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19|回复: 3

[转帖]郝少如论武氏太极拳

[复制链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发表于 2007-9-12 0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空松圆活
郝少如

太极拳练到较高级的阶段时,身体会产生悬空般的高大之感,全身好似一个庞大的气球。有了这种感觉,便可达到行气自如、活似车轮的境界。欲达此境界,必须先研究揣摩“空松圆活”。

“空松圆活”虽只有四个字,然而要真正理解个中含义并准确地体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四个字一字有着一字之法,一字有着一字之用,四字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连贯起来就有妙趣。习者要按其道而行之,一字一问,悉心体验,施之于身。

根据四字之间的关系,以下分为“空与松”和“圆与活”两个方面来展述。


1 空与松
太极拳运动不可只讲“松”,片面地追求大松特松。没有“空”的存在,再松也无法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达到“空”的境界却很难。因此,必须在“空”字上下功夫。

在太极拳运动中,“空”与“松”必须分清,但又不可舍弃任何一方,这两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共同作用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这样松的结果无法产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忌。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空而没有松的有机配合,又必然导致空而无物,即只有主观上的幻觉,而没有客观上的变化,这样的运动也无所作为。习练太极拳必须求达于意识和物质运动的统一,而不能使意识成为物质运动以外的幻想。因此“空”必有“松”,欲“松”必有“空”,达到二者间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行气运劲的目的。单一地求松或求空,都违背太极拳运动辩证法的原则。

平日行工走架,必须认真细心地揣摩“空”与“松”的意境。欲使肌肉骨节松开,思想上则要有“空”意;欲空时,思想上则要有“松”意。这样练久之后,才能达到“空”与“松”的对立统一。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希望踏上太极拳高级阶段的阶梯。

很多初习者练拳,未尝举手思想先紧张,随之肌肉骨节也紧张了起来,继而感到周身僵硬、行动不便。要使动作不紧张,首先要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久而久之便能达?quot;空"而意向上升,"松"而气向下沉,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之感。接下来便可以求达“圆活”之趣了。


2 圆与活
练习太极拳要达到活的境地,气势必先圆满。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谓“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八面支撑”。

气势是由人体内在的功夫所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工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而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便是驾驭“空”、“松”的能力;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从企及。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

既然气势要求圆满无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个范围,而不可任其漫无边际地散失。有范围,就必然有其中心和边缘。习者在平日行工时,就要设想一个能够听从意念支配的、以腰为中心的气势范围。在运动中,时时刻刻都要尊重这个范围,一举一动既不可超越其边缘,又不可不及其边缘。这样气势便能趋于无角无棱、没有缺陷的饱满境地。

气势的边缘离中心愈远,则气势愈大。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精神能支撑八面,气势才饱满而不萎屈;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达此要求,气势便臻圆满,神气始能鼓荡。

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气势才能圆满。如果这八条线长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所以,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

习者平日行工走架,必须重视气势和八面支撑的关系。起初未能领悟而不能由己,须悉心体认,日久便能施之于身。开,是气势的放大,必须以腰为中心向八面推动;合,是气势的缩小,必须以腰为中心收缩这八条线。无论是气势的放大还是缩小,气势的边缘永远是被动的。主动在腰,腰为主宰。

掌握了上述要领,气势便无散漫之病,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一举一动,周身气势圆满而不失气球之理。与此同时,两手在一举一动之际,与两胸之间也就有了圆动之势。

有圆,必有活。活的动力在内而不在外,外随内动,劲无断续。动者,为气转动,而非形之动。周身成为一家,气自然能遍及身躯,于是能八面转换而旋转自如,我意欲往何处,气即能行往何处,意气自然能达到物来顺应的境界。至此,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屈伸开合,一举动气便能运行转换自如,而活就在其中了,所“气如车轮,活似车轮。”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09: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 意与力

郝少如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无论是走架还是打手,每一举动都必须用意来指挥,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么是意?怎样用意?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习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谓“意”,是指习者的思维器官,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原则及其具体的行工实践要求进行思想活动后,所产生的认识结果在思想意识中的反映而形成的意识要求。习者有了这种意识要求后,在行工实践时则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要求去求达感性的认识,使自身的运动按照太极拳的理法要求进行。习者在这种运动过程中的感觉、思维和想象等等各种心态活动的总和,统称为“用意”。

当太极拳的理法要求作为在行工实践中所要取得感性认识的结果,预先在习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意识观念时,习者在行工实践的活动中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所以,当这种意识观念的活动由习者的思想器官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发生作用时。就会使人体的随意机能实现习者的意识要求。太极拳能够通过人的意识要求对随意机能产生作用,使人体进行极其精微复杂的运动,这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对人体所具有高级能动作用的结果。

所谓“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参与的运动结果。这种力没有意气虚实之分,用力过程简单而缺乏变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对方有机可乘。

太极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就是要通过人的意识的正确活动,将先天自然用能的习惯转变为精微巧妙的内劲,诚然对于初习者来说,由于对太极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确的理解,意识还不能发挥其巧妙的能动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于是意气跟不灵,行动不听使唤。这些现象在初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习者弄清原理,明白规矩,循于原则,一举一动善于用意,不断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断地提高意识对随意机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渐至“用意”。久练之后,自然能达到意到、气到、形到,所谓“意、气、神”三者的统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时周身节节处处皆能听从自己的意识指挥,以至达到说有即有、说无即无、随心所欲的境界。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09: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郝少如

练习武式太极拳必须严格地以太极拳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把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 学习拳架
俗语说:“高楼万丈平地起”。习练太极拳就像盖高楼,基固方能楼高。学习拳架,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初学拳架时,恰如初学写字一样,一笔一画要规规矩矩。要着重把握动作姿势的端正、准确,掌握整套架子的动作姿势、运行路线和方向。在力求每一个动作姿势端正的基础上提高熟练程度,身体力求基本中正,将走架的基础打好。切忌拳架还未学就,便急于求其精妙,这种跳序而进的治学方法,必将欲速而不达,且极易步入歧途。


第二阶段 学习身法
在练熟拳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身法的练习。

因为身法是内形的基础,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一环,所以它是武式太极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则。如果脱离了身法的基础,获得太极拳艺便成了一句空话。

然而,要掌握好身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先选择最基础的一两条身法进行练习,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掌握并将它们联成一体。

在身体中正的基础上,身法应从求尾闾正中练起,将含胸、拔背、裹档、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于腰间。脊骨之气能够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成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于灵活协调,进而再求掌握行气运劲的本领。


第三阶段 学习内劲
太极拳艺的精湛,全在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人体力学。这种力学的产生,关键不在外面而在内,必须由内在的变化而产生奇妙的内劲。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求得内外的相合统一。

学习运用内劲,必须先学习掌握意气的变化和运用,实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用内形来指挥外形,使内外相互结合。

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气势须求饱满,神气鼓荡,并在八面支撑上下功夫。周身须求节节贯串,无有断续之处,才能达于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意气先要能分得开,然后才谈得到能以意行气。气须存养涵蓄不便上浮,而腹尤须松开,脊骨之气必须通过脊骨根朝前运动,由丹田往上翻之,气势始能腾然。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行气,以气运劲而遍及周身。一举一动由意动,始而气动,既而形动,练成意、气、拳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由气粗至气精,渐至周身若气球一般,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皆无有凹凸。到此地步,内外合一而无内无外,无粗无精,说有即有,说无即无,浑然皆忘;一举一动自然已到臻圆融妙的境地,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09: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叠之术

郝少如

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过程中产生。折叠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上的组织内容。

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折叠之术。

在身法上,折叠要求有四正与四斜之分。四正者,两肩与两胯正对相合,即左肩与左胯正对相合,右肩与右胯正对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对合必须相等。四斜者,即左肩与右胯斜线相合,右肩与左胯斜线相合,并且四斜的对合也必须相等。

达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叠要求,就能以脊柱为中心,使身体的左右两半对合相等。此时,身体便能保持稳定而不致乱动,各条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2025133704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