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史略-吴文翰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的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反对宗派的立场上,称武派太极拳,而且也符合流派的本义。 不管是写书,还是作论,大凡遇到历史事件,笔者多要有个历史观点。我从弱冠参加革命,受党教育多年,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借鉴近代现代史学家们的判史原则,将太极拳,特别是武派太极拳,自作主张地划分为创始阶段、发展阶段和逐步壮大阶段,归纳为拳法学术体系、拳史学术体系和理论学术体系。 创始阶段 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清季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的武禹襄。在我国历史上,清代中后期,国家始终处于不太安定之中,作为名门望族的武家兄弟,采用了当时最为妥当的持家办法,即一人在朝(二兄武汝清,时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刑部的中级官员),一人外放(长兄武澄清,时任河南舞阳县令),一人在家(武禹襄经营产业,侍奉高堂)。他们在中国社会乱世之初,自然而然的需要学习一门武术来保卫自己的家族和产业,这是武家兄弟学习武术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河北永年当时也是一个武术之乡,这就构成了武派太极拳产生的外部条件。 很多人都知道武禹襄与自陈沟返乡的杨禄禅有过一个时期的交往。武家兄弟钦敬杨禄禅学来的异于本地的拳术,故而“折节与交”。这在当时身份悬殊的两个家族之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咸丰二年,武禹襄到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在探亲途中,绕道拜访了赵堡镇的商人陈清平。时陈正搅入一场土地官司中,武禹襄通过官宦网络替陈了结了官司,作为答谢,陈将拳术精要授予武禹襄。此时,其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北舞渡镇一家盐店里得到了一册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交给武禹襄。武禹襄回到原籍后,根据王宗岳的拳法理论和陈清平所授技艺,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心得,创编了一套新型拳势,开一派之宗。 武禹襄创拳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几个悬念,其中两个最大。第一个就是《太极拳谱》作者署名王宗岳,是真是伪?若是真,作者王宗岳乃何许人也?我曾假设王宗岳其人实存,根据《太极拳谱》文风和用辞进行推测,为其“画像”为:乾隆时期之反清人士(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49页)。但王宗岳其人至今因无确凿的史料,仍是不解之谜,需要太极拳人共同研究确定。第二个悬念,就是武派太极拳到底是源自陈沟太极拳,还是源自赵堡太极拳?我本人最初也曾同意唐豪、顾留馨两位先生的意见,武禹襄先从杨禄禅学陈沟老架拳,又跟陈清平学新架拳,学而后化,形成自己的拳势。但根据我多年来对有关资料的推敲和对比,发现武派太极拳更接近杨派太极拳。原因有二:1.杨武的拳架、套路编排、基本拳势运动轨迹和名称与陈沟十三势和赵堡十三势相去甚远。2.杨武两派太极拳都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还非常明显地带有河北地区拳术技击技术成分。据此,我大胆地做出了如下推测:即武派、杨派太极拳是武杨二人合力在永年进行了大量改编、修订的产物。后来,杨禄禅到京教拳,自然又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进一步做了改进,形成自家的风格。同时,武家及其传人出于对太极拳研究之需要也做了不少改进,形成自己风韵。 在研究和创拳过程中,武禹襄是儒家知识分子,即以儒家学术体系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方略,医家气血经络学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过多年演习实践,重视与那些力大并通武艺之人相搏,遂精妙其术。最为难得的是,他结合心得著述了《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太极拳学术力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拳学财富和文化财富。其长兄武澄清,仲兄武汝清也写了《释原论》、《打手论》、《八法打手歌》、《太极拳结论》等文章。他们集古精结,通变生新,所创拳势,所作拳论,既有法度又有新意,既有传统风貌,又有时代氛围,遂开一家有完整体系的太极拳学派。作为创始人,武禹襄的传人极少,著名的是李亦畲,李启轩兄弟和杨班侯。 李亦畲著述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李启轩著述有《一字诀》《太极拳行功歌》等。李亦畲晚年将王宗岳、武禹襄和自己所作拳论书写的三个手抄本世称“老三本”,成为太极拳历史上的绝笔。目前,“老三本”由永年李氏后人掌握一本,郝少如遗孀或郝少如的弟子王慕吟掌握一本,另外一本已下落不明。武禹襄、李亦畲、李启轩等武派太极拳早期人士,在拳架、行功、打手方面确立了武派太极拳的基本风格,特别是在理论方面,开创了知识分子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为以后大量文人学者研究太极拳奠定了基础。 继李亦畲之后,把武派太极拳推向社会的是郝为真先生。他的弟子众多,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乃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武派太极拳的传人,主要出自郝门。流派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就其本身来说也有许多要素,参加人员较多,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就是构成流派的重要因素。郝为真及其传人完成了这项任务。 发展阶段(时期) 我这次把武派太极拳的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放到发展阶段来介绍,是因为他对武派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在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把这个时期分为“誉满邢襄”,“永年国术馆与‘太极园”’,“传入江南”,“清河三杰下辽东”和“传人京、津”几个部分。 一、传入邢台地区 郝为真先生最早传播武派太极拳的地区是河北邢台。我老师李圣端就是他的弟子。在邢台,郝为真先生所收的弟子中比较著名有李圣端、申文魁、申文翰、王延久、郝中天、王其和、刘东汉、毛根元、郭三刚以及“太极圣手”李香远等。其中,刘东汉还是杨派太极拳杨兆林先生的弟子。郝先生在邢台,教授了十三势(太极拳架)、打手、三十二势散手、十三杆、十三刀、四杆、四刀和诸多拳论。 我幼年在李圣端老师和家父好友王延久先生处看过他们的太极拳谱抄本。在我这一代人中,因我年龄最小,学拳时的师兄们多长我十到二十岁左右,像马荣先生、王学政先生、王万庆先生、张德禄先生、陈固安先生,都在弘扬武派太极拳方面做出过很多的贡献。 二、在永年地区 郝为真先生在家乡永年传播太极拳成绩颇丰。其次子郝文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郝月如老师,他继承父业,把太极拳进行广泛地传播。 1928年,全国各地成立国术馆,月如老师曾任永年县国术馆馆长。1929年,月如老师南下教拳,馆长由韩钦贤老师出任,培养了许多弟子,解放后有的成为在当地传播武派太极拳的骨干。 当年永年太极拳名家颇多,像张振宗老师在太极拳界大名鼎鼎,现在几乎不为人所知道了。也有的人当时毫无建树,名不显彰,时下却被某些人炒得沸沸扬扬。永年这一时期,李启轩先生之孙李福荫老师自幼随父李宝琛学拳,后又拜在师伯郝为真先生门下。他与堂弟李召荫、武禹襄先生之孙武圃、郝为真先生三子砚耕老师等共集资银圆2750元,开办了“太极酱园”,所得部分利润用于弘扬武派太极拳的支出。根据我的记忆,当时的2750元银圆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当时中国北方农民一家五口的一年生活费不足5银圆,按当今物价折合人民币在63万元左右。这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包括现在,都是绝无仅有的壮举。 三、传入江南 1928年,北洋政府时代结束,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全国的政治中心随即转移。不少原来在北京传拳的名家也转到南方,武派太极拳也在这个时期传人江南。 最早到南京等地传播武派太极拳的是李香远老师和郝月如老师。李老师经弟子董英杰介绍前往苏州、南京教授了两年。后来李老师又介绍月如老师到南京授拳。1935年经弟子英语教授张士一介绍他到中央大学教授。 武派太极拳在江南的传播要提到两个人物。其一是徐震先生(又名徐哲乐),他是大学问家章太炎先生的高足,也是月如老师的弟子。他是第一位对太极拳进行研究的大家,是民国时期太极拳领域最有学问的大知识分子。前几年,北京大学的学者们列出一个书目名单,介绍国人必须阅读的300部国家著作,其中有徐震先生的五部著作,含太极拳著作三部,分别是《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和《太极拳发微》。而《太极拳发微》是第一部太极拳理论研究专著。《太极拳考信录》是太极拳史学的最早研究著作,是在唐豪先生之前最早涉及太极拳学史学的要著。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国内政治风云等变故,徐震先生的作品解放后在大陆未再出版,要想阅读须从港台和海外购得,致使其对太极拳起源的学术考证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使人欣慰的是,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我国高等学府的认可,他的著作已在许多有关网站发布,2006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太极拳考信录》等五部著作。 其二是苏州大学数学教授吴兆基先生。他在苏州念书期间,跟随李香远老师学武派太极拳。吴先生虽然在拳坛上并不出名,但他是闻名世界的古琴家,更是江苏吴门派古琴一代大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武派太极拳能够在吴先生手中和备受世界关注的国乐——古琴完美的结合,是武派太极拳的一大幸事。同时,在江苏地区,也形成了兼备琴、拳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太极拳爱好者和传播者。 四、传入东北平原 巧合的是,早期到东北传播武派太极拳的三位老师都是河北省清河县人,除了日伪时期的顾印柯和霍梦魁两位外,最有影响的是解放后到东北传拳的阎志高老师。阎老师是郝为真先生的弟子,在东北地区教授了像陈明洁、刘长春、田彩章、王清泉这样的一些重要代表人士。其中,陈明洁先生的弟子王善德和萧嘉平分别在太极拳史论研究和太极拳技击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和成就。 据说:有一位姓冯的老先生在1940年移居黑龙江以前,也曾在沈阳课徒五六人。 五、传入京津等地 武派太极拳在北京最早的学习者是孙禄堂,他向郝为真先生执弟子礼,后来他将所学的武派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相结合,创孙派太极拳。 解放后,在北京传播武派太极拳的是杨派大家崔毅士老师。崔老师和他的同乡邢台李香远老师既是学三皇炮捶拳时的同学,又是至交,他跟李香远老师学习了武派太极拳。在教杨派太极拳的同时,也教过少量武派太极拳。他们习惯上叫“小架”。 2004年11月28日,吴文翰的弟子组建了北京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 在天津最早传拳的是郝为真先生的侄孙郝振铎先生,弟子有么家桢、王家骏等。1961年11月12日油印了《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术》,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出版物,具有历史价值,它比郝少如先生出版的《武式太极拳》要早一年多,而且有些资料少如先生书中没有。 在全国其他地区,李香远老师曾经在山西居住传拳。徐震先生在50年代全国院校调整中,从上海调往兰州,在西北地区也传播过武派太极拳。80年代上海孙矛令随工厂迁移重庆市,武派太极拳开始传人四川。 壮大阶段 改革开放前,国际上只知道传统太极拳有陈、杨、吴、孙四家,到近30年,武派太极拳业已誉满世界了。 最早传到国外的是英籍华人黄济复,他在上海跟少如先生(郝月如老师之子)的弟子刘积顺学习,他的女儿将武派太极拳传播到了英伦三岛。美国华侨王国强曾拜我师兄陈固安和我为师,武派太极的拳械、打手、理论,都是我教的。王国强将武派太极拳传播到美国、马来群岛等地。瑞典韦清川曾随上海王慕吟先生学拳,后来在北京工作期间又和我研习了一段时间。他精通汉语,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跟我学习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史、拳理和拳法。据我所知,韦清川先生是第一个研究武派太极拳的地道的欧洲人。 中国近邻日本也很关注武派太极拳。1981年,日本太极研修团到天津交流,天津体委派出了么家桢等同志出席接待。1983年,“全日本太极拳协会”到邯郸访问,姚继祖先生为他们进行了表演。沈阳刘长春先生也在东北地区教了很多日本学生。上海施雪琴(郝少如先生的弟子)、郑州高连成(陈国安师兄和我的弟子)、永年李光藩都应邀到日本教拳。其中高连成应邀赴日教拳次数最多,日本有关杂志还做了专题报道。1997年东京组建日本武式太极拳研究会。 在国内外武派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天津、郑州、石家庄、上海、沈阳、重庆、吉林、许昌、邯郸等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武派(式)太极拳研究会。郝少如、陈固安、吴文翰、刘常春、王善德、姚继祖、李剑方等人的著作相继出版。王善德、杨志英、张方枯等人的研究文章相继发表于各大报刊。武禹襄昆仲、李亦畲兄弟、郝为真、郝月如、乔梓等大家的拳论业已风靡大众。 与其他太极拳相比,练习武派太极拳的人士虽不太多,但对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拳文化的形成和弘扬,却贡献甚多。主要有: 1、拳论方面的成就,前已提及,不用再多说。 2、对拳史的修订。贡献最大的是月如老师的弟子徐震教授。他在《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中;对太极拳的各家拳谱进行了分析和验证。1985年沈寿同志编撰的《太极拳谱》中,卷一的《王论》、卷二的《武谱》、卷三的《李谱》、卷四的《附录》中的序跋,基本是按照徐震教授的《理董》编成,可见徐教授著作影响之大。 《太极拳考信录》对大量拳论、拳谱进行了系统考证,尽管到目前为止,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尚未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武派太极拳先贤们的严谨、科学的研究工作,为太极拳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实事求是的宽阔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年的很多师友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也走向暮年。回忆起从幼年到青年时代,我所见到过的那些太极大家,他们的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如我的老师李圣端先生,他擅长散手,是典型的功夫型人物;崔毅士老师,善发善化,当年他坐在床上单手扶我一肘,我便有人醉之感,无论如何也不能站稳;李香远老师笑嘻嘻地就把和他推手之人像小孩子似的推得东倒西歪,他微一做势就能将人发出丈外。这些前辈们的身手现在是极难见到了。随着前辈们相继谢世,太极拳的继承工作就尤其重要。可喜的是,社会的新陈代谢也会作用于太极拳,年轻专家的出现,理论研究的诞生,将会给太极拳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