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19|回复: 7

每周一议:何为懂劲?听劲和懂劲有和区别和联系?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91

帖子

12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1
发表于 2006-11-13 1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劲,是太极拳及推手中的专用术语。听劲,是双重之意,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是由练拳和推手工夫的深浅所决定的。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意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 懂劲是太极拳推手劲法术语,指辩证地运用劲法变化规律于克敌制胜的能力。王宗岳《太极拳论》:"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以听劲为基础。运用时,先通过听劲察知对方动作的来路去向和劲力大小,随以对立而互生的帖走动作来应答对方。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指出,获得太极拳成就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由此可知,“懂劲”在太极拳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懂劲才能因人所动,随屈就伸。因此,太极拳法将用感觉察觉对方动作的轻、重、快、慢及劲源动向,称为“听劲”。了解到对方的劲力情况,恰当地作出判断,并根据对方的动向和企图,制定出攻防方案,而制敌于未动之先,称为 “懂劲”。 太极拳法要求通过粘走达到懂劲。拳论指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对方用刚强的劲力进攻时,我用圆弧动作来承接,既改变其劲力方向,又不为对方所制,称之为走。这就是化敌之劲,以柔克刚。粘即是制。只有我顺人背,才可以制人。我得机得势,对方失机失势,我处于主动的地位,这就是顺。反之,机势有利于对方而不利于我,我处于被动,这就是背。我顺人背的机会和形势,是通过沾连粘随的感觉而加以判断的,也称之为粘。使用粘劲,应尽量掌握对方动作与劲力的运行过程。只要与对方沾接,就顺其势而迎就,因其动而屈而伸旋转,用走劲来调整自己的平衡,并探测对方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在粘走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将会使对方的劲力不能达到目标继续前进,或者中止其劲力而后撤,如此,都将改变其重心位置,为我破坏其平衡创造条件。以上所述,没有强调任何力大手快之处,完全是通过粘走达到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弱制强,其中关键在于“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通过粘走达到“知己知彼”,因势利导,深化懂劲之内涵。 听劲要有定量概念,才能助于懂劲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符合客观情况的攻防方案。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力学上通常用矢量来表示力。要想了解一个力,首先须与此力接触,才能感觉到它的大小和方向,否则是主观上臆想和推测。所以听劲要听着力点的劲,“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李亦 畲 《五字诀》),而不是听别处。掌握对方劲力的虚实变化,最重要的关键是着力点,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着力点上,务求精确地获取此处劲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听劲来了解对方的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一是尽量增长对方的劲力作用过程;二是尽量增加自己的劲力的敏感程度。太极拳法规定采取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以增长对劲力的敏感;采取由圆弧向直线转化,以完成由防御向进攻转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3 15:11: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91

帖子

12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0: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劲论/王西安

懂劲,是太极拳推手中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所谓懂劲,就是在运动中能够辨别出对方劲的虚实、刚柔、快慢、长短、缓急、方向、曲直、大小、落点以及可能的变化,并且能够把握好节奏、时机,使引、化、拿、发恰到好出,克敌制胜。

    懂劲,使建立在听劲基础上的,能听出彼劲,才能懂劲,如不能听出彼劲,即不能懂劲。所以初学者对于懂劲甚感困难,意识难以做到,只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勤学苦练和细心揣摩,并有名师给予指点,才能逐步悟到懂劲。所以手在未能懂劲之前,推手就容易犯僵、直、丢、顶之病。待懂劲后,在推手中又会犯争强好胜之弊,此时要注意克服训练中35病,即:抽、拔、遮、架、磕、猛、躲、闪、侵、凌、斩、搂、搓、欺、压、挂、离、赚、拨、推、混、硬、排、挡、挺、霸、腾、击、直、实、钩、按、掤、抵、滚。否则,即使侥幸取胜,也并非真正达到了懂劲的阶段。

    所谓病,是在推手中脱离了中正圆活,背离了沾、粘、连、随之原则,故曰病手,病身。

    懂劲也是对推手及练拳的方位、角度及功夫好快的大检验,练拳时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推手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合劲别,能否在交手中运用自如,在推手中能否做到沾、粘、连、随,搭手便知其拳艺和功夫如何。所以说招势是方法、途径,八法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途径及手段,目的势归结到抓、拿、摔、化、打、腾、闪、折、空、活,兼施并用,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打”字。

    中华武术门类繁多,无一不独具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太极拳是其中的重要门派之一,所以懂劲不能只限于推手,和其他武术一样,同样适用于自由搏击合交手散打,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面目和实用价值。推手是以沾、粘、连、随懂劲为准则的实战训练形式,散打交手也同样不能离开上述四字的懂劲原则,无非散打是技艺升华到相当阶段后,摆脱推手这一训练形式,而成为实战交手散打这一实用形态罢了。但它还必须合乎规矩绳墨,这就是太极拳及散手的辨证统一关系。有些人不了解太极拳,把太极拳看成是女子健身,老弱病残及文人,书生疗病消遣的无实战用处的体操, 那是十分错误的。

    陈氏第十四代著名太极拳家陈长兴在《太极拳歌诀》中云:“放纵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扳冽横采也难敌,钩掤逼拦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这首歌明确指出,“纵”是前进之意,“放”是打击之意,“屈”是合之意,“伸”是展之意。这就是说,无论在前进击打,或屈合开展时都应做到知己知彼,随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此既有沾、粘、连、随,听劲懂劲之意。第二句时说双方互靠缠绕时即以连随应之,这里“依”就是随从,舍己从人之意。第三、四、五句都时太极拳散手法,所以从歌诀中决可以看到太极拳不是单纯的推手,而时推散兼宜的博大精深的实用武术。正如前面所述,推手是训练前期为了避免伤害事故而采取的实战训练方式,交手散打是实战搏击的运用形态。只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先进的武器出现后,武术相应演变成了技击体育。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太极拳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健身、防身、自卫,在推手四要和懂劲基础上,对太极散手也进行了同步练习。只有这样,既懂得推手,也懂得散手,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常言道:“多练能生巧”,“苦学入灵境”,要想真正达到懂劲,除了名师指点,还需与对象切磋,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多下功夫。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到阶级神明。”这说明首先要练习招法,达到招熟能生巧以后,才能渐渐明白各种劲的运动规律,懂得了各种劲的运动规律,采能愈练愈精,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这说明招熟——懂劲——神明是三个阶段,懂劲只是中级阶段,只有达到神明阶段后,无论是身体哪一个部位,一经与他人肌肤毫毛接触,就敏锐的觉察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轻重虚实,刚柔顺逆,直横方圆,高低左右等变化,并沾着对方使之不能逃脱,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顺人之势,化人之劲,借人之力,还力于人,使自己在运动中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演练者一定要循规蹈矩,不急不燥,由招熟而懂劲,至于阶级神明,那是穷毕生精力,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91

帖子

12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劲阶段暗劲的训练方法

作者:王西安

懂劲阶段是陈式太极拳练习的第二阶段。所谓懂劲是指练习者能懂得驾驭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并通过运气达到气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的效果。
    
    由于第一阶段的放松训练,练习者的僵劲开始变得柔顺。柔劲轻灵、柔活、敏捷、精巧、活脱,以内气运行,在外形上不易直接观感,故称为暗劲。如果说第一阶段主要是外形引内气,第二阶段则是以内气催外形,形、气之间逐步达到完美的结合。内气不动,外形截然不动,内气若行,外形顿时大做,随气而动。因此,懂劲阶段的训练已不再是简单的练习太极拳套路,而是在套路的基础上,着重以气催形,培养内力。
    
    练习太极内力的方法很多,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活气功,融中国古代引导、吐纳术于一身,博大精深,奇妙无穷。大家可以练习一下对训练太极内力很有效的缠丝桩采气法。
    
    缠丝桩采气法预备式为:演练者保持身体中正,凝气定神,外显安逸,内固精神,若欲柔中练刚,最好面北而立。要求演练者头额正直,百会穴向上虚领,双唇微合,牙齿轻切,舌尖略抵上腭,鼻孔自然呼吸,下额稍稍内收,两眼自然闭合,两耳贯注,精神集中,颈部自然竖立,两臂放松下沉,含胸松腹,束肋塌腰,两腿间自然留隙。双手手心向里,拇指内含,其余四指微微并拢,小指内合与拇指相呼应,指尖略有外翻之意,使掌心成窝状,与两腿相贴。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脚跟内合,脚尖略微外撇,十趾微抓地。
    
    缠丝桩采气法第一动:放松右胯,右膝向里微扣,身体微微下蹲,同时重心慢慢移至右侧单腿。然后,再放松左大腿肌肉,轻轻提起左膝,带动左足离地,向西北角即演练者左前方,与身体前方中心线成45度开步,步幅约90厘米(具体大小要因人身材高低而定)。开出之步,以左脚后跟先着地,将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上,将脚掌踏平,实落于地。在重心移动同时,将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向身体前方绷出,两手掌心向外,小指朝上,大拇指向下,做成捋状。之后吸气,双手由外向内朝下捋,逐渐在捋的过程中握掌变拳抓气,向身体右侧自上而下做螺旋缠丝引进动作。然后,右拳拳心向下,左拳拳心朝后,将重心缓缓移至右腿,在意念中用眼和肚脐一齐将气物吸入体内,此时肚脐、命门有合拍之感,在内收的过程中两眼微闭。
    
    缠丝桩采气法第二动:演练者将右胯继续放松,向下蹲体,双拳继续向右后方引入,当左拳引至右腿内侧时,双拳变掌;同时呼气,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朝内,自右下方走上弧向左前上方绷出呼气。绷此时,眼晴随之慢慢睁开,肚脐和命门有气外放之感,掌心仍然向内,重心在绷出的同时移至左前腿上。左腿膝盖保持竖直,既不能前栽,又不能左右摇摆。以上缠丝桩采气法引入绷出动作,要求往返达36次,而且左右相同。右腿开步法要领可以参照前两动左腿开步法。
    
    缠丝桩采代法第三动:当演练者做完右侧引进绷出动作之后,在最后一次将双拳运至身体中线时,双拳变掌,收回右腿,落地与肩同宽,吸气并将双手向身体两侧分开,慢慢向上升起,高于肩时双手做抱头状,自两耳后向前略推,呼气随即将双手往下平按,掌心向下。双手运至身体两胯外侧之后,吸气,将双手继续由下向上向身体两侧平伸,再抱头前惟,呼气下按。此时,演练者需将吸入之气沉入丹田,在丹田里与内气混合片刻,将下沉之浊气呼出,如此采气,往返六次。
    
    缠丝桩采气法第四动:当演练者采气六次之后,将双手交合。男子左手在里,右手于外,女子右手于里,左手于外。两手叠合,轻轻抚住丹田,做深长缓慢的吸气,同时将双手沿丹田外沿自下向上做圆周运转,以手引内气之运行。男子顺时针方向做,女子逆时针方向做。当双手运转至身体中线时,做深长缓慢的呼气动作。此时,身体重心随手之运动而在左右腿之间移动。如此动作,男子顺时针做36次,逆时针做24次;女子逆时针做36次,顺时针做24次。
    
    缠丝桩采气法第五动:当演练者完成上动之后,双手向外侧自然分开,然后轻轻向上直竖升起,合往头顶后,自上而下抓气,并变掌为拳,抓气下沉,使气填入丹田,动作重复九次。缠丝桩采气法第六动:上动完成后,演练者将双手掌心合拢,迅速摩擦,使手心发热,先在面部、眼郡、耳部、头顶反复轻搓,再将双手加速摩擦,使手心更为发热,于左右两臂和胸部轻搓数次。此动功能主要为促进毛细血管中血液的循环,使周身骨节处处开张,以巩固和增生内气。
    
    演练者掌握缠丝桩采气法后,还必须懂得如何因时、因地、因人去采气。
    
    要加快懂气阶段内气的生成,必须将行功采气练缠丝桩的具体时间同日、月、星、辰之变化规律相结合。因为人体内部带有宇宙生成至今的全部信息,犹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渠河海洋,交叉纵横分布于周身。并且全部具有一定的节律,只是由于其不显著而不为常人所觉察。在招熟阶段主要是训练明劲,学习套
路,以外形艺变来引动内气运行,自然也觉察不到宏观世界对于人体本身的影响。然而当进入内气已经初步形成并催发外形的懂劲阶段时,已经和天地、阴阳二气有着密切的配合,而自己不过没有细心揣摩领悟而已。进行缠丝桩采气训练应慎重观察目、月、星、辰的盈亏消长及四时大正的气候变化。
    
    练拳站桩,行功采气,实际是两者合一,以选择天地之正气,人气安定之时,最为有效。在日、月、星辰变化的宏观世界中,以日、月的变化对内气形成影响最为显著。若天气温和、日色晴朗之时,人体之中的血液滑润流畅,并且休内工气浮于体外,保护着肌肤毫毛,血容易泻,气容易引,行动采气,收效甚佳。若一旦天气寒冷,太阳阴暗无光之时,则人体之中的血液滞涩不畅,卫气也沉于体内,不保护外围。此时,阴气会极重,而阳气不能下降,阴阳二气不得互通,沉积于低气层的污浊空气不能上升,直接影响着练拳站桩的行功采气。这时行功采气,必然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是空间和太阳的变化对于练拳站性的影响。同样月亮的变化,对练拳站桩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当月亮初升的时候,人体内气血运行流畅,卫气也就畅通,若练拳站桩行功采气,就有收效,当月亮正圆的时候,人体内血气十分充实,肌肉坚强,苦练拳站桩行动采气,其收效自然更好;当月亮只是一个轮廓悬挂天空,无有光芒时,人体肌肉力量减弱,经络空虚,卫气也随月变而虚,身体内十分空虚,精神萎靡不振,苦练拳行动采气,便不会有什么大的收效。
    
    太极《拳论》说,拳在练,气在养;培本元,调阴阳;功夫至,体质强,显身手,俱飞扬。演练者在不断地进行缠丝桩采气的同时,还要进行混元桩采气的训练。
    
    首先,演练者将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腿屈膝略蹲,头顶要领,颈部竖直,腰脊正直,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松肩,松腰,松胯。两臂慢慢抬起与肩平,肘比肩略低,两手十指均张开微弯如抱球状,两手心相向,距离30厘米左右,双目自然睁开,平视远眺一定的目标,自然地呼吸。
    
    初练之时,演练者可先坚持几分钟,然后逐步把时间增到半小时左右。身体素质好的站桩的姿势可以略低一些。
    
    当混元桩养气法练到10天左右时,演练者一开始站桩大小腿会酸痛,有肿胀之感,肌肉部分也会发生轻微的颤动。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无须去管它,演练者要一心一意地练下去。这时,肌肉的跳动会越发明显,并且大腿上的肌肉会发出有节奏感的抖动。但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由于肌肉耐劳能力和控制力的增强,跳动便会渐渐消失。若站桩继续下去,肌肉可能还会复跳,再接下去便又消失。周而复始,坚持下去,内气便自然巩固。这便是练混元桩养气法的训练步骤。
    
    太极《拳论》说,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这正是对缠丝劲之奇特功能的论述。所以,即使在第二阶段训练中,演练者不能达到一动一静俱混然的太极之境界,但也必须开始进行严格的缠丝劲训练,无论腰、裆、股、肱,一丝不苟。
    
    在陈武太极拳论中,四肢之运动,均以腰为主宰,是转动的轴心。而腰的轴心又在于腰脊,腰脊上之命门穴,又称精宫穴、竹枝穴、属累穴,位于第二腰椎棘实下凹陷之中,是人体全身重心之所在,起着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出入真气之源泉。腰脊直接控制着人体的左旋右转,并且使腰部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和技击上的要求,达到尽善尽美。所以演练者在练拳、站桩和推手之时,都要时时刻刻注意腰脊的枢纽作用。腰部的左旋右转,必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贯注的内劲由腰脊运达于四梢。
    
    若演练者腰部运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自身的平衡,也有助于内气的充足运转。但是演练者也必须注意到,作为轴心运动的腰部旋转,须松沉直立而有尺度地旋转,切不可摇摆失中,更不可幅度过大。腰轴若随意摇晃,必使中轴弯曲。中轴弯曲则又会造成演练者手足运动全无定向,运转不灵,发力不准。所以,须在中气能够适宜运行的范围内屈伸往来。腰轴若旋转无度,幅度失之过大,则使身体及四肢动作无力,推手交战之时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从而引火烧身,自食恶果。
    
    所谓裆部,指两胯之根部分,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如果胯部旋转不灵活,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
    
    灵活和重心、力点的交换迅速程度。腰裆的沉稳有力,关系着演练者整体力量和耐力的发挥。腰档劲之变换是调节动作的尺度,增强爆发力的关键。
    
    太极《拳论》说,太极是绷劲,动作走螺旋。太极拳缠丝劲的训练主要是演练者身体做螺旋式动作,内劲做螺旋式运转等方面的练习。太极拳中的弧线动作,是内劲作旋绕缠丝运转时的外每势之中掇裆开合,虚实变换,直接关系到演练者全身的灵形体现。绞转缠环,极为曲折,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运动路线上,进退曲伸,进行圆形动作,这正是陈武太极功法独创之所在。而在内劲运动上,源动于腰脊,旋转于腰脊,使内劲尽量缠丝般节节贯穿达于指尖、足尖四梢之处,此为陈式太极又一独到之处。太极拳的缠丝劲,从其运动规律上来分,不外乎顺缠、逆缠两种。
    
    所谓逆缠,即为动分,是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的程序是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并发劲。所谓顺缠,即为静合,是向心力。四梢劲收归丹田的程序是肩带肘,肘领手,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缠丝劲的训练,可使全身内外的肌肉、骨节、脏器、机能等参加活动,并进行攻防。
    
    所以,陈式太极拳中每个动作的开合实虚,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来构成的。正如太极《拳论》所说: "妙手一着一太极"。虽然此时演练者尚处于修炼"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中乘功夫阶段,但是务必于演练者内心之中树立一个追求的高目标,即处处皆太极。
    
    至于演练者内劲缠丝进行的轻重.快慢、刚柔、虚实等具体情况,应该是忽隐忽现的,须由演练者自己细心地体会,且要多做观摩,虚心求教于高手,多接受现身指导,只有多做钻研,方能逐步练好缠丝劲。
    
    总之,在暗劲阶段的训练中,演练者要尽最减少那些猛摔、猛打、猛起、猛落的断劲动作。演练套路时,速度也必须有快、慢.缓之分,并且要求做到快而不散,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周身放松,自然运行,完全处于意识指挥代写形的运动。使自身内气如九曲珠贯注于全身,无所不到,且由内向外通达于肌肤毫毛,使人观之外形,轻松柔活,活泼大方,但内含坚刚。
    
    因而,在暗劲阶段的训练中,演练者必须绝对克服身体各部分所产生的一切僵劲和拙力。无论手、眼、身、步等俱要内外协调一致,周身相随,节节贯通,使内气按照架势的需要,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做到局部不妄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
    
    在第二阶段训练中,演练者要注意到内三合的完成。所谓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于骨合。内三合完成之时,演练者自然会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这样方可做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总之,就是达到一静而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的中来功夫境界。
    
    但是,本阶段的练习对演练者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更严格了。必须处处解决矛盾,力达贯通,并把身体各部分调整到位,而且在训练时对内气运行做一定深度的体会。
    
    演练者必须清楚,第二阶段的训练不但要完成中圆功夫的修炼,而且要完成由中圆功夫向小圆功夫的过渡。在中圆功夫时,演练者的内气已较为充足,动作比较轻松自如,幅度大方适中,使内气与动作默契配合。练拳之时,演练者每一动作的一招一势,举手投足皆为意到、气到、形到,无处不有虚实,且又无处可见虚实。然而,这一切功夫的长进都与苦练是分不开的。
    
    懂劲阶段暗劲的训练完成之后,演练者会感到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脚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这一切均为内部有充足内气的体现。
    
    第二阶段初期,演练者内气虽然已经能够贯通,动作也比较协调,但是内气尚且薄弱,肌肉与内脏器官之间的配合仍不十分融洽。因此,当演练者推手或技击时,若遇到一般性的进攻,尚能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其实而击其虚,取得胜利。但一旦遇到劲敌,就会自感内气发虚,棚劲不足,左摇右晃,足步难以立牢,即使勉强向对方击去,也会因自己的内气刚性弱,力量不足且比较生硬、牵强而拖泥带水。
    
    但是,到了第二阶段中期之后,演练者经过艰苦的训练之后,逐渐克服了初期阶段所存在的弊端,体中之内劲十分充足,无论是意、气、身、手、足等变化也自然灵活,周身各部位攻防机敏,进可以攻人,退可以防己,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开合虚实随人之动而动。意在拳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动作渐小,落点愈准,威力更大,化劲容易,发劲利落。一旦演练者与他人交手,身体稍动,即可发人于外,自己却截然站立不动,重心稳如铁塔,牢不可撼。
    
    太极《拳论》说:太极拳法本阴阳,昼夜交往奥妙藏,不可同视一日月,得失俱在意彷徨。所以,练拳站桩行功采气,必须得顺应日月之变化。在天气寒凉之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在天气温暖之时,不可失去锻炼的良机。月亮初升之时,控制自己行功采气时间;月亮正圆之时,风清气静,要充分利用练功时间。若日隐晦暗之时,要求得而不可有所失,且影有长短之变,月光有虚盈之分,这是日、月等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有冷暖,在江海有潮汐,在空有风光,在物有消长,关系十分重大。懂气阶段的内气修炼,一定要顺应日、月变化。
    
    此外,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中国的远古文化中,久已存在着对生殖神崇拜的风俗。这种对生殖神的崇拜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古代哲学家正是丛男女性爱的交合过程中体验到了阴阳两性的范畴,,从而制定出了判断阴阳的标准,研究阴阳变化的规律。于是,他们制定和总结出了阴圆、阳方、阳泄阴收、阳能阴体、阳刚阴柔、阴阳对待、阴阳交感、阴阳交合、阴阳互补等一系列规律和理论。太极拳术本着阴阳自然等理论,明确地归划出了运用于动作之中的阴阳范围。太极拳动作中,将吸、合、虚、蓄、屈、退、起、仰、来、入、收、化、引、松等归类于阴,将呼、开、实、发、伸、进、落、俯、往、出、放、打、击、紧等归类于阳。然后古代哲学家根据雄不独处、雄不孤压之人性原理,又提出了物无阴阳,违背天理之说。于是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归属于阴阳两者的变化之中。太极拳创造之中原来就本着阴阳学说的原理,自然也得在懂劲阶段中进行阴阳之研究。
    
    太极《拳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太极求自然,顺时方归真。首先要把握春夏秋冬四时的阴阳变化,这是懂劲阶段训练所必须懂得的知识。《黄帝内经》讲,对于人体影响最大的变化,是昼夜的长短、月份的大小、春夏秋冬与二十四节气的回环。
    
    太极拳家对于阴阳在节令上的变化作用于人的能动性与中国古代道家及医学家对养生、保键功能的认识相同。他们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当春夏之时,渲染者可蓄养阳气;而当秋冬之时,则可蓄养阴气。如此,收效甚佳,在演练者习拳站桩的行功采气上想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大自然春夏之际外界阳盛,自然界万物处于生发盛长阶段,若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不长。所以,只有人体养阳气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适应。而秋冬之时,则大自然外界阴盛,自然界万物处于敛藏状态,若逆秋气则太阳不收,逆冬气则少阴不藏。所以只有人体养阴气方能与万物敛藏之势相适应。故此,太极拳理论中方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秋冬四时之变化为万物生命之根本,演练者只有顺应了生命发展的根本,才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相反,如果逆反了生命发展的根本,就必然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气,甚至走火入魔,神智不清。所以太极《拳论》说。能应四时方知万物。
    
    同时,一年之中,阴阳变化随着二十四节气的交替而转化;一日之中人体阴阳盛衰与昼夜日照、光热的周期变化相关。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节气,为一年之中阴阳变化最关键的时刻,即阴阳相挺,至阴至阳,是阴阳两气相交的枢机。
    
    总之,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月有大小,天分长短,各理阴阳。以一日而论,白天为阳,夜间为阴。白天又可分为午时之前与午时之后两部分,前半日阳光愈来愈强,为阳中之阳,后半日阳光愈来愈弱,为阳中之阴。黑夜也可分为两部分,子时之前,夜色与寒气愈来愈深沉,为阴中之阴,子时之后,夜色渐渐消退,晨曦缓缓来临,为阴中之阳。当此之时,大地寂静,万籁无声,空气清新。演练者若长偷天机,养己太和,时间愈久,功夫愈深,即可豁然贯穿,阶及神明。
    
    陈式太极拳懂劲阶段的训练主要就是调剂演练者所具阴阳两者之比例,以使之趋于平衡。但是,在大自然中,天与地分别属于万物之上下,阴与阳成为人体气血的相对属性,左与右,是阴与阳升降的道路;水与火,则成为阴与阳的象征,阴与阳的运动,并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成为万物产生的本始。阴阳所动,五行必相生相克,对金、木、水、火、土之功能也不可不察。
    
    太极《拳论》说,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从无极到太极,无极为体,本一无所有,而太极则以黑,白与阴阳相抉。精、气、神,生于先天,长于后养。并且精、气、神三者均有阴阳之分,且与金,木、水.火、土五形相应,关系甚为密切。精分阴阳,水为阴,金为阳,水与金合为一家,居于元精,是人体内的先天信息,也称原始信息。金则代表先天信息中可以被人类所认识的一部分。神分阴阳,阴为木,阳为火,木火合为一家,属于元神,是经过人脑加工后的先天信息或神识信息。木代表着人类大脑尚未开发利用的认识能力。气分阴阳,阳为戊,阴为己,合归为土,自成一家。因形象之缘,又以寒润下行为水象,阳热上炎为火象,生发柔和为木象,清肃坚劲为金象,长生之变为土象。将五行之生克归属于人体内精、气、神之变化,成为太极拳本始之一,节制相律。而中国古代道家发明的引导、吐纳等强身壮体、养生益寿之动法时,又将金、木、水、火,土五行比喻成人体五脏,并以此为主体,外应五方.五时、五气,内系五脏、五体、五官等五个功能活动系统,阐明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统一性。这一原理与太极拳之本又合归一道。
    
    于是,阴阳五行之变异便将人类的生命、身体素质、生衍之理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演练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太极拳这一高级活气功的动法长进及养生益寿纳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科学性更为增强。
    
    据五行生克之理,木生火,水克火,火形之人行功练拳时,宜春夏,不宜秋冬。应择东方而事。因为东方是风气生发的地方,风气产生木气,木为火之本,木气产生酸昧,酸味滋养肝气,肝气养筋,而筋又生心,肝又主于目。对于火形之人即能产生强功养生作用。
    
    火生土,木克土,士形之人在行功练拳时宜秋冬,不宜春夏,须择南方而事。演练者需视自身素质情况决定太极拳运动的正确方位。
    
    水生木,金克木,木形之人习武练拳时,宜春夏,不宜秋冬,以面北练拳为上。因为北方产生寒气,寒则生水,水则为木之本,水能生成咸昧,咸味滋着肾气,肾生骨髓,骨髓又可生肝,肾且又主宰耳。木形之人取水,则可成为生命延续力的源泉,与太极拳道合和而一。
    
    金生水,土克水,水形之人演练太极拳时,宜秋冬,不宜春夏,应适择面西方练拳。西方产生燥气,燥气生金,金则为水之本。金产生辛味,辛味又滋养肺气,肺气生皮毛,皮毛又能够生肾,肺又主宰鼻。水形之人取金而补济,可以息灭暴性,减少祸事滋生,于养生有益。
    
    土生金,火克金,金形之人演练太极拳时宜秋冬,不宜春夏,应择中央方位练拳。中央产生湿气,湿则可生土,土为金之本,土又可以产生甘昧,甘味养脾,脾则生肉,肉可生肺,脾又主口。演练者要明白其间生克之关系,自然能够适宜地进行调节,以保利除弊,强身键体,增强功力。五行相生逐其本,五形相克背其末。这是必须遵守的太极拳规则。顺者则昌,逆者则亡,讲的也正是此理。背本逐末地练功习拳是不会收到良好成效的,更不可能再向神明阶段跨进。
    
     五形生克关系虽对不同类型人进行习武练拳做出了一系列的方位要求,然而,它与太极拳从古至今所规定的面北起势并不矛盾,因为一个针对正在由下中乘功夫向上乘功夫迈进的演练者,另一个针对的则是初学太极拳的生手。对于一个太极拳学者来说,他周身都充满着一股咄咄逼人的刚劲,即阳盛阴衰,根本就无法按规矩完成太极拳动作,所以要以阴相济。北方生寒,寒则生水,水则主阴,假阴抑阳;使阴阳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逐浙趋于平衡,来磨灭先天所生之僵、拙、刚、笨之劲,从而产生出一种阴阳互交,刚柔相济的灵劲。在具体操练中要因地制宜,不可过于勉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91

帖子

12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0: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推手功夫训练之我见

作者:张生

太极拳大师王西安先生所书《陈式太极拳三三原理》中指出,演练陈式太极拳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三种劲别以及在不同阶段相应采取的三种演练方法和科学原理。具体指初学者招熟阶段以套路为主的明劲的演练方法,懂劲阶段以气催形暗劲的演练方法和神明阶段灵劲的演练方法三个部分。

  我认为王大师的“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的太极拳架训练方法在太极拳推手功夫层次的训练过程中同样适用。

  太极拳推手功夫由低到高分为“三层”:

  第一层,也就是第一阶段,或“下乘”功夫,主要体现在“招熟”。就是在掌握太极拳推手基本要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太极拳推手的各种“招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包含某种“招式”,明确理解动作的用法就叫“拆招”。招法的种类很多,变化无穷,学习太极拳推手,要从一招一式开始,而招法运用,贯穿着听,拿,发各种要领,明此便可逐渐了解太极拳的技击特点。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能做到不丢不顶,随屈就伸,柔化能力逐渐提高,亦可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这样的太极拳推手人才还不少。

  第二层,也就是第二阶段,即“中乘”功夫,主要体现在“懂劲”。就在“招熟”的基础上,逐渐了解太极拳推手的“劲法”。这是所谓的劲法,不光指棚,挤,捋,按,诸劲,而且综合其他要领,如听劲,化劲,黏劲,发劲,以及“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整体劲,加之阴阳,刚柔,虚实,动静,开合,进退,黏走,蓄发,曲直,屈伸等一系列对立关系,从而把“招法”融化于“劲法”之中。
 
  “懂劲”不能认为全是一种力量所在,而是对太极拳中劲的理解和运用,拳论曰:“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只有达到“懂劲”之时,明白阴阳相克之理,刚柔变化之妙,才能真正知道什么叫“太极”。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达此境界,就意不在“招”,也就是“无招胜有招”。这种“无”不是空无,而是更高层次的“有”,是“无穷无尽”,万法归一。可惜,到这个阶段的人并不多。

  第三层,也就是第三阶段,既“上乘”功夫,主要体现为“神明”。就是在“懂劲”的基础上,继续提练深造,至“登峰造极”地步,太极拳推手到“上乘”功夫,即为“体以神行”。表现为自然而然,随机应变。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立不现架,打不露形。浑身无处不太极,挨到何处何处发。可惜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更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91

帖子

12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0: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劲在太极拳的重要性

懂劲,就是懂得太极拳技击的力学原理及劲在运动中的辩证规律。

  杨澄甫先生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 、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单独建立起物理力学这一门科学,但太极拳却也不能不符合力学原理。所谓“懂劲”,在客观上也就是要求懂得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实际运用。然而在古代,这种朴素的力学原理一般是由老师口授心传,并依靠自己结合亲身的刻苦实践和默识揣摩得来的。迄至现代,早已有了物理力学这一门学科,而且人体运动力学这一分支学科也日臻完善。因此,在太极拳推手教学中也可联系实际具体运用。同时,懂劲义包含着要懂得劲在运动中的辩证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例如,推手运动中的粘和走,就是劲的一分为二,粘劲主前进制敌,走劲主后退化敌,这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各以其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一面相互对立,一面又相互联结,两者相反相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各自的对立面转化。因此在粘的时候要想到走,在走的时候要考虑粘;在刚中要寓柔,在柔中要有刚。既要认识到转化的必然性,又能主动地掌握和利用这种转化的规律,使之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粘即是走,走即足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当然,太极拳推手的矛盾运动不仪仅是粘走和刚柔等问题。“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辩证法中的矛盾符号,而矛盾是无时不存在、无物不有的。总的来说,也就是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来指导太极拳推}、散手等攻守运动,特别要重视军事哲学思想对拳学的指导意义。这样用哲学、力学来帮助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推手中劲的运动规律,就称之为“懂劲”。当然,不只是在口头上、理论上懂,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运动中做到。所以要想懂劲,师传和身体力行依然是头等重要的,因为“本本”上的理论再精湛,如不能运化到推手实践中去,那还是一纸空文。

  《太极拳论》说:“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在两百多年前所说的这句话,在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苦练获深功。”要真正达到懂劲的地步,除了良师的指授、益友的切磋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勤学苦练。

  《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明首先要熟习着法,达到熟能生巧以后,才能渐渐明白劲的各种运动规律。懂得了劲的各种运动规律以后,才能愈练愈精,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这说明“着熟——懂劲——神明”是三个阶段,懂劲还只能说是中级阶段,按照传统太极拳推手的一般锻炼方法,首先是遵循沾、粘、连、随等要点,熟悉着法并用听劲来作为懂劲的入门。

  然后在粘走之中逐渐学习知机识势,不犯双重的毛病和攻守时能够掌握顺势借力等等力学原理及其方法。这样练习纯熟以后,不论对方肢体的哪一部位,一经与我肢体着力,我就能立即感觉到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轻重虚实、刚柔顺逆、直横方圆、高低左右、长短隐现等等变化。也就是全面地掌握了对方劲力运动的各种要素,既能粘着对方肢体使之不易逃脱,义能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并还力于人,使自己 在”被动运动“中如终居于主动地位,这就算懂劲了。太极拳推手竞技的取胜之道,不外乎:善于化劲而不犯双重,才能自立于不败之地;在不犯双重的条件下,善于顺势 借力、伺隙而发,就能取胜。

  所以,要达到懂劲地步,自也离不开把”善化善发“当作造诣精深的目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91

帖子

12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听劲、懂劲---钟振山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指出,获得太极拳法成就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由此可知,“懂劲”在太极拳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懂劲才能因人所动,随屈就伸。因此,太极拳法将用感觉察觉对方动作的轻、重、快、慢及劲源动向,称为“听劲”。了解到对方的劲力情况,恰当地作出判断,并根据对方的动向和企图,制定出攻防方案,而制敌于未动之先,称为“懂劲”。


  太极拳法要求通过粘走达到懂劲。拳论指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对方用刚强的劲力进攻时,我用圆弧动作来承接,既改变其劲力方向,又不为对方所制,称之为走。这就是化敌之劲,以柔克刚。粘即是制。只有我顺人背,才可以制人。我得机得势,对方失机失势,我处于主动的地位,这就是顺。反之,机势有利于对方而不利于我,我处于被动,这就是背。我顺人背的机会和形势,是通过沾连粘随的感觉而加以判断的,也称之为粘。

使用粘劲,应尽量掌握对方动作与劲力的运行过程。只要与对方沾接,就顺其势而迎就,因其动而屈伸旋转,用走劲来调整自己的平衡,并探测对方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在粘走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将会使对方的劲力不能达到目标继续前进,或者中止其劲力而后撤,如此,都将改变其重心位置,为我破坏其干平衡创造条件。以上所述,没有强调任何力大手快之处,完全是通过粘去达到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弱制强,其中关键在于“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通过粘走达到“知己知彼”,因势利导,深化懂劲之内涵。


  听劲要有定量概念,才有助于懂劲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符合客观情况的攻防方案。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力学上通常用矢量来表示力。要想了解一个力,首先须与此力接触,才能感觉到它的大小和方向,否则是主观上臆想和推测。所以听劲要听着力点的劲力,“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李亦畲《五字诀》),而不是听别处。掌握对方劲力的虚实变化,最重要的关键是着力点,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着力点上,务求精确地获取此处劲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听劲来了解对方的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一是尽量增长对方的劲力作用过程;二是尽量增加自己对劲力的敏感程度。太极拳法规定采取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以增长对劲力的敏感;采取由圆弧向直线转化,以完成由防御向进攻转化。


  太极拳法要求灵活,指的是人体的转动和滚动,以及凹凸的虚实变化。转动主要指腰部左右旋转,滚动则指腕、臂、肘、膊的翻掷。转动和滚动也是圆弧运动,使对方着力点沿圆弧轨迹转移以致劲力失去作用。凹凸变化实际是直线运动,使对方着力点作直线进退。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针对具体情况,使进攻的劲力落空,破坏其进攻计划。遇劲即化,或转滚,或进退,不为敌力所困才是灵活。


  太极拳法广泛使用转动,先顺转以化敌劲,再逆转以击敌身。掤、捋、挤、按必须贯彻以腰为轴的转动;采、挒、肘、靠则不仅用腰,还要结合步法虚实转换来完成各种转动。例如对方用大力作用我时,只要着力点不落在通过重心的中垂线上,就可以用腰的转动,化除对方的劲力而保持自身的平衡。由于我身体的转动,着力点必然随对方劲力在空间内位移,而不能直接作用于我的重心。着力点的位移,能使对方的劲力落空,身体腾虚。我则根据其失重情况,由防御转入进攻,向对方身体施力,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


  滚动同样也是圆弧化劲,只要顺敌劲力而滚动,就能做到“擎起彼身借被力”(李亦畲《撒放密诀》)。假设对方用大力作用于我手臂时,我以相应的肩、肘、腕关节为轴,顺应敌力做作滚卷,使其着力点落空,其身体则依惯性定律继续前进,重心移动。此时,我只要有节奏地反向逆转的滚卷,就能使对方受到打击或被我发放出去。顺着敌劲为蓄、为合,逆敌力而去为发、为开。


  着力点的改变,除利用圆弧变化外,还有以用直线变化(实际是形象上为直线的圆弧变化)。应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对着力点在我重心垂直线上时,先含胸拔背,沉腰坐胯,使其着力点微向后移,卸去来劲,随即进击。


  由此可见,只要对方的劲力挨到我身体,我受力部分,尤其腰跨部分,应随其速度作圆运动,或左右水平旋转或上下垂直滚卷;先顺其动以接定对方劲力,随即转移其着力点与作用方向,同时蓄劲待发。只要对方失去其正常位置,脚跟离地,即可顺势发放。这种太极手法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能够在对方或将发未发之际使我的劲力突然爆发,将对方如球弹出。这种境界的获得,必须在长期的听劲和懂劲的训练中,熟练地掌握动作和劲力的特点规律,确切地预测其虚实变化。又必须在长期行功走架中,提高腰裆劲的质量和全身的整体劲。


  太极拳术中掌运八方,足行五步。通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以及拳架中击人、拿人和发人的
各种方法,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技击形态。但是,都必须贯彻“柔中寓刚”、“因势利导”的战术原则。在实践中切实地进行听劲和懂劲的训练,达到知己知彼,并正确地对待矛盾,促进转化,这是太极拳与其它拳术不同的主要特点。正是这种原因,太极拳推手才具有浓厚的趣味,引人入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91

帖子

12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0: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劲的锻炼和运用

作者:解守德  

                    

凡习练太极拳有一定时日的人,一般都会注意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原因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视为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在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何谓懂劲﹖按照王宗岳的说法就是要懂得阴阳互济,即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得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懂得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则,即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而又相互统一。阴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讲起来比较抽象,万物皆有阴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道理上我们好像明白,仔细思考又不尽然,致使我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为了避免我们走弯路,所以王宗岳告诫我们﹕「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阴阳须从身内求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流派之一,她虽讲究攻守进退变化之道,但更强调对人体自身内在的心、神、意、气的锻炼。古典的太极拳理论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时,强调「以心行气,务令沉?,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气遍身躯不稍滞」,以及「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等,这些论述无疑都强调了心、气、身在内炼中的重要。

     但如何用「心」﹖如何「以心行气」﹖如何「以气运身」﹖如何「气敛入骨」﹖又如何达到 「气遍身躯不稍滞」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习练太极拳者不但要明白拳法的阴阳变化之道,更强调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身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阴阳变化之道,这就是知己之功,亦是「拳起于易而理存于医」的道理。

中医理论是基础

     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医学──中医的经络学说、气血流注、五运六气等中医理论为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内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体上的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表示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由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这就是所谓十二正经,而这十二经脉是「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据《黄帝内经》载,它们的循行是﹕「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各经脉互相连接,说明气血运行是表里相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此外,还有具有特殊作用的奇经八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我们在了解人体气血在经络系统中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思考根据太极拳的特点来如何用「心」,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以其特殊的思维方式,以意引领内气运行方向,达到意领、气行、身随的目的。

拔拉三关练督脉

    譬如,我们可以采用「拔拉后三关」(后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心法,使内劲在督脉上随意运行。又如,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完整一气,正说明了身体的上下完整而由一气贯串,这一气贯串的经脉运行路线正是内气从足三阳经到手三阳经的逆向运行。如果所采用内功心法,其方法、要领不对,哪怕是差之毫厘,也不可能正确完成其内劲的走向。

中脉修定意深远

    再譬如,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来锻炼中脉,即奇经八脉中的?脉,中脉的锻炼是太极十三势中,「定势」最重要的练法。这个「定」不是不动,而是动而不动,不动而动。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表里精粗无不到」,甚至「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太极拳至高境界均与中脉的锻炼有关。

    除十二正经外,奇经八脉在太极内功心法的锻炼中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奇经八脉除在《黄帝内经》中有些记载外,其它还散见于一些历史古籍中,直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除撰写了驰名中外的《本草纲目》外,还专门考证了奇经八脉,写下了著名的《奇经八脉考》,使经络学说更加系统。他不但进行了历史文献的考证、医疗实践的考证,还进行了「内视」,即「返观内视」,内功修炼的实证,故说﹕ 「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习练太极拳者应该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锻炼效果,诚如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懂劲解》所说﹕「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身证体悟求明理

    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讲求一层功夫一层体悟,一层功夫明一层理。内功心法的运用在于使心气合一,即意到、气到、劲亦到。如果不能达到心、意、气、劲的协调统一,这样的心法就是空想、妄想,一种思想游戏而已。所以,我们要求每一种内功心法的锻炼除自己身有体会以外,还要通过与对手试劲、喂劲、揉手等手段和方法来检验、实证,通过这种内功心法的锻炼之后,的确能达到太极拳所标榜的可以「以柔克刚」,「以小制大」。

    总之,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积极了解自我,分析自我,既精微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常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是这「道」在我们体内精气神、五脏六腑、内气运转之中如何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白身体内外之阴阳、脏腑之阴阳、经脉之阴阳、运气之阴阳以及意分阴阳等,同时还要懂得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既济而又相互转化的规律,这也就是王宗岳先生所说的「懂劲」标准。

    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必须经过实修实证来检验,并非笔墨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04

帖子

29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89
发表于 2006-11-13 2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很丰富 收藏中 慢慢体会谢谢楼主

大道至简 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