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19|回复: 2

太极拳与养生

[复制链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发表于 2010-7-26 11: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州市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吉守祥指导


苏州市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桂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它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之道,因此,太极拳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首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短短几句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太极拳论》之总纲。



道家学术最重长生,内家太极拳出于道家,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其实与道家性命双修是一致的。当年张三丰祖师流传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道家学术以清修为宗,虚无为体,中和为枢,柔顺为用,与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经》和《易经》,最终达到拳即是道,拳与道合的境界。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练太极拳必以松柔为基础,主张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应极其松柔,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刚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练太极拳在盘拳时松柔,圆缓,均匀的运行中,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稍产生麻胀感,会有内气充盈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更是内力增加的具体体现,持之以恒,最终练出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即圆满内劲。

笔者老师反复强调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松柔才能出功夫,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练拳时必先使自己心平气和,身心大定方可开始走架。初上场时端然恭正,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犹如混沌无极景象,不动之时,内中寂然,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方可悟太极虚静虚无之奥。笔者的老师和几位太极拳前辈深悟太极松柔虚静之理,有的虽年已九十以上,身体轻灵,关节处处松开,走架时节节贯穿,每天仍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令我们晚辈敬佩不已。他们常谈到是太极拳才使他们这样健康长寿,学太极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笔者以为练太极拳必须深明太极之理,在松柔上狠下功夫,则延年益寿唾手可得。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所不动,对练习太极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对身形犹为讲究。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真正松开,并且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顶,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在练拳时,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注意命门穴则要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在“十三势歌诀”中写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命门)之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命门者生命之门户也,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有,为太极之枢纽。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浅则益寿延年,深则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太极拳应归到医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体脏腑经络学问,才能显现在人体气血之上;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最终皆归于大道。故有医道同源,拳道合一,医道与拳道互补,才是太极拳养生之宗。

练太极拳可分为高、中、低三架,习者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按不同需要来锻炼下肢筑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轻灵自然。最终达到全身空透,无形无象,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势,水火相济,到年老之时,则无头重脚轻、虚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之总结,按此理论方法来锻炼太极拳,若用功日久,气血调和,太极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强求,随着年龄增长,太极拳养生功效越显著,最终达到身无苦疾,健康长寿之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6 11:26: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08: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补亏正法精编版

桂亮

   补亏损者,世人年至四十后,精气已消耗大半,祖国医学经典《内经》认为“五八,肾气衰,发惰齿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鬓发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而更有先天不足者,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难保康寿。笔者参看仙学典籍,以为医道通于仙道,丹道理论认为,人在下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384铢,随年龄增长则不断消耗,至40岁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铢元炁终矣,其应乎坤,坤者纯阴也,唯安谷气而生,故名苟寿。“人至于此,去死不远矣。”观此二者,见解一致,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为生命提供原始能量的动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生命的活动及内因(七情六欲)外因(外邪六淫)的影响,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最终元气耗尽直至死亡,而唯有仙学修炼能点化体内阴质,排尽体内阴邪之气,以成纯阳之体,逆返自然生命的盛衰生死法则,最终达到长生久视。而补亏损,保元气则需平时刻刻着意,处处留神,以防阴邪之气侵入体内。故补亏损重在平时保养,不然到老为时已晚。即以世俗而论,假使一人每月能有百元进益,纵每月用去十元二十元,尚有八九十元可以储蓄,固于本体无伤,年岁久远,亦可以变为富人。若每月有千元收入,却胡乱挥霍,久而久之,富人也能变为穷人,则非用自己老本钱不可,终至破产,所以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即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则只能坐以待毙,而身体保养之道亦是如此。

    而培养自身元气,排尽体内阴邪之气,其效最捷者,莫属于针灸之术。仙学始祖陈樱宁认为中医针灸也应包括于仙学之中,因对于修炼者讲十分实用,对于补亏损,祛阴邪有十分特殊的效果。

    补亏损者,莫过于培补后天之本脾胃,张介宾《景岳全书》:“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格致余论》:“脾其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上升,成天地交泰之势。”故补亏损,当以补脾胃为根本。在《难经》第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由此可见没有后天的滋养,先天之气则无以生化。所以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


    补亏正法其实也是真正的保命活命针法,先天之本在肾,脾胃为中宫之土,脾胃一败,百药难施。经曰“安谷则肠,绝谷则亡”。补亏针法通过以补后天养先天的温补脾肾理论,使其生生不息运化无穷,达到积累和调整先天元气,元气充沛自然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脾肾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绝灭,其人则死。可见脾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疾病安危,人寿几何,皆在乎此。


     如何运用针法来培补脾胃,则当取阳明,太阴二经。《内经》云“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主穴当取足三里太白二穴。阳明之经足三里穴,阳明之经多气多血,运用补法有补气血之效,再取脾经太白穴。太白之穴,古人观天象,以太白为兵象,具勘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若久病者或身体亏损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此穴用之有效,为补亏损之要穴。足三里配太白穴,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一攻一守,一阴一阳,土本先天太极之廓,为后天万物之母,故通贯四气而主于中也。夫太极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因此脾胃的阴阳动静升降运化为后天一太极,因此脾胃太极生生不息,才能运化无穷。三阴交为三阴之经之会穴,凡属肝脾胃三经之症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三穴相合则为培补后天脾胃之主方,针后即觉全身温暖,浑身舒适,后天脾胃得到补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自然精力旺盛,而后再用针法来结合培补肾气即先天之本,取气海,肾俞,太溪诸穴,温补肾阳,使体内肾气充足,命门发热,至此后天先天之本俱以补足生化无穷,体内阳气隆盛,体内阴邪之气逐渐排尽,元气充足而后方可运用针法来接引贯通任督两脉,正所谓“炁满任督自开”(详见拙作“炁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至此,身内应乎乾象,体内先天之精自然化炁,神炁合一,已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无诸苦疾,安乐延年,恢复青春的目的。


针灸补亏正法是以补后天养先天之理论,通过补脾胃可以资生资助先天元气的目的,从而保持先天肾气的盈满,所以命门之火的培养须在完全补足后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此为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当后天气血,经络,营卫完全补足之后,自然有助于先天气的培养,此为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补亏损者必从补亏正法入手,有百利无一害,先行“补亏正法”将历年亏损悉数补足,此为最为稳妥之方式,补亏之要害在于积累和调整先天元气,元气充沛自然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有志者亦可无灾无病步入丹道之门。




从中医理论和丹道理论而言,培补自身元气补亏之法只能依靠自身的丹道修炼和针灸培元,才能从本质上真正达到补亏疗效,其他皆属三千六百旁门,杯水车薪有百害无一利,学者不可不知也!补亏针法的实施关键之处在于穴位的配伍,足三里配太白使其脾胃生化无穷,以成阴阳太极一气流转之势,今将补亏正法公诸于世,愿针道爱好者依此受到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1

主题

2856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6738
QQ
发表于 2010-7-27 19: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给大家分享,感谢!欢迎多多指导交流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陈家沟太极网,0391-6419999,电子邮箱chenjiagou@126.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