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helanlih

大家对马虹的拳架怎么看?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6-1 20: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照奎当年强低架的原因是对于那想出功夫的年轻来讲的,不是反对练高架。他是比较善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教拳的。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8

帖子

47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1
发表于 2006-6-1 20: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炳讲的不错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藏阴中,阴藏阳中.小架太极群40364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6-1 2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慕尼当年在发科祖的武馆中给发科老祖当过助教的。田秀臣有一定经济条件,所以常请发科老祖单独辅导的。张其林不清楚顾留馨搞地下工作。照丕公可是发科祖的本家侄子,又是徒弟,又有文化。众所周知,发科祖赴京教拳是他介绍的。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874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06-6-2 09: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代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是发科公的拳照架子也不是很低,和马虹老师二路比较还算是高架子了,看来陈家外传的架子是高架,发科先生传给照奎的是低架,不过现在又看见都文才传照奎的长拳和短拳还有李振华也传照奎的太极长拳108式,看来问题并不是仅架子高低这么简单,其实在顾\沈<陈式太极拳>一书中沈\顾\李剑华\李经悟\唐豪这些发科公的弟子都一直认为书中的一路\二路是发科公晚年所定,特别提到三换掌是发科公晚年的独创杰作,这本书起草于50年代末是60年代初出版的,当时照奎还健在并无异议,陈照丕35年出版<汇宗>的拳架一直到72年去世都无改变应该是老架无疑,所以根本就不存在83式低架"才是陈家家传密传正宗拳架"这种荒唐谬论,其实王文东说了一句话非常在理"过去的拳那有那么多的转换折叠,武术过去是要用于战争的,动作越简单越实用越好",大家看83式练法和心法可比74式复杂的多了,现在还有人想把陈太与丹道去联系,大家再看陈王廷<拳经总歌>陈长兴和陈鑫的拳论提到过丹道的东西吗?陈式太极拳过去就是武术应该是非常简单实用的搏击之术.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8

帖子

47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1
发表于 2006-6-4 16: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照奎与传统陈氏太极拳 陈瑜口述  侯志扬整理   陈发科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实,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当时,曾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大,体重逾百公斤,一次练习推手,先生命其捉住双臂,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其人已被原地弹起数尺跌坐在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帮为其砸断,可见先生功夫之精深。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隆,便无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外型上,精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处女,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而称之为"新架"。(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闻目濡,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本人又受过大都市的文化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够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学财富。   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一九六一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著书立说,发扬陈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被十年动乱化成了泡影。一九八零年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约拟出版陈氏太极拳新著,可是先生终因多年生活劳累颠簸,积劳成疾,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七日故于河南焦作。令人欣慰的是其徒马虹根据陈照奎先生的讲授和大量的笔记资料整理出版了《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先生的愿望得以实现,九泉之下可得一慰矣。   一九七三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先生学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所谓"新架",先生尽心传授,"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石家庄、上海等地的弟子先后成立了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为继承先生遗志,推动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照奎先生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世的代表人物,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继承和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其精湛的拳技和拳理为广大陈氏太极拳爱好者所推崇。今天,国家提倡和发扬民族宝贵的文化,太极拳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家乡人民为纪念陈照奎先生的功绩,激励后人,于今年四月五日在陈家沟立碑,以示缅怀之情,先生的弟子及海外友人二百多人聚集陈家沟,纷纷表示:缅怀大师遗志,为发展和推广陈氏太极拳而努力。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藏阴中,阴藏阳中.小架太极群40364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8

帖子

47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1
发表于 2006-6-4 16: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还是内外有别造成的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藏阴中,阴藏阳中.小架太极群40364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8

帖子

47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1
发表于 2006-6-4 16: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其林是焦作三张之一啊,也是陈照奎前辈的几个得意弟子之一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藏阴中,阴藏阳中.小架太极群40364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8

帖子

47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1
发表于 2006-6-4 17: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年所定是:指删除了一些缠绕动作而已,杰作不一定是所创啊,比如有一个形意拳名家号"半步崩拳无敌手",难道这一招一定是他所创吗,所以如命兄的这一观点还是有点问题的.如命兄可以再仔细观看那本太极拳全书中对中盘的说明,以及后面拳认论里还有一句话说"是以老架来说明的"但我回看架却不是这么回事,只是看到马老师,张老师才有所感悟.还有陈瑜老师的,除了中盘这一发劲其它是跟这几个人是一样的,这也是陈照奎前辈去的早后来他跟其他老师学过也不无关系以及个人所好不同造成的吧.当然练的怎么样是个人理解和风格的的原因.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藏阴中,阴藏阳中.小架太极群40364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8

帖子

47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1
发表于 2006-6-4 17: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炳 等级:城市猎人  财产:  经验:  魅力: 注册:2005-4-2 文章:1190 鉴定:保密 OICQ -------------------------------------------------------------------------------- 关于低架的问题不是什么罕见的。陈照奎自已一直是练低架的,他爸陈发科也是练低架的,他本人要求弟子们练低架,我的师父跟陈照奎学拳二十多年自六十年代初一直到陈照奎过世为止。他们也一直练的低架,根本不别扭的。陈照奎光在北京就有几个教拳场子,一教就是几十年,还有在上海体育馆教的学生。而在石家庄只阶段性的,据说是住在张志俊的家里两年。马虹先生应该是那个时候学的陈氏太极拳,大约是在七十年代中前期的样子吧。 马虹先生是在北京学拳的,后请他到家中三次,再有就是有去焦作几次,在81年时陈老前辈本想请马老师跟他一起去甘肃授拳的,但老前辈不幸走了,陈前辈有个姓程(好像是的)弟子的回忆录里有说明.并且马老前辈当初学拳开始时陈前辈并不喜欢的,后来马吃的起苦肯练才逐步改变了对马的看法,这才收为入室弟子的.回忆录里有说明.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藏阴中,阴藏阳中.小架太极群40364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6-5 08: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师父一直在北京生活工作学拳的。好象他没和马虹见过面,多年前马先生到无锡来教几个学生。我师父放出话希望师兄弟见个面,想尽一下地主之谊,结果马先生悄悄的来悄悄的走了。按理说马先生如果到北京学那么久我老师应该认识他的。比如陈小旺他们到冯志强家学拳我老师就见过。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