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怀川大地上,一直流传着三月初“朝山”祭拜“二仙奶奶”魏华存的习俗。届时,沁阳市阳洛山下、仙神河畔的静应庙(俗称二仙庙)内外盛况空前:宝像庄严,礼乐齐鸣,香烟氤氲。几处舞楼(戏楼)笙歌嘹亮,怀梆献演的剧目竞相争辉。龙舞、狮舞、旱船、高跷等民间社火各呈绝技……怀府八县(沁阳、孟州、济源、温县、修武、武陟、原武、阳武)和晋东南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赶来朝拜。然而,父老乡亲也许并不知道“二仙奶奶”的姓名和来历。
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当年,李世民在征讨洛阳王世充时,久攻不下,“二仙奶奶”——紫虚元君“梦授兵法”,帮助李世民一举攻克洛阳,活捉了王世充。李世民随即立下誓愿,要为“二仙奶奶”——紫虚元君立祠,开辟道场弘扬道教。
道教上清派的第二代玄师杨羲也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魏夫人(华存)于公元364年(东晋哀帝兴宁二年)某天,在茅山的雷平山道观“下降”显灵,以扶乩的方式将《黄庭经》授予杨曦,并命他记录下来……
关于魏华存得道成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后来,崇尚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指令道士蔡伟,将这些民间流传的传说整理编入《后仙传》。宋代学者李昉根据《后仙传》的记载重新整理加工,编入了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体的《太平广记》。
据悉,关于魏华存的神话传说还有许多,但是绝大多数是在《太平广记》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来,新意不多。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艺术加工后的作品,和历史事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如今,魏夫人(华存)是中国道教四大女神之一。关于魏华存得道成仙的故事,在怀川大地妇孺皆知,影响深远。三月初三朝拜“二仙奶奶”的习俗,能够在我市城乡流传1700多年,足以说明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魏华存其人其事
我们知道,神话传说,是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寄托了人们朴素的感情和热切的希望。神话与封建迷信不同,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迷信则是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
今天,面对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科学地、认真地给予审视和甄别。对于那些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神话传说,给予科学的继承、甄别和整理,使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服务。
首先,应该指出,魏华存(公元252年~公元335年)是我市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焦作度过的。如今,我们实事求是地给魏华存以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也许对于开发类似的人文资源、促进我市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记载,魏华存的父亲魏舒是玄学的追随者,他“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离之事……性好骑射,著苇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直到40多岁才走上仕途。在他的影响下,魏华存自幼就对玄学和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魏华存自幼聪明伶俐,刻苦读书,尤其喜爱《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据《济宁府志》记载,魏华存“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及笄之年(16岁)后,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她依然故我痴迷于老庄,沉醉于求仙访道,接二连三拒绝了父母安排的几桩婚事。直到公元275年(西晋咸宁元年),24岁的魏华存在父母的逼迫下,才和才貌双全的太保掾刘文(字彦幼)结了婚。不久,刘文来到修武县任县令,魏华存也实实在在地做了一段时间的全职太太。
焦作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淳朴的风俗,强烈地吸引了魏华存。焦作浓郁的道教文化,进一步坚定了魏华存求仙访道的决心。俗话说,“十道九医”。魏华存常常利用自己掌握的医术为群众治病,救死扶伤,还常常拿出家中的衣物周济穷苦百姓。回到家里,魏华存经常独居一室,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道教典籍。几年之后,两个儿子都上了学,魏华存干脆跑到沁阳的阳洛山中隐居起来,专心致志地修仙访道。
为了探求道教典籍的真谛,她拜王屋山的王褒为师,并曾经在那里担任了几年“祭酒”(道教中类似于主教助理的职务)。在阳洛山二仙洞那漫长的修炼生涯里,魏华存经常跋山涉水跑到王屋山王屋洞,和王褒师徒一起共同探讨道教奥秘,交流学习心得。
在攻读道家典籍的同时,魏华存坚持“悬壶济世”,义诊,施药,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于人民,赢得了“活神仙”的美誉。此后,魏华存用所学的道家理论,对传统医学和自己的医疗实践进行总结,逐渐归纳整理出一套强身健体的养生术,并据此编撰了名传千古的《黄庭经》。《黄庭经》科学地、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的养生理论和相应的修炼方法。《黄庭经》是道教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专著,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和医疗界的喜爱。
晋武帝太康(公元280年~公元289年)后期,年仅30多岁的魏华存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先是丈夫刘文撒手人寰,接着是母亲和唯一的弟弟先后弃她而去。公元290年(西晋太熙元年),辞职在家休养的父亲突然去世,一下子把她推入举目无亲、穷困潦倒的境地。位列三公的父亲魏舒是个不争权、不爱钱的谦谦君子,虽然收入颇丰,但是他“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丈夫刘文区区一个县令收入本来就不多,死后也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积蓄……
魏华存只好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授书教子,一边悬壶济世以补贴家用。处世的艰难、人情的淡薄更坚定了她求仙访道的决心。
公元290年(西晋太熙元年)4月,皇帝司马衷即位,其外祖父杨骏独揽大权。野心勃勃的风流皇后贾南风也想把持朝政,便密诏楚王司马玮带兵入洛阳,诛杀杨骏及其党羽。几年之间,贾南风又千方百计先后诛杀了司马玮、司马亮、卫瓘,囚杀杨太后,废太子司马遹……不久,风雨飘摇的西晋王朝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中国又一次陷入了长期分裂、动乱的旋涡。
就在“八王之乱”爆发之前,魏华存敏感地预测到了这次动乱,便带着两个学业有成的儿子举家南迁,离开了她长期居住、魂牵梦绕的怀川大地。
几年之后,魏华存的儿子刘璞、刘瑕先后走上了仕途。魏华存便在衡山集贤峰下“结草为庐”,重新开始了她苦心孤诣的修炼。其间,魏华存曾经“托剑化形而去”,重新回到阳洛山二仙洞修炼了16年。公元335年(东晋咸康元年),魏华存在衡山集贤峰紫虚阁寿终,享年83岁。
据记载,魏华存去世之前,将《黄庭经》郑重地交给长子刘璞;16年之后的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刘璞传给杨羲,《黄庭经》从此开始流传于世。
阳洛山里觅仙踪
毫无疑问,魏华存在阳洛山中修炼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首先,我们可以从《怀庆府志》、《济宁府志》、《衡州府志》,以及其后裔保留的《刘氏族谱》和阳洛山遗存的大量碑刻上,清晰地看到许多魏华存在阳洛山修炼的相关记载。
其次,在阳洛山里,与魏华存修炼相关的遗址随处可见。就在魏夫人祠所在的沐涧沟的西端有一个颇为奇特的隐云台。那里悬崖峭壁之中,有一块数亩大的圆形开阔地。每当雨季来临,瀑布飞泻而下,那道瀑布之后就是隐云台,隐云台上面有一个天造地设的洞府(洞窟)。传说魏华存当年就是在这里修真悟道,和众多神仙相会的。
二仙洞坐落在阳洛山西南部的山腰。这是一个天然石洞,深约60米,洞壁之上仿佛有形形色色的图案和造型。传说这里是魏华存当年闭关修炼的地方。
在阳洛山的西北部有一个平滑如砥的三级平台,平台北高南低,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100米。平台上有晶莹的清泉汩汩涌出,据传,这是魏华存当年每天早晨汲水的“圣水泉”。
当年,圣水泉旁边有一座“魏夫人祠”。这是当地群众为纪念魏华存,自发集资修建的。《怀庆府志·金石篇·唐沐涧魏夫人祠碑铭》有相关记载:“魏夫人(华存)(在)阳洛山修成真人,兹为立祠。”此祠约建于南北朝时期,后毁于战火。
据传,唐宋时期,沐涧沟里还有一座“鸣玉亭”。如今,此亭早已不存,但不远处的一方大石上有依稀可辨的“鸣玉亭”三个篆书大字,据说是魏华存亲笔书写的。
千百年来,关于魏华存的最大纪念性建筑,就是阳洛山东麓、仙神河东岸的“二仙庙”。“二仙庙”就是唐初李世民敕建的紫虚元君祠。
唐初,李氏皇族自我标榜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大力崇奉道教。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就编造了曾经在怀川得到道教上清派始祖魏夫人(华存)神力相助的故事,并郑重其事地命钦差左武侯大将军、吴国公尉迟恭(字敬德)来到河内(今沁阳),在阳洛山东麓、仙神河东岸修建了规模恢弘、金碧辉煌的“紫虚元君宫”。
据碑文记载,公元1104年(北宋崇宁三年)5月,怀川大地久旱不雨,群众在“紫虚元君宫”祈雨灵验,崇尚道教的宋徽宗赵佶先生乘机大做文章,钦赐匾额:“静应。”公元1118年(宋徽宗重和元年),赵佶又特旨颁赐了香案、供器和御香,派特使王安国专程祭祀。一时间,崇道之风波及全国,炙手可热。从此,人们将“紫虚元君宫”改称为“静应庙”。然而,广大群众还是习惯称之为“二仙庙”。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二仙庙”几度兴废。据记载,当年“二仙庙”最昌盛时期,庙宇进深1500多米,通阔近100米,有各式房屋300多间。殿、阁、楼、亭金碧辉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大舞台(戏楼)迎面而立,钟鼓楼分列左右,庙宇庄严肃穆,金碧辉煌,是名闻遐迩的道教名观。
1938年,日本鬼子一把罪恶之火将“二仙庙”烧为白地,可惜千年古观毁于一旦。如今,魏华存及其相关的神话传说、文物、遗址,已经成为我市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沁阳市阳洛山一带已经建设成为神农山二仙庙风景区,重新修建的二仙庙已经初具规模。近年来,连续两届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诞辰纪念活动,均在二仙庙景区举行。这些,都为我们挖掘、开发魏华存的历史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
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李庆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