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名家王培生先生,因病于2004年9月3日上午病逝,享年85岁。) 家父王培生,名力泉,河北武清人。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拘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余皆不屑。时得燕地弹腿门张玉莲师祖教以轻功武技,遂与武学结缘,日练功不辍。 家父曾以桃木削尖为枪,日扎二百数以砺其技。一日于庭院习枪,扎之兴起,忽闻门声启动,遂觅其声而扎之,及见其人时,枪已被掳出,飞入门墙,深尺许,枪杆尚震颤不止。一老者飘身而至,怒曰:“乳臭小儿,险毁我一世英名。”声朗若晨钟,惊动邻里,未及老者亲戚出,方知其乃京城八卦掌门翘楚马公世卿也,父惊愕之余,感而通之,遂跪地执弟子礼,马公奇其缘,乐而允之。马公一生嗜武,名贯京冀,讲武授艺必试以技击,人苦其不得悟而疑其守秘,故皆不能从其学。马公独怜家父年幼,喜其聪颖,悉心教之。家父于马公处得八卦掌技击绝学,甚珍而重之。
家父师承名门,少年成名,携技交游于京津,以武会友,与晚清重臣张之万嫡孙神枪李书文之徒张立堂、武当金蟾派李瑞东之徒高瑞周、津门韩慕侠之婿马逸林志同道合,结盟金兰,切磋武技,常做彻夜谈。家父有幸得李书文公、李瑞东公所传八极、劈卦拳术六合枪法及武当内功十三丹法。韩慕侠公犹奇家父之才,亲授程式八卦掌及形意拳术,并亲与其说武学二百难题,韩公晚年曾欲以掌门之住授于家父,家父义辞之。 时京城吴式太极拳声名鹊起,从学者甚众。家父得拜杨公禹廷门下,入太极拳门庭,家父侍杨师祖授拳于北平太庙投壶厅。杨师祖一代太极拳巨擘,为人宽厚仁总,钟爱吾父,似如己出,壮家父之志,令其尽显其才,凡登门比武较技者,皆由家父代杨公接手,凡此,未有能过家父之手者。有杨姓拳师名玉奇,体魄伟岸;恃发放之技,常与人较,以胜人为乐,人皆畏之,唯恐避之不及。一日,杨某至太庙寻杨师祖,欲与之较,家父往而迎之,搭手间,一掳一扬,彼即仰面翻出,起身再试,被家父拿起,拍行于庭堂间,彼欲止而不能,恰逢太师祖茂斋公至,呵止之,茂斋公睹家父身手,悖其不凡,心甚喜之,自此,将家父领至家中,亲授之以太极内功技击之术,历八年之久。 昔年,太师祖王茂斋公、吴监泉公松柏双峥,于太极拳术独树一派。旧北平市市长原良、北洋军政府警察总监金互、教育厅厅长徐正宽、北平商会会长吴杞芳等达官要人皆从学于茂斋公,时茂斋公于北平东四牌楼立同盛福商号,生意兴隆,经商无暇时,常令家父代为执教。金互、徐正宽二老喜家父少年英雄,亦愿与其学,然,金、徐二老话家父曰:“拳学乃国之艺术,非一介武夫之所能为。”遂亲授家父四书五经,并课之以老庄玄学。家父每忆及此,常叹曰:“非诸先师钟爱有加,吾不能得内家拳学之真谛,非金互、徐正宽二老之教,吾不能升武学艺术之堂奥也。抗战年间,北平沦陷,父困守平市,唯武学一道,勤研而不弃。一日,家父造访王芗斋公处,不遇,未料被四名日本宪兵尾随,处此惊变,父唯恐牵累他人,以致后果不堪,乃从容于日寇抢剌下将其引至街心,日寇宪兵无端迁怒于家父,举枪便刺,家父展身穿行于枪剌之间,一捋一按于瞬间将四人抛放于地,家父聚神气逼而视之,日寇宪兵疑遇异人,悻悻而去。家父抛日寇宪兵于北平街市,显我民族不屈之气节,为时人所传诵。家父视拳学上乘武功为大道,以化险为夷,不战而屈人兵为上。家父只身入安徽以技压青帮之众;上唐山以四两力破千斤鹰爪王之拿,以武会友,广结善缘。一九四七年,家父与盟兄张立堂、高瑞周、马亦林于北平汇通寺创办汇通拳学社。建国后,又于一九五七年亲创群众武术社及分社,以弘扬拳学国粹。 家父有幸接吴氏太极拳传人谱于手,为北王吴氏太极拳一代掌门人,入室弟子及再传弟子近千万人,皆追随家父弘扬其法,光耀门庭。 六十年代,家父蒙难,只身于塞北嫩江,苦度二十余年。返京后,隐居在家,养心读书,冥探佛道之精奥,会通孔孟之心法,衍绎先辈武技绝学,成《乾坤戊己功》一书。 时值日本国少林拳盟宗道臣一行访华,往祭少林认祖,并欲与我国武术界切磋技击,国家体委力请家父代表国家武术界与日本国武士较技。家父为国赴任,义不容辞,毅然往之。日本国武士多人往复与家父较,应手者皆被抛出,此乃新中国武术界首次与外国武士较技,国人无不为之振奋。为此,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太极神功技压东瀛》为题载颂其迹。日本国阿罗汉杂志刊其照,尊之为东方武林奇人。一九八九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予中国文化捐款,于太极拳一项给以专款,为此,国家体委、文化部、高教部委托家父于大连为全国高等院校武术教师授以太极拳学。 家父晚年著书立说,拍摄影像以教万人,远涉重洋于异国讲授拳学,弘扬国粹,辛勤耕耘于武学艺术园地,其善行享誉欧美、日本、东亚等世界诸国,家父为一代武术家,终身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未事二业,为中国武术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国家亦给予家父荣誉与关怀。 家父为人外和内刚,时任国家体委武术处处长毛伯浩公曾请武术名家座谈武术发展纲要,当谈及武术界时弊时,待他人言毕,毛公数请家父言之,家父不辞之请,正色曰:“为武术之同道者,内行者不要嫉贤妒能,外行者不要偏听偏信。”毛公闻其言赞曰:“真乃刚正不阿之铁汉也!” 家父一生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武学研究。有客问父曰:“一生有所成?”父曰:“继承先辈武技绝学。”“有遗憾否?”父笑曰:“吾善养气,寿本应至一百二十八岁,然喋喋向世人讲授武学,不遗余力,心力交悴,恐不及此寿也。然先辈武技绝学乃国之瑰宝,吾不敢存私也,芸芸学子得以延年益寿,吾何憾之有!”言如其人,此乃吾父也。 乃洵(王培生老师之子)撰于辛巳年新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