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四大名枪 枪为百兵之主,在枪术形成发展史中,明末清初是其昌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是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代名将俞大猷的绝世之作,被誉为武术经典的《剑经》正式刊行,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著名武术家吴殳所著的被后世誉为枪法大成的《手臂录》问世的120年间。这一历史阶段是冷兵器统治中国古代战争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军旅武艺与民间武艺自然结合,互补互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以俞大猷、戚继光、唐荆川、洪转、程冲斗、石电、吴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武术技击家和枪术家。他们独辟蹊径的武功技艺和大量武术名著,奠定了中国武术科学的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的良好基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武术文化的内涵。? 枪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尤为突出,享誉武林的四大名枪:杨家枪、少林枪、峨嵋枪、吴家枪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确立的。现仅就个人的多年考证与研究概述如下。?
一、杨家枪 ? ? 杨家枪被武林公认为第一名枪,传说始于宋代,但何人何时所创,均无定论,有待考证。但是杨家枪是明清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枪术流派,确是有据可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中指出:“杨家枪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天下咸尚之。”俞大猷在《剑经》中也说“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吴殳在《手臂录》中进一 步指出,“杨家枪,学之易,用之利,大有益于行阵”。?
从以上引证明显看出杨家枪早在明清两代就已享誉武林,受到尊崇。杨家枪能名垂古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较早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枪法理论和精妙实用的枪法体系,正如《纪效新书》所曰:“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杨家枪的主要内容是:八母、六合、二十四枪势。?
八母:拦拿提撸颠缠还圈。它们是八种基本枪法,是形成杨家枪技术与技法体系的骨干与核心。六合:一接、二进、三拿、四缠、五拦、六直。六合是杨家枪法对扎攻防的六项基本法则。二十四枪势是杨家枪的枪法组合套路,是现存最早的枪术套路。它由夜叉探海、四夷宾服、指南针、十面埋伏、青龙献爪、美人认针等二十四势组成。 ? 杨家枪技击战术以“快”为主,注重虚实兼备,刚柔相济,如:“枪是伏腰锁,先扎手和脚。疾上又加疾,扎了还嫌迟。”(《纪效新书》),“锐进不可挡,速退不能及。” (何良臣《阵纪》)。?
正因为杨家枪法系统完整,精妙实用,它才能驰名于天下,人们竞相学习、使用、发展它,进而从杨家枪中派生出马家枪法和沙家竿子。这两种枪法的创立,不仅丰富了中国枪术体系的内容,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杨家枪在武林中的魁首地位。?
马家枪出于杨家枪而参以击打,即枪棍合一,特点是“枪为神骨而棍为皮肉”。马家枪 ,长九尺七寸,属短枪、硬枪。枪法风格:身短而法奥,其势紧密而迅疾,其用在手,身如轻风随云,手如青蛇渡水。 枪法技术体系以二十四枪势为主。?
沙家竿子,枪制:枪长二丈四尺,头重腰软。枪法技术体系:仅占马家枪的十分之二。风格特点:沙家竿子之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乃合而一。其势阔大而迅疾,其用在足,腾挪进退,身如电光击石。? 二,少林枪法 ? 少林寺以棍法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各枪之精华,融会贯通,创出以枪为主,兼用棍法,枪棍合一,刚柔兼施,风格独特的少林枪法。因少林枪法系统合理,精妙实用,理明法备,受到武林人士的珍视,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少林枪系主要由洪转梦绿堂枪法和程冲斗枪法组成。 梦绿堂枪法是少林寺第一代枪法,它由少林寺武僧洪转大师所创。吴殳在《手臂录》中曰:“少林僧洪转,彼家堂头也,所著《梦绿堂枪书》有八母、六妙、五要、三奇之法 。”他又曰:“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变也,三奇巧也。尽此诸法,枪可以贯诸艺矣。”?
少林八母枪:封、闭、提、掳、拦、拿、还、缠。 八母是少林枪法中的八种基本枪法。枪法变幻虽多,但离不开这八母枪的攻防范畴,诸法由此而生,故称之为本。 ? 六妙:一截、二进、三乱、四定、五斜、六直。?六妙是六种对枪技击战术和技击诀要,是枪法之用。五要:一圈、二串、三排、四压、五扎。?
五要讲的是枪法精妙运用,技击变化之理,故称之为变。三奇:一软、二闪、三赚。三奇是对枪技击中战术与技法在具体实施中刚柔强弱,斜闪悠回之技巧诀要,故称为巧。
总之,洪转所创梦绿堂枪法达到了“理明法备,精妙实用”,堪称少林枪法之“鼻祖” ,具有历史和实用价值。吴殳赞为“尽此诸法,枪可以贯诸艺矣”,实不为过。?
在少林枪法的形成发展历史中,安徽休宁人程冲斗,功不可没。?
程冲斗(1561—?)少年好武,家资丰厚,为得真艺,凡闻名师,不远千里,挟资往而求之。曾在少林寺学艺达十年之久,得高僧洪转、洪纪真传。后又得河南李克复枪技。其枪棍俱精,卓然成家。其枪法技艺,独造妙境,当时风行海内,享有盛誉 。明天启元年(1621年),他完成《耕余剩技》一书,时年60岁。这是继戚光《纪效新书》之后,又一部较为完备的武术专著,对后世的武术发展影响极大。《耕余剩技》中的《长枪法选》和《手臂录》中的《程冲斗十六枪势》是继洪转《梦绿堂枪书》之后,研究少林枪法的宝贵资料。?
应当明确指出的是程冲斗是中国枪术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改革创新家。其主要贡献是在洪转所创少林枪法的基础上突出了以力度见长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的特点,从而使力度与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了少林枪法的整体技击威力和实用技击价值,进入“ 大而不笨,巧而不浮,精妙实用,刚柔兼备”的上乘阶段。仅从程冲斗大力提倡的“崩枪法”就可看出程冲斗在枪术上的高深造诣与远见卓识。仅《程冲斗十六枪势》中就载有七种崩枪法,它们是霸王上弓、铁牛耕地、崩靠、活崩对 、死崩对、活崩退、翻身崩退,它们包括了现代枪术中的定步崩枪,活步崩枪、转体崩枪,上中下三路崩枪法尽涵其中。?
现代武术中不论是规定枪术套路还是传统枪术流派,崩枪都是必备的枪法。但在数百年前,程氏为此却遭到强烈的非议,清代枪术家吴殳在《手臂录》中说:“敬岩、真如从无崩字,竿子腰软则有之,冲斗盖棍法耳,活崩对以下五法,皆棍中之法,用于枪,大误人矣。”?
其实程冲斗枪法是集前人之大成,他认为大枪,身长及远,体重力猛,大劈猛崩硬扎是大枪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也是大枪称霸武林的特殊技能。他经多年的潜心研究,明确提出:“制胜之方其要亦惟以中平为主,虽有擒拿勾捉等法,深思临敌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长枪法选》)这决不像吴殳在《手臂录》中所说的“冲斗自取其性之所近,专抽少林刚猛之法以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