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21|回复: 4

下一步是什么感觉?

[复制链接]

14

主题

65

帖子

9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5
发表于 2011-11-21 0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太极h    文章来源:太极h的博客

和不少太极拳友在网上有过交流。其中一些拳友不乏名师指点,而练拳数年甚至十几年依然困惑,他们的老师总给他们的指导总是在拳架的精准上下功夫,这自然是对的,但纠拳过后,依然感觉进步不大,难道要想在太极拳上有所进步就真的那么难吗?特别记得在一个论坛里,一位太极拳教练写到,他师父是个在太极拳界享有名声的人物,而十多年来,师父对他也算非常关照,每年到他的拳馆指点他几天,每次来都是给他和徒孙们纠拳架,然后给他一些赞许:你的拳架打得不错!可是这位教练心里明白,除了拳架打得好外,自己是没有什么底气的,因为在根本上知道自己还是没有本质的进步,没有内在的东西啊。

 

但是,有的拳友甚至是女拳友,她们的老师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的放在拳架的精准上,仅仅是在拳架上把他们领入门而已,而重点把时间花在教导他们的学生去,相比之下,这些拳友大都比只纠拳架的老师教导下的学员进步得更快。

 

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参照太极老怪的说法,在这里我想把本人体会在这里和各位分享。

 

我所在的城市山高皇帝远,练太极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基本都是老头老太。在这里,早上在公园里十有八九者是在卖弄那半生不熟打着打着又忘了动作次序时不时掏出拳谱看看又打打的太极操舞蹈者。偶尔也有高手前来辅导,但针对于本地练习者的水平,也只能是帮其纠纠动作,说理论的少,根本就不谈悟,更不说感觉。

 

其实这个城市也不乏真正的太极拳爱好者,少数精英阅遍各种名家理论,谈论起来穷通天理,有了理论的指导,自然打起拳来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奥妙,在这偏远的南方,有这些用心的人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发出惊叹。

 

在学完老架一路,我便开始对太极产生了一些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在太极路上有所收获。但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不会日练数遍,只想找点窍门省点事。对太极,很少看理论,对我来说,看理论进不了我的心。我更喜欢看视频,看网上太极出色者的视频。或者看拳照,看拳照可以感受他们的神韵。

 

习拳一年多,断断续续,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但对于老架一路,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练好太极拳关键在

 

很多人以为勤奋就可以有收获,但我大多情况下不是很认同这个道理。在深圳、在广州、在上海、在南宁等等地方,见过不少练习太极拳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打起来一看就知道除了脚底稳定性好,动作比较协调流畅之外,看到的还是出拳带蛮力,手脚无合力。————常年重复练习错误的动作只会加重错误。一个人用错误的方法常年去练习太极拳,可想而知错误积累的程度有多深。好比南辕北辙,偏离大道越走越远矣。

 

太极这个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在太极中字并不是理解觉醒的意思,也不是指一个人的悟性,而是指体会自身的感觉

 

学太极,在熟招的基础上,我个人认为找感觉其实比什么重要。找不到感觉的人练太极费时费力不讨好。而对内功敏感的人,学起来往往事半功倍。练太极好比练书法,有人天生就写得一手好字,那是因为他对这方面有特别的天赋,审美和对书法的理解都是一点就透,练习不多就可以找到笔法的奥秘。而有的人写字一辈子,还是不堪入目。对于书法和太极的话题,以后我会大篇幅论述,在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话题还是回到太极拳的感觉上。我估计,高明的师傅传功,除了告诉弟子练功心法后,还要告诉弟子每一步练功时的感觉,这是很关键的,弟子练功时就是要细心的找这种感觉,这就是

 

现在公开发表的有关太极拳的书籍资料很多,内功解密的也不少,可都是讲练法的多,讲心法的少,讲理论的多,讲感觉体会的少。我想这除了保守外,还有就是感觉体会很难用文字来准确描述,需要言传身教。

今天在这谈几点感受,给热衷太极的朋友讨论讨论。因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恐难表达全面,所以只能是只言片语,希望大家不要理解为班门弄斧就好,在这里只希望对练太极的朋友有个话题讨论讨论。

 

阶段一:初得内气

打拳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坚硬无比,有绵里藏针之感。

 

阶段二:内气积累

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力大无穷。

 

阶段三:骨肉分离

这个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所谓骨肉分离,在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开始往下掉,骨骼支撑着,站桩和行拳时会身体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感觉到骨和肉的拉割,非常疼痛,痛得舒服)。

 

阶段四:骨骼下沉

骨肉分离到了后期,在放松的情况下,上边的骨骼往下掉,疼痛无比啊。由于放松到腿部的原因,这个阶段还会感觉到脚底发虚,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犹如水中行走。

 

阶段五:骨骼拉牵

再往后,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无数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随意轻松,合劲越饱满。

 

阶段六:骨粘

我没有到这个阶段,只是偶尔有点感觉。到了这个阶段,感觉到骨头之间像有强力黏胶一样被粘着,感觉奇妙极了。练完之后,有时会感觉象刚练过举重一样,出现筋骨酸涨的感觉(与肌肉酸胀不同),特别是背部两根大筋,还有一些大穴,如肩井穴、手三里、足三里等等会酸胀。这个时候要开始注意的关系,比如说三分七分,否则有可能酸的似乎筷子都拿不起来。这个阶段能真正做到上下相随,任何一部分都不会妄动(因为全身各部分已能随意相合)。

 

阶段七:浑然一体

我更没有到这个阶段,即使有也是瞬间有二不能持久。但根据和一个练得比较好的网友交流,我把他们的感觉写出来,好让练到这个阶段的人印证这种感觉,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

行拳时能感觉似乎全身皮下筋膜被气撑开,与骨肉分离开来,全身像个气球,浑然一体,里外合一。能感觉全身中和无比,不偏不奇,感觉其乐融融。

接下来是更高的感觉,因为本人未曾体会,就不写了。

 

写了一个多小时,写得有点累了,这个文写得有点虎头蛇尾。以后有空打算写篇太极和书法的内容,还有关于松的内容。希望有兴趣的朋友继续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9

帖子

16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28
发表于 2011-11-21 13: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练,依然是门外汉。练太极拳不推手,不从推手中悟劲,用以校正拳架,难入太极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主题

23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01
发表于 2011-11-21 15: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一年多就有这么深的体会?达到如此境界?真是难以想像!!如果已有这么深的体会,何不学习推手?推手才是检验你以上说的是不是真的方法。

珍惜生命而学太极拳,以练太极拳的心态去炒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7

帖子

6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2
发表于 2011-11-22 14: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练拳一年多的时候也有过骨肉分离的感觉,只要哪个地方合不上自己会觉得不舒服或很别扭,而且打拳的时候感觉到那种离心力和向心力。可这感觉只有一个星期左右,之后到现在,都好几年了也找不回那种感觉。至于关节响,我现在打拳的时候也经常可以听到背、肩在响,也有微痛的感觉(不过很舒服)。也弄不明白什么回事,我是自己练的。望有明白的老师指点指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11-11-22 2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背、肩、膝等发响是对的,因为全身骨骼、关节都在运动,筋骨经络在活动,痛者不通,通者不疼,在走拳的架势时,全身各部位在运动中,有柔,有刚,动作需要不断的转换,若有离心和向心力的感觉,那是劲路,拳分三路,拳路,是指拳架子,是否正确,如显得别扭,卡壳了,那就是架势不正确,发力时,易引起不顺,而且还局部疼痛,因为站位、用力的体位和角度要正确,会放松,所谓的松、静、柔、缓、空、灵等若劲力不对,放出去的力度就会不稳,学会放松,我们说,上松下重,左轻右重,外静内动等,在练拳的时候,还要调气调息,所以说太极拳出汗可以不累,特别是练拳后全身舒服之极,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是好事,若把拳路、劲路和气路能掌握好,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刻苦的练习,久而久之,全身轻松,健步如飞,浑身都是精气神,工作起来精神抖擞。按拳理,应该是式式顺手,一旦有了别扭,那就是拳路不正确,劲路受到阻碍,最好能当面比划,才能更科学的从理论到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拳路正确与否。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