,则有舒展筋骨之效;不丢不顶,则于皮肤有补助而无损害。皆本书第五章所未及,特附述于此,以供学者之研究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12 14:16:22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4: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浅说》这本书,已经粘贴了七章,主体上已经基本完成。第八章余意,为补充部分;第九章为附录,属于有关太极拳理论的精华荟萃。粘贴完成后,我会抽空再校验下,避免因为录入错误而影响阅读,甚或影响原书意旨。

      虽然较少的得到广大拳友的回帖反馈,但从关注的数量看,也得到了部分拳友的驻足。如果因此能够有人有些许获益,则不枉费时费力开贴推荐。

      第七章中提到了“后发制人”,和“四两拨千斤”一样,虽然难以得到所有人的完全认同,但我个人深以为然。只是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具体加以实践以证明之。同时,我也深信,不从此入手,很难领会太极的高深玄妙之处。或许有同道愿意在这方面努力加以实践,以佐证之。

      其他章节中,也有许多内容,帮我理清了练拳中的一些理论原理,令我受益。这也是我推荐此书的原因。

      当然,缘于个人水平有限和学拳途径不同,书中我也有个别地方,并不完全认同。如果有机会与前面提到令我受益的部分一并列举出来,并逐一加以研究、探讨,进而获得大家的帮助,指点一二,对我来说幸甚。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双人练法 双人练法就是指推手,也成为打手,在本书附录中的《打手歌》,就是推手时应该了解知道的歌诀。推手是练习技击的方法,如果拳架有一定的基础,推手时候更能显示出优势。因为太极拳的技击,也是主要运用心意为重要的原则。

      推手的基本手法有八种: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掤主要为向上承接对手的力,按主要为向下压制对手的力,捋主要是向后方以退的方式化掉对方的力,挤主要是双方靠近的时候用来粘贴对方,採主要是顺着对手的来势加以引导为我所用,挒主要是向斜上方向或者斜下方向的按,肘和靠是在补充手法变化的不足之处,以上为八种手法的大概用法)。

      太极拳应敌的时候,最胜妙的地方在于用虚静来对敌并且战胜对方。所以最终要练八法为无法,不法之法,纯以应敌变化为原则。八种手法,主要是为了引领初学者入门。学习太极拳的人,不可以因为学习了八种手法,就觉得自己是懂劲了。如果不能够了解这一点,便成为“买椟还珠”了。下面我将练习懂劲的方法,选择其中关键部分加以叙述。

            (甲)不顶   不顶就是丝毫不加以抵抗的意思。在应敌的时候无论对方的劲力大小,全部都用走化的方法

      加以应对。初学者,遇到较大的力的时候,才能够走化,这是因为意念之中还存在着抵抗的想法和习惯。这个

      问题不加以改变,在灵活方面很难练到真正的轻灵。《太极拳经》中有“一羽不能加”一句,就是指感觉异常敏

      锐,完全是因为习练不顶而达到的境界。练习不顶的办法,首先在于腰的松活转化,腰部转化难以达到效果的

      时候,才可以配合以步法。如果轻易的就使用步法来走化,腰部的作用,反而难以体现,并且身法也会受到相

      应的影响。

            (乙)不丢   不丢就是不脱离的意思。太极拳的粘劲和走劲(不顶就是走劲)同样重要,如果一走就脱离

      开了,不但对手的劲力无从感知,而且不能够利用粘劲来收到我顺人背的效果。不丢的要求,不仅仅在于两只

      手,需要全身各处都能够粘住对方的劲,才符合要求,练拳的时候一定要加以注意。

            (丙)先求开展   这是在讲练拳时的姿势,应该先从大处、舒展方面下功夫,以便延展不丢不顶的范围。

      需要等到功夫逐渐深厚,才可以尽量追求紧凑,套路练习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从大练到小,虽然小了但实际

      上还是舒展的,类似于物质的结晶体一样单纯缜密。

            (丁)勿先动劲   先下手为强,是追求以快为胜的人的说法。太极拳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后下手为主。

      因为要先了解对方的劲力情况而加以利用。这种以静制动的功夫,初学者往往不习惯,尤其性急的人更难以

      体会,想要练成就更加不容易。练习的方法,在于不论在如何危险的情况下,需要始终以不丢不顶来应对对

      方的劲。因为不丢不顶的时候,对方的弱点很容易的被我所掌握,虽然知道但不直接加以攻击,强行发力进

      攻很难真正领会太极拳的意涵,不丢不顶久而久之,则会形成习惯。同时,所用的劲,也要有似松非送、将

      展未展的意境在里面(见《打手歌》)。有这样的意境,在运用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慌乱的弊病,而且能够随

      意加以运用制敌,百无一失。其作用效果,实在是难以用语言的揭示其中的奥秘啊。

            (戊)宜知变换   这里主要讲推手的理论。刚开始学的时候,应该按照基本手法来演练,如果手法已经

      纯熟,就不应该继续死守规矩。练习的时候,要练习被动,但同时也应该练习主动,才能够全面加以掌握。

      因此在运劲的时候要忽隐忽现,手法要虚实结合,这也是练习推手应该知道的变换。套路的练习,也可以参

      考这个内容,但并不是一定要达到其中要求。

            (己)劲断意不断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前文已经讲到过了。意思是说,对手的劲力有些时候变换

      很快而不易粘随,不能因此而劲断后完全失去了和对手的粘贴,需要暗中用意念加以接应,并且期待断劲重

      新连贯起来,这种功夫可以成为无形中的不丢不顶,也类似见到中的合气道。训练的方法,在于利用心理的

      作用,时间久了就会掌握。与虚静的功夫训练方法差不多。

      以上各项练法,从生理方面来说,如:轻灵,可以避免对筋骨造成不好的影响;贯串,与平衡发展相符合;虚静,属于修养精神之妙法,和气血运行的调节也非常有关系;开展,有舒活、伸展筋骨的效果;不丢不顶,则对皮肤的锻炼有益而不会损害。这些都是本书第五章所未能够提及的,特别在此加以叙述,以便太极拳的习练者加以研究领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13 10:40:57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09: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或问:太极拳缘何名太极?

      予曰:太极者,阴阳未分之谓也。动之则分而为阴阳,静之则合而为太极。太极拳从修养方面说,须由动处向静处练,是犹阴阳之合而为太极也。从技击方面说,其虚实变化常蕴于内,而不形于外,是犹太极之阴阳未分也。故名太极。

      或问:太极拳于倦时练之,不惟不倦,反能忘倦,其故安在?

      予曰:凡人发倦,皆缘体内疲劳素留滞不散所致,休息有消除疲劳之效,固人人所知也,练太极拳无须用力,既不至增加疲劳,而其修养之法,则复以气体松静为主,实与休息同一功用,忘倦之效,其在斯欤!

      或问:盛暑练太极拳,据功深者言,能使遍体凉爽,有是理乎?

      予曰:此亦气体松静之效耳。盖气体松静,则皮肤、血管与全身肌肉,皆极舒展,能使汗腺分泌益臻顺遂,本最合于排泄体温之调节作用。而内部呼吸与循环两运动,又能藉丹田鼓荡之功,以增其传导与蒸发之力量,尤为生理上所应有之现象,故遍体有凉爽之感也。

      或问:太极拳既以意识为重,何以功深时,往往敌已跌出,而反有不自知者?

      予曰:此神经反射中枢之反射作用也。如睡中搔痒,见闪光而闭目,及皮肤、血管遇冷而自缩等,皆属反射作用。盖知觉神经所受之刺激,不达大脑皮质而迳由反射中枢命令运动神经,致生反射作用耳。谚云:熟能生巧。其故即在于此。

      或问:太极拳既主柔,何以《行功心解》有“运劲如百炼钢”一语?

      予曰:百炼钢应作柔而有弹性解,若作坚硬解,则失之矣。《行功心解》尚有“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句,即隐含柔而有弹性意,可为佐证也。

      或问:拳术由博返约,有五字决,曰:敬、紧、径、劲、切。太极拳亦有决乎?

      予曰:太极拳之要诀,在一切字,切即恰当之谓,其要素有二:一为时机,即不得其时则不击;一为力点,即不得其点亦不击。时与点合而为一,始可谓之恰当。能如是,则其他四字之义,亦尽在其中矣。故曰:太极拳,只一切字决耳。

      或问:静坐功主沉气,习之不慎,每易得肠疝等症,太极拳亦主沉气,不惧有流弊乎?

      予曰:沉气当徐徐行之,方为合法,若过于努力,本非所宜。太极拳一切以合于自然为主,原论有“气亦鼓荡”句,即不许硬压丹田也,能守此意,自何至有流弊哉?!

      或问:太极拳之动作,俱作环形,若应敌时,亦按环形发劲,岂非较直击为迂缓耶?

      予曰:环形动作者,皆化劲耳,非发劲也。太极拳以不先发劲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行功心解》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可见发劲固未许作环形也。

      或问:化劲之义?

      予曰:不顶为走劲,不丢为粘劲,走与粘合而用之,则曰化劲,走主退,属于阴,粘主进,属于阳。《太极拳经》“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句,盖即指化劲而言也。

      或问:敌人重心稳否,何由知之?

      予曰:凡人受击,或自己发劲击人,如无反力以止其身体之倾斜,则重心垂线必至越出基点,固定理使然也。太极拳用走劲者,即不予敌以丝毫反力,而使之不稳耳。用粘劲者,即不许敌由不稳而复归于稳耳。明乎此,则知敌之重心稳定与否,皆我主之,岂有不了如指掌者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15 09:16:30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6: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书接近尾声,感觉整个过程对自己的帮助最大。不但要一字一句的通过键盘敲入电脑,上传网络,发帖之后还要检查一遍,加上最初阅读此书,粗略算起来本书读了有4-5遍,尤其简释部分不单单阅读,还要认真体会其中的内涵。这一切都令我获益不小。或许因为自身水平有限,不能够充分开发书中内涵,但希望以此与广大拳友结缘,增进友谊,提升理论认识和修养。 太极拳,是要让人用脑思考内涵,用意识指导身体,用身体体会动作,用呼吸配合开合的运动。太极拳运动,文人学了会获得气概,莽人学了会提升修养,笨人学了会增进聪明,聪明人学了会坚强意志。真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化财富,以至于有同好可以因此契入修行道路,更是大善。 越是习练,越是觉得太极文化深不可测,奥妙无穷。而受益当然是与日俱增,所以更加有兴致日日不辍,以至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时常加以揣摩,以致忘我。估计很多拳友也都大致如此吧。所以,学拳会学成拳痴,大概就是如此了。 等此书贴完,我想把自己最近练拳的一些体会也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当然也希望各位前辈、老师、师兄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我会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548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0: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太极拳为什么取名为太极?

      答:太极,是指阴阳尚未分时的状态。动起来就分出有阴有阳,静下来又恢复为太极。太极拳在修养方面来说,需要从动开始练而体会动中有静,也就是阴阳相合为太极。从技击方面来说,虚实的变化时常是在体内转换,在外型上不留痕迹,也属于太极尚未分为阴阳的状态。因此取名为太极。

      问:在身体疲劳的时候练习太极拳,不单单不会增加疲劳,反而能够让人忘却疲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答:当人体发生疲劳的时候,都是由于身体内积聚了疲劳素而无法散开,通过休息能够消除疲劳,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练习太极拳,重在意识的主导,不须要很费力气,因此不至于增加疲劳,同时太极拳对于休养身体的要求,首要是体内的内气松静,实际上与休息属于同一个效果,练太极拳忘记疲劳的原因就在这里。(人体运动后身体疲劳,腰酸背痛,往往是由于肌肉运动中代谢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的乳酸所致,太极拳为有氧运动,即使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练拳,也不致于新增乳酸,而有利于加快新陈代谢,加快排除体内乳酸,因此有益于缓解疲劳。)

      问:炎热的夏天练太极拳,有功力深厚的人讲,能够使周身凉爽,有这样的道理么?

      答:这也是内气松静的效果。因为内气松静,身体的皮肤、血管以及全身的肌肉,都会非常舒展,进而使汗腺分泌更加的通畅,本来就最适合人体与外部环境交换热量,促进体温调节。同时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也能够借助丹田的鼓荡,帮助身体内热量的挥发,也是符合生理规律的,因此会造成周身凉爽。

      问:太极拳既然要求以意识为主导,为什么功力比较深厚的时候,往往对方被发出去,反而自己还没有感觉到?

      答:这是神经中枢的神经反射作用。就像睡梦中也可以挠痒,见到闪光会自然的闭眼,以及皮肤、血管遇冷的时候会自然收缩等等,都属于反射。当太极拳训练达到一定水平,训练次数累积到一定量之后,可以形成身体的自然反应,即条件反射,人体会对外力自然加以应对而不必经过大脑的指挥。谚语中说:熟能生巧。也就是这个道理。

      问:太极拳以柔为主,为什么《行功心解》中有“运劲“运劲如百炼钢”这样的说法?

      答:百炼钢应该解释为柔和而有弹性,如果解释为坚硬,就错了。《行功心解》里还有一句“极柔软然后极坚硬”,也是隐含着柔软而有弹性的意思,这句话可以作为佐证。

      问:武术由博杂到简约,有个五个字的秘诀,叫做:敬、紧、径、劲、切。太极拳是否也有这样的诀窍?

      答:太极拳的诀窍,在于一个“切”字,切就是恰当的意思,包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时机的恰当,时机不对则不发力击打对方;另一个为发力点,未达到合适的发力点则也不发力击打对方。时机和发力点都找到了,才可以称为是恰当。如果能够这样体会,其他的四个字的意涵,都包含在之中了。因此说太极拳只有一个“切”字作为秘诀。

      问:静坐的功夫,主张沉气,修习的不恰当,常常会造成肠胃不适,甚至疝气等病症,太极拳也主张沉气,不担心会有这样的弊病么?

      答:沉气应该缓慢的进行,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过于用意努力,原本就不适宜。太极拳练习时一切都要以合乎自然为要求,拳谱理论中有提到“气亦鼓荡”这样的句子,也是要求不能强迫压制丹田,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至于产生弊病。

      问:太极拳的动作都走环形,如果在对敌交手的时候,也按照环形来发劲,那不是比直接击打舍近求远么?

      答:做环形的动作,是用作化劲,并不是发劲。太极拳要求不先用力,如果遇到敌人来进攻,先以化劲来化开对方的劲,等到对方身形不稳的时候,再进行攻击。《行功心解》里面讲:“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由此可见,发劲的时候不是一定要求做环形的。

      问:化劲的意思?

      答:不顶是走劲,不丢是粘劲,走和粘结合起来用,就称为化劲。走是退,属于阴;粘是进,属于阳。《太极拳经》中“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一句,就是指化劲来说的。

      问:对方的重心是否稳固,如何知道?

      答:但凡人受到攻击,或者自己发劲进攻,如果没遇到对方的反作用力阻止身体的倾斜,身体重心的垂线往往会越出基点范围,这是基本的道理。太极拳运用走劲,就是不给对方丝毫的反作用力,使之身体不稳;用粘劲,是不让敌人由不稳的身法恢复为稳定的身法。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对方的重心稳定与否,都是由我来掌控,怎么会不如指掌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8-16 10:41:55编辑过]
小菜根香,寻其,谈何容易? 大道无言,应明理,当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学校    陈瑜太极网    中国武术协会网    全球功夫网    中国太极拳网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官方微博    瑞士陈炳太极院    北京陈炳太极院    美国陈炳太极院    智利陈炳太极院    意大利陈炳太极院    合肥陈炳太极院    厦门陈氏太极拳网    上海陈炳太极院    太极网    以色列陈炳太极院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