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世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太极拳,人们只知有杨、吴、武、孙,不知有陈。陈氏后人不事张扬,往往只在族内演练。如今的陈家沟村小名声大,还应该感谢世界各地对太极感兴趣的人,而陈家沟的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长远的规划,当然这套规划离不开“太极”。

陈家沟到处可见太极雕塑和建筑物,男女老少大多会几招太极。本版图片身体周刊记者 王辰


小村大世界。本版图片 身体周刊记者 王辰
六百年习武之风
陈家沟的习武之风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
当我在陈家沟的村南头,遥望眼前的这一整片村庄时,看见的尽是田里耕种的农妇、街头闲聊的老人、村口玩耍的孩子。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年复一年,陈家沟的人们依旧守着脚下的黄土,他们在自己的太极桃花源里愉快地生活着。
陈家沟十有七八的人都姓陈,他们的共同祖先是陈卜。陈家沟的陈氏,源出山西,相传当时的移民是集结到大槐树下出发的,至今村里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明朝洪武初年,陈家沟原名常阳村,陈卜举族从山西泽州迁到此处后,发现附近土匪常来这里骚扰。精通陈家祖传一百单八势通臂长拳的陈卜率领本族子弟和村中少壮百余人潜入青风岭深处,捣毁了土匪的老窝,从此陈卜在附近十里八乡有了名气。天长日久,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声望越来越大,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便改名叫陈家沟。
陈卜定居温县后,为保卫桑梓,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兴家立业,人繁家盛。
在陈家沟不大的范围里,考察太极拳的渊源,便会发现这是一段完整的历史。在温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严双军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村北一片玉米地里坐落着的陈家祖坟,作为源头的陈卜的墓冢保存完好,雕饰朴拙的墓碑印证了当年陈氏一族迁居这里的历史,和陈氏太极拳相关的许多重要人物都能在这里找到。
《陈氏家谱》中,陈卜被奉为一世祖,但他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汲黄河之膏泽,纳太行之灵秀。明万历中期,陈卜的九世孙陈王廷采众家之长,创编太极拳,成为一代武林泰斗,如今被人们尊为——“太极始祖”。
据《温县志》载:“陈王廷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熟读经书,学识渊博。文事武备,皆卓越一时——惜乎生不逢时,报国无门,遂隐居乡里,创拳遗世。”陈王廷所处时代正值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他久不得志,晚年干脆隐居乡里,与《黄帝内经》为伴,潜心研究民间武术和道家养生功。因为他文武兼优,在家传一百单八势长拳的基础上,根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中医经络学说、导引、吐纳术以及力学的杠杆原理相结合,综合性地创造了一套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拳术,故名“太极拳”。
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五套拳、五套锤等太极招式,更将太极招式化入各种武术器械之中,创造了刀法、枪法、剑法、棍法、锏法、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等。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在徒手实战搏击和拼刺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创造性成就。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往事如梦,穿越尘烟,仿佛看到一代宗师提笔字字珠玑地写下这首长短句《叙怀》时的无奈和期许,仿佛听到他漫步于陈家沟的林间时轻吟诗句的淡泊心境。
在第九世陈王廷之后,陈家沟习拳武械的风气更加浓郁,无论老幼妇孺都投入到太极拳的习练中,如今陈家沟流传的民谣仍生动地诉说着当年的盛况:“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第十四世的陈长兴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和改革精神的人,传说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数百上千的人中间,无论众人如何推、扛、拥、挤,他都纹丝不动,凡靠近他身体者,“如水触礁,不抗自颓”。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陈氏太极拳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
与陈长兴同辈分的陈有本也在原来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逐渐发展形成陈氏太极拳的小架套路。陈有本一生习拳不辍,80岁时还能力斗疯牛救人于危难,他的养生秘诀“30年不停拳,30年不饱饭,30年独自乐,30年独自眠”至今仍在陈家沟流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浓郁的习武风气催生出历代太极名家。清康熙年间有人称“大天神”、“二天神”的陈恂如、陈申如孪生兄弟,战太行山狂匪;乾隆年间有人称“神人”的陈公兆,力大掀翻疯牛;民国初年有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还有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
不过,名望在外者毕竟是少数派,与太极拳一样世代相传的是陈王廷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思想。陈氏后人不事张扬,往往只在族内演练,外界只知道陈家沟有一种拳,名叫太极拳,那拳很厉害,可是难见“庐山真面目”。斗转星移,悠悠100年,太极拳不出陈家沟。
真正将太极拳带出陈家沟并发扬光大的是河北永年人杨露蝉。清道光年间,他在陈家沟学得了太极拳后,到北京教拳。由此,太极拳在京城传播开来,并迅速衍变为杨、吴、武、孙四大流派。而陈氏太极拳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太极拳,人们只知有杨、吴、武、孙,不知有陈。
“惟其如此,陈氏太极拳才能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研究陈氏太极多年,每每谈起这段历史都是最令严双军欣慰的,太极推手中的挽花、定步、活步、大捋、花脚步五种对练法,唯陈氏太极拳保留全貌,其他流派只练定步一法,其余四法不传。
墙内开花墙外香
改革开放后,世人似乎才发现陈家沟。三十多年来,成长起来的一代太极宗师让全世界走近中国文化。
拳技非凡的陈小旺,“全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陈正雷,拳传四海的王西安以及被誉为新加坡太极拳开山人的朱天才,武林中将这四人称为“四大金刚”,还有陈小星、陈长留、陈桂珍、陈世通……一大批太极俊彦,蜚声海外。
“陈家沟村小名声大,还应该感谢外国人,陈家沟的发展可以说是以外促内。”在严双军的记忆中,陈家沟从一个中国的小村落,到今天闻名世界享誉四海的太极文化之根,经历了多少风雨,有感慨,更有欣慰。
来陈家沟的第一个外国人是日本的三浦英夫。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任日本副议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长三斋正一一行三十多人,其中就包括身为中日友好协会副理事长的三浦英夫。
三斋正一对邓小平说:“我们这一行人不仅仅是中日友好的使者,还都是中国太极拳的爱好者,总理您要是不相信,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为您表演。”听了这话,邓小平十分高兴,兴致勃勃地说:“太极拳好!”
此后,虽然三浦英夫产生了亲自到太极拳圣地永年和陈家沟拜访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下,他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是,陈家沟和永年都不对外开放。多方争取之后,直至1981年,三浦英夫一行三十人终于来到了陈家沟。
“他们那时候到来的确在陈家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们来的那天,陈家沟聚集了上万人,田间地头、房上树上,到处都是人。三浦英夫一行三十多人,随队一起来的还有日本国家电视台放送网的工作人员。我们当时组织了一场表演,看得日本人非常激动,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氏家族目前在国内的实际掌门人陈小星回忆起当时的盛况。
“三浦一行回国后,有关陈家沟的影像便通过电视卫星传到了世界各地。”小小的陈家沟凭借丰厚的太极拳文化底蕴、依靠正宗独特的陈式风格,惊艳了整个世界。从此,陈家沟走出了三百多年的封闭状态。
“接踵而来的是各国对太极文化感兴趣的人,有加拿大的、美国的、欧洲的、东南亚的,他们不但留在陈家沟学拳,更不乏将陈家沟的拳师请出去传拳授艺的。当问到他们了解陈家沟的途径时,他们纷纷提到了日本电视台。”说到过去的事,陈小星由于年老而微微凹陷的眼睛温润清澈起来,在他看来,散落在世界各国的拳师为陈家沟和世界架起了文化的桥梁,人们通过拳师了解太极,经过习练又回到陈家沟寻根问祖。
每年陈小星都会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巡回讲学,和他一样,陈家沟的大批太极好手频频出国讲学传拳,足迹遍及五大洲。
时光荏苒,陈家沟一代新人茁壮成长起来。人们把陈小旺、陈小星的子侄七人称为“陈家七龙”——陈炳、陈自强、陈鹏飞、陈自军、陈军、陈世武、陈迎军,二十世的陈氏子孙们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在国内外大赛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崭露头角,难怪陈氏家族的人可以自豪地说“世代人才出不尽,纪元新辟有强弓”。
陈家沟的未来
三百多年的太极拳传承,三百多年的太极文化积淀,造就了今天的陈家沟。
老村长说,陈家沟拥有一种包容的胸怀,如果没有这种胸怀,哪来的太极拳生生不息?
在这里,太极甚至成了一种交流的语言。初见温县体育局局长宋明军时他刚打完一套太极拳,黑色的眸子炯炯有神,声音洪亮。
“太极拳由于在健身和技击两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温县的学校、住宅小区或是机关大楼里,不但有匆忙的脚步,更有练拳的身影。”宋明军说,“我们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太极拳对于温县人来说就如广播体操一般普及,所有在校学生每天都要练习太极拳,公务员的晨练也是太极拳,每年政府还设有公务员太极拳大赛。宋明军自己虽不是本地人,可一晃已打了10年的太极拳了。为了推广太极拳,体育局还鼓励居民在公园里练习,并给予师资方面的指导。
练习太极拳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所以能够广泛地开展,风靡中外,如今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习练者达3亿之多。
宋明军回忆,“1958年便建成了温县武术业余体校,也就是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的前身。1980年陈家沟新建体校,1985年,陈家沟武术馆正式落成。第二年,县里投资筹建太极拳专修院。这两座教学基础设施的建成为普及和推广陈式太极拳奠定了基础。至今已经培训了国内外学员上万人。1984年,县武术协会成立,从此,以陈式太极拳为中心的武术活动广泛开展,高峰时,仅有36万人的温县,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竟高达79000余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为太极拳提供了向世界展示的舞台,进一步推动了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据陈家沟景区管理局局长职毅介绍:“目前,陈家沟村内不但有太极拳祖祠、祖林、杨露禅学拳处、村民自发重建的玉皇庙等人文景观,还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太极拳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太极拳的基础文化、拳史、拳理、拳法,系统阐述了太极拳的起源、衍变和发展。”
站在陈家沟的制高点俯瞰整个村落,职毅的双眼炯炯有神、若有所思,他拿出一份厚厚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勾勒出陈家沟的未来:太极大学、中华太极国际交流中心、太极拳养生基地都将在2014年底前竣工,这里将被建成太极拳文化慢村,不但有太极拳文化研究、交流和表演、比赛的场所,还将建成一所传承太极拳文化的高等教育学府。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将进入现代轨道,当代“陈氏太极拳”的四位代表人物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授拳方式,目前他们主要忙碌于国际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活动,或出国访问指导,或接待外宾表演,或出版理论专著……
设在陈家沟村的陈氏太极拳学校规模不小,是“四大金刚”之首陈小旺的弟弟陈小星开办的。陈小星告诉我们,哥哥陈小旺已经定居澳大利亚,“虽然居住地在澳大利亚,但每年至少绕地球两圈,在世界各地传播陈氏太极拳。”
“这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把我所掌握的资料系统化、产品化,如今各个拳师不但出版了很多陈氏太极的丛书,同时还录制了DVD并配上音乐制作成更容易被接受的影像资料,更翻译成了英文、意大利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朝鲜文、日文。”陈小星坚信,这种资料的传播要比一个人、一百个人到国内外教拳的影响大得多,范围广得多。
经历过三九严寒,清风土岭上射下一抹斜阳照在身上满是暖意。春天的脚步近了,树枝在寒风中按捺不住摇摆绿意。
此时恍然,一个村庄就构成了纷繁的世界,一本族谱就写尽了浩瀚的太极拳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