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34|回复: 8

转贴好文:[张志俊]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

[复制链接]

2

主题

10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05-11-7 13: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朋、捋、挤、按、 采、 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 朋、捋、挤、靠、 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 朋, 逢 朋必缠, 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归入圆中进行讨论。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称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关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是言是公转。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动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抬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画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 明白了公转与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梢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传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传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 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可称作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三、周身的多元化旋转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运动,它要求周身一家,协调平衡,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个关节部分一定要适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有收放、有折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开合之处谓转关,收放吞吐太极劲,折叠往复生妙玄。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 缠丝劲是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色。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乙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当代太极拳界有许多种定义法。比如: 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依据——掌心向内为顺缠,掌心向外为逆缠; 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手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向心力时为顺缠,离心力为逆缠。 但这些都有不甚严密之处。因为若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顺逆缠丝的依据,那么在太极拳的招式中,有时两手既不向内也不向外的情况该如何判定呢?比如两手背在腹前相对,向下抖劲。 若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往往手在完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劲力,又怎么能定义同一种缠丝劲呢? 若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的话,往往在太极拳中,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缠劲,前半部分为向心力而后半部分为离心力。所以这样定义也不确切。 迄今为止,我认为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的定义是合理的。 上肢(起于梢节): 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关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 就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一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站达到周身的松柔。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节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 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辨证哲理。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动作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层含意,需要认真揣摹。 “收放”是螺旋缠丝劲的攻防形式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这句话具体回答了上边大部分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层。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间隙 ,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 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折叠”是 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 折叠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其法则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劲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尤其运用六个方向的混元力,对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里去了,他无法应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时间。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运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运行为柔,落点为刚。刚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折叠时走小圈,速度快。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沉兼备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弹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28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6
发表于 2010-10-26 19: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不容易理解的太极拳术语,折叠、缠丝等词汇被解释得通俗易懂,张志俊老师的这篇解说,真的是非常精辟。
洪传太极拳里面洪均生老师对太极拳也是用公转和自转的运动形式来解释传统太极拳,和张志俊老师的解释都有相通之处,由此来看,这些运动形式和技击特点是陈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
海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28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6
发表于 2010-10-26 19: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不容易理解的太极拳术语,折叠、缠丝等词汇被解释得通俗易懂,张志俊老师的这篇解说,真的是非常精辟。
洪传太极拳里面洪均生老师对太极拳也是用公转和自转的运动形式来解释传统太极拳,和张志俊老师的解释都有相通之处,由此来看,这些运动形式和技击特点是陈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
海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10-11-2 03: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6
发表于 2011-4-4 03: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學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6
发表于 2011-4-4 03: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這又很難說,記得張志俊老師的書高手一文中說到:對方絕不會給你時間然後力由地起的...,我們師兄弟不乏高手,你一變他也變了,問題在於誰變的好誰變的巧,否則一發勁被別人化掉了,但是對方的勁還在持續的作用當中,那就要被摔了...。那是都是一瞬間的事耶,後來慢慢的學習才體會到這種巧勁的美感,不過我們功力越接近越容易鬥牛,有時樂此不疲,那種鬥牛不是純力量的,是攻心的...。
喜歡讀張志俊老師的書,就是有點樂子...。
在寶島鄭子才是大家,因為當年鄭曼青老師是老講夫人的國畫老師有發展的好條件,陳家的少見,楊家的比較不好推廣,反而鄭師的學生都已經桃李滿天下了,所以大部份的社團都是鄭子的比較多。
這樣的事大概內地很難想像,尤其又在陳家溝那就更傷腦筋了,可是當年兩邊分開,很多事就是如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11-8-9 15: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实好懂,张老师曾在央视和国际4频道上接受过对太极拳劲力的科学检测和解说,再学习。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11-9-24 17: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哲理性强,这篇文章通俗易懂,而含金量又博大精深。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