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一、 太极拳的治气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与变化都有着相互密切的关系,如时令季节的 乍寒乍热,日常气候阴晴风雨的忽燥忽湿,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同时受到自然界的 变化,有的仍然保持健康,有的不免发生疾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 不难观察到,若能适应环境,取得与自然界的变化平衡一致,就能保持康健,否则的话,就会 发生疾病,所以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说“天地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 天地,天地即我,我即天地”充分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 至于人们如何能适应环境和取得自然界中一切变化的平衡一致,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然 本能,只要经常维护这种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就能适应环境而保持了康健,这种天然本能 古人名之曰“正气”,相反地,人们在劳逸不均,饮食男女,消耗过分,而破坏了这与生俱来 的天然本能,因而导致疾病,就是“邪气”,故人们的一生,就在“正气”与“邪气”的斗争中挣扎过来的。 “正气旺盛”遇到自然界的任何大小强度的变化,都能及时地起着适应性的防御和抵抗等 调节作用,因而经常保持了康健,“邪气”偏盛,它侵犯扰乱了“正气”,立刻引起人体所 有的内外系统紊乱,从而破坏了适应性的防御和抵抗等调节作用,即使来自自然界中的变化, 其刺激强度不大,亦会很容易发生疾病,就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同时受到自然界的变 化而有“正气”胜则病退“邪气”胜则病进等的区别。
扶植“正气”不让“邪气”抬头,是练太极拳的目的,所以它的基本方法是“治气”,古 人说“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意思是“气机通畅,百脉随之通畅”,换句话讲,呼吸正常要 经常保持正常,呼吸反常,要纠正它从反常道路上回到正常道路上来,然后才能保持血循环的 正常运转,等到气和血和顺通畅,不就是康健得到保障了吗,太极拳的治气,是用“动静相结 合”的方法使得气机通畅,用“表裹相循环”的方法,使得百脉通畅,呼吸得到正常。血循环 运转得到正常,就是扶植“正气”,保持人体康健的必要方法。 人是衡温动物,一旦体温高出正常或低于正常,就要发生疾病。甚至还会夺去宝贵的生命,影响体温的主要东西,即是来自自然界的变化,而人体与自然界相接触的,首当其冲的是皮毛,往往皮毛受到自然界变化的侵犯,立刻就会影响到内脏各器官发生病痛,所以加强皮 毛的生理机能,亦即所以加强内部脏腑各器官的生理机能,练太极拳用开合升降等规矩,伸缩 顺逆等动作,表里一致来加强皮毛和内脏的生理机能。古谚说“树衰培土,人衰气补”生活在 自然界里,就不能无气,而充沛于自然界里又是气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人身的关系重要。练太极拳就是充分利用气以养生来保证康健。
二、 太极拳的摄心
我们不妨首先检查一下,所以会导致呼吸不正常的因素,浅近一些来讲,当思意识波动的 时候,就会影响了呼吸的反常,当天气骤然变冷变热的时候,就会影响了呼吸的反常,当运 动量过强过大的时候,就会影响了呼吸的反常,凡此促使呼吸反常的因素,都是导致疾病的因 素,古人说“百病生于气”所以祖国医学经典上有“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悲则气 消,思则气结,忧是气滞,喜则气缓,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劳则气耗,皆能内伤脏腑,外伤 形体”。这都充分说明气与人身的关系是如此重要,所以要保持人体经常获得康健,就必须捐 除足以影响呼吸的不正常因素,第一要用“锁心猿,拴意马”摄心入静,其次要“姿势中正和 顺,动作柔缓稳匀”,使心不乱,练太极拳就用动静相结合,表里相循环的方法,来得到维护 呼吸正常的。 摄心入静的方法,并不是用意识去强制执行的,是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才能消除一切 杂念,一等到一切杂念消除之后,才能使得呼吸正常,故千万不可有意使气,古人说“有心 御气,气反奔腾”,又说“气不御,御气则滞”,呼吸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所以用不着有 意识去使唤,假使用意识去使唤,即犯了违背自然的毛病,因此太极拳中的一切规矩方法,都 不能违背自然。我记得先师孙禄堂先生反复训诲说“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 于形式,内不勃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 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人,生来好动不好静的,用什么方 法可以摄心入静,就要崇信祖辈口口相授的八要,遵照八要去做,就能摄心入静,这八要是“心定神宁,神宁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尤其在开始站无极式的时候,要力求身体内外的中正和顺,做到心平气和,使得呼吸正常,绵 绵若存,不粗不暴,而且能够息息归脐,就有身心愉快的感觉,将来若能继续练之不辍,无不感到百脉冲和四体轻健了。 三、 太极拳的功效
每次练太极拳的时候,都要心静息调,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 常保持呼吸正常,每次呼吸都要深长细和直贯丹田(脐下小腹)即古人名之曰生门死户之处,又说“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曰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 ,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李。这是练太极拳后所收获的功效。 因为练太极拳的时候,要把思想意识集中于眼手身足等动作的方园规矩,又要注意到一切 动作的完整一气,上下照顾,前后左右连贯,不许有丝毫紊乱,还要使得每一动作的柔(不是 软)_和(不是乱 ) 园(不中断)顺(不勉强),一如行流水相仿,岂不做到了静?亦没有时间可 以容许思想去开小差了,既然不再存在丝毫杂念,岂不是减轻了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等负担。 而使得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等在静的抑制状态中,得到充分补偿和恢复功能的机会了,所 以一经练完一套太极拳之后,不觉得疲劳而只觉得周身松舒,因为生理机能立刻活跃之后,即 觉得情绪精神相焕发。对神经起了良好作用的所致的功效,一方面加强了人体所有细胞和组织 与脏腑各器官间的调和节制活动。另一方面亦加强了防御和抵抗来自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适应性力量。 因为练太极拳时每一个姿式要中正和顺,每一个动作要快慢稳匀,不温不火,动作时的用 劲如抽丝一样,要柔要园,骨骼、关节和肌肉等的活动运转。纯出自然,又不违反天然的节 律 性,同时运动量的逐步增高。亦加多了微血管的通路,使得血液循环中的血液流量流速稳步 上 升来减少体内淤积于微细血管内的血液。提高了新陈代谢的良好作用,尤其特别是腹呼吸运 动 ,加强了横隔肌的活动,一面使得肺活量增加,一面使得腹压增高。使得肝脏内所贮血液去 参 加血液循环来增加腔静脉的回流量。因而增加了动脉的输出量,于是肝脏功能得到改善,心 肌 营养,得到加强。
凡精神活动(用脑过度)多于肌肉活动,心脏调节的功能就比较差,所以精神负担过度的人,容易发生胃肠病和心脏病,最适宜去参加练习太
极拳,练了太极拳后可以得到一定疗效,因为练太极拳时,要把全身肌肉放松,不要有丝毫拘拙的地方,举手投足,无不取象于天体园 形,惟园可能包罗万象,惟园最能持久无凹无凸,一气流行,一动百动,来促使心脏工作得到 调节,但是并不加剧血液流速的跳动,来增加心脏机能的负担,同时因为生理机能在气血通畅 之下显著活跃,神经活动立刻得以改善,不但加强了消化系统而且可以防止便秘等病,同时因 为代谢作用得到提高,消除了代谢方面的一切障碍,因而预防动脉发生硬化。 初练太极拳,即有食欲增强和睡眠酣畅等体会,设能持之以恒,以练太极拳作为毕生一门修 养身体的功课,外则可以坚实皮毛四体,内则可以强壮脏腑各器官,从而足以抗御六淫(风、 寒、暑、湿、燥、火)的外来侵袭和节制七情(喜、怒、悲、恐、忧、思、惊)的内在干扰,就 可以经常保持正气旺盛,精神矍铄,而且动作灵捷,行步轻健,所以能够却病延年。 四、 太极拳的练法
太极拳的套路,以绷、履、挤、按、采、列、肘、靠等八种手法,配合着前进、后退、左 顾、右盼、中定四正四隅中央等步法编成的,故自始至终,反复锻练的只有这一套拳,是合乎“少则得”的优点,而没有“多则惑”的缺点。 练太极拳有单练和对练两种练法,盘架子是单练,是知己功夫,有伴侣二人,每人打手是 对练,是知彼功夫,但是知彼功夫,须要把知己功夫练熟后,才能施之于用。 初练太极拳时,千万不可抱着轻忽急燥的心情去练,一天学几十个姿式,不多几天把全套 架子学完,倘然以这种态度去练太极拳,就怕不能得到太极拳的好处,即使把整套太极拳的 架子全学会了,亦不过所会的只是太极拳的形式皮毛而已,我师孙禄堂曾指示说“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才能得到太极拳的好处,但是或者认为太 极拳的道理过于精妙,心中疑惧,而存着畏难的心思,因此裹足不前,这两种想法,却是不够 准确,只要虚心求师传授,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形要整齐中正,心中和顺自然,认真学习,力戒速成,举理来说,在开始站无极式,必须 力求姿势正确熟练,一日不和顺明白再站,因无极式是太极拳的开始端,是太极拳中所有各种姿式的基础,亦因站无极式是变化人们气质的 开端,而人们气质禀赋各不相同,所以转化和顺的程度,亦就有了先后迟速的不等。至于以后 开手开步练习时,在一个姿式尚未和顺熟练,然后就不要贪多再练他式,总要练至和顺熟练, 然后继之再练他式,并非形式不和顺,实是内中气质尚未变化,所以能将一式练至和顺,亦即 是内中质亦随之变化和顺,接着再练其他姿式,亦就容易和顺,随后所余各式亦就能跟着一气 贯通了,即古人说“一通无不通”了所以练太极拳既不要心想速成,亦不必心怀疑惧,作为自 己修养身体的一门日常功课,而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对身体的康健是有着无限量的帮助是肯定的。 练太极拳盘架子时,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第一阶段初层意思,在盘架子时,好象自己整 个身躯沉入河水中,两足好象陷入淤泥中,两手和躯干的动作,都遇到水的阻力一般。两足 踏在河底淤泥中,亦受到阻力一般。第二阶段第二层练习的意思,仍如初层练习的意思,但两 足已不再陷入淤泥之中,已能浮起,好象善泅水者,已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第三层练习的 意思,好象整个身躯已经钻出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又好象心中少 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这是单练盘架子的知己功夫。 至于对练的知彼功夫,须得有伴侣二人,每日按照绷履挤按等的打手方法去练习,绷时 用臂,履时用掌,挤时用手背,按时用腰,绷要撑,履要轻,挤要横,按要功,在打手时, 千万不可执着成法,总要集中自己的思想,掌握自己的中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 刚或柔,伸缩往来要上下相随,或如粘住对方的意思,或如似挨非挨的意思,灵活运用,力避 呆滞,勿要努气用拙力,须要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要善于用捣虚方法, 使得对方失其中心,即有谓“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捣虚之法,务须辩别对方之来历, 其直出者必无横力,我搬其横,其横出者必无直力,我截其直,其上出者必无下力,我挑其下 ,其下劈者必无上力,我打其上,而总要不离沾、粘、连、随、若犯太过与不及的顶偏丢抗等 病即失去灵活,动辄得咎了。这是对练的知彼功夫。
五、 太极拳的规矩 太极拳练时,要中正平稳,要舒展柔和,没有跳跃等勉强动作,就没有影响心跳气喘毛病 ,从起到收的各种姿式,各种动作,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 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经常保持重心)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 干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有一定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合,则一身之气 皆合,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养,直立顶劲,所以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仄之患,左虚右实,不实 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而易被倾倒,不虚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而摇晃失中之忧,故必须 虚实相际,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有刻刻留心在腰际。 总之练拳时要在九要的基础上去练,才能体会和领悟它的好处: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 提(提肛但决不是用意识去提);三要扣(扣肩扣膝扣趾);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 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 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时(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面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 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拳法中的规矩,决不违背自然,是人们有生命开始时即行带来的自然本能,但是在生活成 长的过程中,随着生活习惯和职业环境等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中把这生来就有 的自然本能,逐渐消失去了,举例来说,练拳时要注意“舌顶上腭”这种舌顶上腭是人们与生 俱来的天然本能,并不是什么创造发明,设或不信,可以随时随地观察一下所有初生的婴儿, 或在襁褓中的小孩;不论在熟睡时,或在清醒时,他们的舌尖经常本能地顶住上腭的,这决不 是经过有人教导后,才会做的,这是生理上的自然要求做的,可是到了长大之后,这种舌顶上 腭的天然本能,就无形无踪地消失掉了,这舌顶上腭究竟对生理上发生些什么样的作用呢?我 们不妨引证古人的说法:“上池之津,润于全身,凡人身上的液皆有咸味,唯口中之液独淡, 此津上出于舌间之尊泉穴,常用舌顶上腭,津即自生,可以灌溉五脏,流利百脉 ”。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经舌顶上腭,不论练拳,长途跋涉,劳动工作等多久,就不会有口 渴舌腻等感觉,充分说明这舌顶上腭起着促使唾腺源源不绝分泌唾液来帮助起着调节和滑润 喉舌口腔等作用,这舌顶上腭的规矩方法,可以说从天然本能中得来的,现在仍要命它回到天 然本能中去的复原方法。
六、 太极拳的派别
太极拳究竟创始于何代何人,言人人殊,传说不一,惟闻此拳得盛行于清代京师,实由杨 班候始,班候经常出入清代王宫内苑,殁于庚子年八国联军一役,其艺得之于其父露蝉所授 ,至露蝉之师承,仅知为河南陈家沟子,其架式即今之杨式大架子。 杨班候所授对象,以清满族即清室的王子王孙为多,有满人全佑者称全二爷随学九年未得 个中妙窍,一日经班候之父露蝉亲为指授始得其诣,于是别树一帜,伟诸其子吴监泉,即今 之吴式小架子。 杨澄甫为露蝉之孙,南驻武陵时曾授田兆麟,而兆麟以缩合太极拳号于世,即今之杨式中架子。 上海一埠初不知有太极拳,辛亥后太仓中学首聘我师孙禄堂先生之二子名抚之南下教拳, 太极拳始露头额,嗣由周某设武技研究会于北山西路由刘金阁任教 ,太极拳始稍稍知名于沪 ,迨到1923年陈微明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设致柔拳社,各报章大事宣传于是太极拳之名乃为雀起。 北代统一后,我师孙禄堂先生于1927年首来江南,我师于形意拳及八卦拳精通后,意欲以 之交换进修太极拳,不果,未几,遇郝先生为真来京师,病卧逆旅,其时尚不知郝先生姓名, 更不知郝先生精于太极拳,以同道故,为之请医诊治,愈后即以太极拳相授,形意、八卦及 太极原分三派各立门户,嗣三家汇合一身实由我师开其端。我师参以八卦、形意等架式故有活 步开合太极拳之名,即今之孙式太极拳。 郝先生为真受业于李亦番先生。武禹让先生往河南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处学成归来后,即以 其技授之李亦番先生,即今之武式太极拳。
杨澄甫河南来沪埠时,其徒武汇川一董英健随之同来,武汇川授吴云倬顾留馨,董英健授 乐幻之,幻之以空劲太极拳鸣于沪,一时听闻,疑信参半。
以音乐伴奏演太极拳,始由叶大密开此别致之端,与其师田兆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崇尚治气摄心,与道家修静法,颇相类似,故有传说为宋末元初修炼士张三丰别号 邋遢道人所编造,彼监于长年静坐四肢皆废,故以此拳辅助其不足,然稽诸古籍,又欠佐证, 近代析氏与武氏两家的太极拳来源,都得之于河南陈氏而陈氏代有传人,虽陈式太极拳有老 架与新架两种架式,然刚柔相济,典型之式,确有所长 。
解放后,经国家体委,去芜就简,精编为简化太极拳,一时风行全国。
七、 太极拳的著作
我最初见到的,是于1915年出版的孙师禄堂先生著的太极拳学,附有铜图,此后陈微明徐 致一辈各有著述行世,嗣于解放后所见到的有杨澄甫的太极拳大用及太极拳散手,张文远的 太极拳问答,吴罗侠的太极拳真诠,国家体委会太极拳九种,顾留馨的简化太极拳,郝少和的 武式太极拳,孙剑云整理的孙式太极拳等如雨后春笋,美不胜数。
英文外国语的太极拳见到二种(一)陈炎林所译(二)美籍名Lalpha著的。
八、 太极拳的命名
闻我师口述,往昔此拳合名为绵拳十三势,后来改称为太极长拳十三势,嗣又改名为太极 拳。此拳以虚实相济,有动有静,放伸收缩,纯出自然,不尚蛮力拙力,务求柔顺园和,自 始至终,要一气呵成,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呼吸不紊乱,气息不暴喘,因此宜于男女老幼。 练太极拳,身体过弱者可以使之强,身体拘拙者可以使之柔,或有劳伤疾病者可以使之恢复康 健,太极为气的代名词,气为人身养命之宝,顾名思义,其有益于人,概可想见矣。
(全文完)
|