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52|回复: 1

[分享]郭长生---通臂艺绝满华夏,苗刀技湛震东瀛。

[复制链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发表于 2007-12-24 14: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长生

  郭长生(1896~1967),字恩普,河北省沧州市人。自幼酷爱中华武术,天资聪颖,勇力过人,滚跳超距,有天生的一幅好腰身。行拳过手出手不见手,人过一阵风,故武界誉以“郭燕子”美妙之处。实属我国近代一位造诣极深的武术大师。
  郭幼年家贫,父早亡,与其母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生活,受孙中山“武术救国,强国强种”之影响,怀武术救国之志。1916年应招三省巡阅使兼直隶总督曹锟卫队武术营苗刀连为伍。在此拜武术大师刘玉春为师,学通臂、苗刀、左把枪等。由于练功勤奋,聪颖过人和天生的好腰身,加之为人憨厚忠实,深受其师喜爱,故刘玉春逐将其技艺尽相秘授。郭长生的武术为军阀曹锟所赏识,后调到后府为曹之近身护卫。1923年曹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郭随曹进驻了北京中南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古北口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曹下台,郭又给鹿钟麟当了随从副官。此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郭长生愤而回归故里闲居。
  1928年受爱国将领张之江的聘请到中央国术馆教授苗刀,此时将苗刀列为该馆必修课之一。1930年被选派到国民政府外交部兼任国术教官。
郭长生曾以国术馆属员之身份参加1928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国考。这次国考有400多人参加,先比赛刀、枪、剑、棍、拳,及格者方能参加技击比赛。技击项目有散手、短兵、长兵、摔跤,采取单淘汰制,三打两胜。郭长生在这次比赛中以不败记录打入前十七名最优者行列之中(这十七名因故没往下再打)。得冯玉祥将军亲赠龙泉宝剑一柄。
  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期间曾代师收徒培养了曹晏海。曹在1929年参加杭州打擂,一举打败名震一时的上海选手铜头铁臂镇江南的刘高升,时隔不久又在上海打擂,力克群雄夺得本次擂台赛第一名,得张群市长和黄金荣、杜月笙等赠的银盾五件。
  之后不久又培养了高玉清、郭景春(郭建伟)两个弟子,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三项第一(高玉清散打一项,郭景春在另一级别中得散打、长兵两项第一)。馆长张之江为表彰郭长生在教学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曾亲赠龙泉剑一柄,以资鼓励。此剑实为宝刃,手起剑落,可断十二枚铜版(铜钱)。
  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期间,编创了“二路苗刀”、“苗刀进枪”等优秀套路,此外还与马英图老先生共同修改编创了“劈挂拳”和“疯魔棍”等套路,这是他给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郭长生正在家歇伏(休暑假),没来得及随馆西迁,闭门八年,糠菜糊口,艰苦度日,守贫自乐,决心不给沧陷的日本人混事,驻沧日酋,得知郭长生在家曾三次派人以重金相聘去本部教授苗刀,均遭郭拒绝。郭执意“我宁死不当亡国奴”。这种高度的民族气节,至今为乡里人所称颂。
  郭长生晚年应徒弟邀请曾到天津闲居。1967年患食道瘤病逝。享年71岁。

 

应招苗刀营

  民国初年,各路军阀占地称霸。当时大军阀曹锟,为三省巡阅使兼任直隶总督,坐镇保府(今保定)。这天晚上,曹锟正在灯下批阅文件,突然房门大开,随着一股冷风,旋进一个蒙面人来。曹锟一惊,急忙摸枪。蒙面人一声喝:“且慢!”曹锟乖乖住了手,如见鹰的兔子,惊炸炸盯着蒙面人。蒙面人中等个头,身穿夜行短衣,手握两支金镖,虎气生生,一看便知此人身手非凡。蒙面人压低嗓门道:“大帅莫怕,只因朋友有难,特来府上求借五百块大洋。”曹锟一听来人并无加害之意,忙道:“此事不难!只是兄弟屋中空空……可否明晚来取?”蒙面人十分爽快:“好吧,一言为定!”说完,转身飕地没了影儿。
  第二天曹锟果真准备好了五百块大洋,分别装在两个箱子里。为防不测,四处遍布伏兵。天黑后,曹锟照旧坐在公案前,不时看看挂钟,心中忐忑不安。半夜时分,忽听房上一阵响动,眨眼间蒙面人已站在面前。曹锟不由暗暗佩服此人的胆量。蒙面人开口道:“大帅,我来取钱了!”曹锟指指桌子上的两个皮箱道:“五百块,分文不少!”蒙面人并不说“谢”,走过来抓起皮箱,往胳肢窝下一夹,踅身就走。曹锟一摆手道:“慢!请问壮士高姓大名,宝乡何处?咱们交个朋友如何?”蒙面人哈哈一笑:“我么,家住沧州,人称‘飞云燕’,好了,后会有期!”说完,双足点地,眨眼已到院中。几个卫兵闯出来,举枪就要打。曹锟急忙喝住,摆摆手:“随他去吧!”
  蒙面人走后,曹锟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我卫兵数百,竞没一个这等高人!如果能得此人做我的护卫,何愁日后安危!”
事后曹锟决定在沧州招五百新兵建卫队营,其目的是寻找蒙面人。
  这天早饭后,一声锣响,应试开始。只见台下一阵风,旋上一位黑依小伙,冲着主考一拱手,撂开架式,走起场儿来。只见他二臂如轮子,脚底生风,忽东忽西,打无定向,穿梭往返,令人眼花缭乱。刘玉春端坐擂台一角,看着小伙子的表演,脸上露出了笑容。常言说,龙眼识珠,牛眼识草。主考他凭着一双慧眼,看出此人素质极好,功底不浅,如放在炉中再淬淬火,将来定是块不可多得的好材料。等小伙子一练完,便起身走过去,连连祝贺。红笔一点——录取了!
  台下一片欢呼。这小伙子就是郭长生!消息飞报马道街,为人帮工的母亲高兴得流下泪来。她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从小脾气倔强得像头牛,虽家境贫寒,但立志习武,要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人。他十几岁拜在劈挂拳武师赵世奎的门下,十八岁便在沧州出了名,人称“小燕子”。郭长生是位热血青年,孙中山先生提出提倡武术、强民强种的号召,对他影响极大,决心走这条路。
  郭长生来到保府,被编在曹锟苗刀营,接受了系统严格的训练。刘玉春见郭长生是个人才,收为弟子,向他传授苗刀、左把枪、三才剑、通臂拳二十四式。郭长生天资聪颖,加上原有的武术底子,一点就透,进步很快。刘玉春异常欢喜,常常捋着胡须向众人夸耀:“我的徒弟上千,将来给我露脸的只有长生!”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郭长生习武真有点“拼命三郎”的劲头。每天黎明即起,带上一个黑皮碗和一条羊肚子手巾,擦下汗后拧入碗中,直练到拧满一碗汗水为止。校场西边有一棵白杨,郭长生天天在树下练功,乏了,就顺势靠在杨树上歇息,天长日久,这棵树竟然由绿变黄,慢慢枯死了。“郭长生汗水浇死白杨”的事,一直在军营中传为佳话。

 

万户空巷看神功

  41年前,1962年十月六日晚上,沧镇即后来的沧州市城关,不包括沧州市郊区及各县市,有居民一万户,人口四万多人。当时由镇文化馆举办了一次武术表演,地点在沧镇文庙大戏台。郭长生经好友孙玉铭、肖玉峰和孙玉山的苦苦请求,准备上台表演,那个时期,沧州既无报纸又没登广告,只是在文庙门前电线杆上挂了个小黑板,说由郭长生(郭燕子)在晚上表演,一时人们奔走相告,不多时传遍了全城。在这天大多沧州父老关门闭户,去看郭长生的表演,参观表演的人足有一万多人。当时主持大会的是孙玉山,他是文化馆一位干部,论着郭长生表演,他穿一身黑绸表演服,足登皮底便鞋表演《劈挂拳》,只见他行如风、落如钉、声东击西、忽南而北、起伏钻伏,似墨燕点水一般,台下观众欢呼如雷动,掌声久久不息,郭长生谢场后,台下观众大喊,“请郭老师再表演剑术不可!”郭长生很难推辞,马上跃起腾空嗖的一声从墙上栽下一把宝剑,掂了掂 便演练起来。
  郭长生有天生的一付好腰身,只见他身随剑走,剑随身转。劈、撩、点、挑、云、抹、蹦、截,走起场来,如行云走雾,游龙飞凤一般,真是观众掌声如雷呜,采声如涛吼,可谓盛况空前矣。
  孙玉山先生后来担任了中国沧州武术协会主席,在1997年举办郭长生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之际,回忆起当年郭公长生的那次表演情况有感赋诗一首:
  郭翁长生百岁诞辰感赋
  紫燕凌空誉金陵,形似云涛神如风。
  通臂艺绝满华夏,苗刀技湛震东瀛。
  技传千德荡正气,艺汇百家拳械精。
  最是燕子归巢日,万户空巷看神功。
注:紫燕——指郭长生。金陵——指南京。东瀛——指日本。
附:孙玉山先生写的中堂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6: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学世家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